> 重点推荐 > 昭通市县市区历史沿革

昭通市县市区历史沿革

春秋战国时为蜀国所控制,属“僰人国”。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在境内修筑“五尺道”,沿途曾设置官吏。

西汉建元六年(前135)置朱提县,属犍为郡,辖境约当今昭通市昭阳区、鲁甸、大关、永善一带,治所在境内。

建安二十年(215),设朱提郡,标志着今昭通市为一个独立的行政实体开始出现在历史舞台上,同时,朱提县作为朱提郡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的地位也开始确立。

此后,朝代更迭、数次更名,先后称恭州、协州、安上县、曲州、南通州、贤州、抚夷县、开边县等。

到唐朝后期,境内出现乌蒙部落。

宋初,乌蒙部落由南诏拓东节度使羁縻统治,同时又接受宋王朝封号。

元世祖至元十三年(1276)立乌蒙路,隶四川行省,十五年(1278),升乌蒙路军民总管府,流官改隶云南行省,十八年(1280),改乌蒙军民宣抚司,土官也改隶云南行省。

二十五年(1288)升乌撒宣抚司为乌撒乌蒙等处宣慰司兼管军万户府,宣慰司驻乌撒,辖乌撒、乌蒙、芒部、东川四路,乌蒙路领土僚蛮长官司;顺帝至元元年(1335)改乌撒乌蒙等处宣慰司隶四川行省。

同时,元代乌蒙等又直隶于皇太子宫府;明洪武十五年(1382)正月,置乌蒙府,领归化州,属云南布政司,同时置乌蒙卫指挥使司,十六年正月,升乌蒙军民府,改属四川布政司,隶川南道。

辖境东西宽515里,南北长760里,东至乌撒军民府界25里,西至建昌卫界490里,南至东川军民府界130里,北至叙州府界630里,元初所筑土城旧址建立府治。

清顺治十六年(1659)设乌蒙土府,隶四川省。

雍正五年(1727)改隶云南省,六年,改土归流后,置乌蒙府,八年(1730)设乌蒙县附廓,九年(1731),因乌蒙城在历年的战乱中毁坏严重,决定另建新城于二木那(亦名朴窝,即今昭通城所在地)。

同时,因乌蒙有“乌暗蒙蔽”之意,改为昭通,取“昭明宣通”之意。

设昭通府,置恩安县副廓。

1913年改恩安县为昭通县。

1950年3月24日,成立昭通县人民政府,隶昭通专员公署。

1958年11月30日,撤销鲁甸县建置,并入昭通县。

1963年10月11日,鲁甸县又分出恢复其原建置。

1981年11月18日,将昭通县城关镇及郊区和北闸区划出另设昭通市(县级市),昭通县建置不变。

1983年9月9日,撤销昭通县建置,其所辖区域并入昭通市,称昭通市人民政府。

2001年撤销县级昭通市成立县级昭阳区,名称沿用至今。

西汉建元六年(前135)在境内设置朱提县,属犍为郡。

东汉属犍为属国,三国蜀汉属朱提郡,南朝齐属南朱提郡。

隋为恭州地。

唐代名鲁望,属曲州。

南诏时为阿竿路部,属拓东节度。

宋代(大理国)时期沿属在乌蒙部辖地。

元属乌蒙路,明属乌蒙府。

清雍正五年(1727)改土司制为流官制,复归云南,设古寨巡检司,移大关通判驻今鲁甸龙树古寨。

雍正八年(1730)改乌蒙为昭通,小乌蒙地改为鲁甸,自得名后沿用至今。

雍正九年(1731)弃古寨巡检司之地,在今县城置鲁甸厅,属昭通府。

1913年改厅为县,属滇中道,1916年裁道后直隶于云南省政府。

1942年属第一行政督察区。

1950年4月1日,隶属云南省人民政府昭通专区专员公署(后改称昭通地区行政公署)。

1958年并入昭通县,1962年10月,昭通、鲁甸分设,恢复鲁甸县建制。

1970年属昭通地区。

巧家,古称堂狼,史见于先秦,建制于秦汉。

西汉置堂琅县,属犍为郡。

东汉永初元年(107),置堂狼县,属犍为属国。

三国蜀汉分犍为立朱提郡。

南朝齐属南朱提郡,梁废县。

唐武德元年(618)置唐兴县。

南诏蒙氏置东川郡,属爨部地。

五代天福三年(938),宋大理段氏置东川大都督,后为乌蒙閟畔部地。

元初置閟畔万户府。

至元十五年(1278),改閟畔军民总管府,隶乌撒乌蒙宣慰司。

二十八年(1291),属东川路地。

明洪武十四年(1381),属东川土府,隶云南布政使司。

十六年(1383),改隶四川布政使司,为东川军民府地。

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改土归流,隶云南,设流官知府,仍属东川路地。

时境属明末沿袭之马树、法嘎、弩革、巧家四火目地。

清雍正五年(1727),置会泽县,治巧家汛,县城驻地龙格(彝语弄戈,今巧家营)。

翌年,因征粮不便,移府经历分防巧家,迁东川营右军守备分扎,均驻“龙格”。

设鲁木得(今县城)、者那安居租、弩革、汤丹陈机租四汛,二十二塘,六卡。

雍正十年(1732),始建木城于“龙格”,翌年地震倾圮,十二年(1734),修复。

清乾隆五年(1740),为开浚金沙江济运巧属汤丹等地铜筋,拨四川辖属披沙二十一寨划归云南东川,另建土城于木期古(即蒙居租,金沙江外)。

十四年(1749),铜筋仍改陆运,此城遂废。

清嘉庆十六年(1811)于鲁木得(今县城)改设东川府巧家抚彝府同知,划会泽之归治、善长、向化三里及原土户所管21寨为庆成里亦归统辖,称“巧家抚彝府”。

同年修建城署。

十九年(1814),析会泽县地置巧家厅,设巧家同知,属东川府。

光绪三十一年(1905),裁撤制兵。

翌年,巧家营守备及所属各汛一并裁撤,其职由警察总局取代。

1913年废厅,改称巧家县,初属滇中道,后废道,直属省府。

翌年县局改科,废区。

1950年4月,巧家县人民政府正式成立,同时建立了新华、蒙姑、苞谷脑、荞麦地、小河、大寨6个区,5月,县属汤丹镇因成立矿区划出直属省管。

1951年11月,巧家县属金沙江左岸地区划归西康省宁南县。

1952年1月,金沙江西岸中段的景星、大同两乡和六城坝、骑骡沟等地划归宁南县;5月,金沙江上段的淌塘、青山、溜姑、黄坪、老口、松坪、铁厂等乡划归会理县。

1954年5月,成立城关镇。

同年,会泽县七区的甘冲、碧山、拖坑3乡划归巧家县。

1963年4月,巧家县杨梅山区所属河桥、水磨、杨梅山、黄草坪、白沙地、白龙磨、地得卡、树补8公社划归东川市会泽县五星区,杨梅山区移至马树,改称马树区。

1968年10月成立巧家革命委员会。

1981年3月恢复巧家县人民政府。

1970年属昭通地区。

2001年属昭通市至今。

夏、商、周三代属梁州域,秦为蜀郡辖地。

西汉建元六年(前135)置犍为郡,领12县,盐津隶属朱提县。

东汉安帝永初元年(107)分犍为郡南部,设犍为属国。

汉献帝建安十九年(214),刘备改犍为属国置朱提郡,属朱提郡。

西晋泰始七年(271)分益州置宁州,属宁州朱提郡。

东晋建武元年(317)分朱提置南广郡,属宁州南广郡。

南朝梁武帝大同十年(544)置戎州(今宜宾),属戎州。

隋开皇六年(586)置开边县,治所今滩头乡集镇所在地,隶属开边县地。

唐贞元十年(794),南诏归附,设云南安抚司,归拓东节度使管辖。

宋,属戎州梓州路羁縻州之石门路(后改为潼州府路羁縻州之石门路)。

元至元十三年(1276)置乌撒路、乌蒙路。

至元十五年(1278)改称军民总管府,属乌蒙总管府。

至元二十四年(1287)军民总管府升为乌撒乌蒙宣慰司,隶属乌撒乌蒙宣慰司所辖土僚司。

明洪武十五年(1382)置乌蒙府,改隶四川承宣布政司,隶属四川布政司乌蒙府。

明天启七年(1627)属四川承宣布政司所辖马湖府。

清雍正五年(1727)改土归流,乌蒙改属云南,属云南乌蒙府。

雍正六年(1728),乌蒙府下设大关厅,盐井渡设巡检司,属乌蒙府大关厅。

雍正九年(1731),乌蒙府改为昭通府,隶属昭通府大关厅。

1913年,大关厅改为大关县,隶属大关县。

1917年5月,从大关分出黎山以北14个乡设盐津县。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950年4月5日盐津解放后,属云南省昭通专区。

1955年4月,从第一区、第三区划出牛寨、万和等8个乡设第六区。

1956年1月,彝良县所辖的第八区(今庙坝镇)划入盐津。

1958年9月人民公社化,将原7个区公所划为9个公社,将原64个乡合并为61个管理区。

1958年10月,盐津、大关两县合并,称大关县,驻地今盐井镇。

1961年5月盐津与大关分治,原大关县所辖的豆沙、柿子两个公社划入盐津县。

1988年3月,区乡体制改革,区公所改设乡(镇)人民政府。

2002年8月,豆沙撤乡建镇。

2006年2月,撤销中和乡,设立中和镇,撤销艾田乡,其所辖仁和、椒子2个村并入盐井镇,艾田、核桃2个村并入中和镇,撤销串丝乡,其所辖区域并入普洱镇。

2011年12月,撤销庙坝乡建立庙坝镇,撤销柿子乡建立柿子镇。

大关自古为川滇交通要道,秦开“五尺道”即经此。

1927年诏乌蒙、镇雄二府归滇管辖,县境属乌蒙府辖地,1928年置大关厅,设通判驻其地,这是县境正式称“大关”之始。

1913年改称大关县。

初属滇中道,后废道,直属于省。

1917年将县境黎山以北划出14乡新设盐津县。

1943年大关县改属昭通行政督察专员公署管辖。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大关于1950年4月全县解放,属云南省昭通专区管辖,1958年10月盐津与大关并县,为大关县,隶属未变,1961年大关与盐津分县,并将大关所辖豆沙、柿子划归盐津辖区,仍称大关县。

1970年县境属云南省昭通地区(市)管辖,名称沿用至今。

夏禹属梁州城。

周朝属于雍。

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属西南夷夜郎部。

西汉元封五年(前106)属犍为郡朱提县地。

西晋太康二年(281)属朱提郡南广县。

南朝属宁州朱提郡河阳县。

隋开皇三年(583)郡改州统县属剑南道开边县地。

唐南诏时属爨部地。

宋属乌蒙部。

元属乌蒙路宣慰司。

明属四川府地。

清雍正六年(1728)置永善县,属云南省昭通府,县城设于米贴(今黄华镇境内),八年(1730),米贴县城被毁,县城迁至莲峰。

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划出北面的副官村另设靖江县(今绥江、水富两县)。

1919年设井桧分县。

1946年取消分县。

1950年,属昭通地区;1950年4月,永善解放属昭通专区。

1951年,县城由莲峰迁至井底(现溪洛渡街道)。

1966年5月13日,划出桧溪区共14公社归绥江县,1969年4月23日,复归永善。

1970年昭通专区改为昭通地区,永善县属昭通地区。

2001年,昭通地区改昭通市,永善县属昭通市,至今。

宣统元年(1909)置靖江县。

1913年属滇中道。

因与江苏省靖江县同名,1914年更名绥江县,名称沿用至今。

1916年废道,直属省。

1942年属第一行政督察区。

1950年7月19日,绥江县人民政府建立。

1951年8月,绥江县4个区辖1镇49行政村。

1952年8月,增设第五区。

1953年6月,县城中城镇由区辖镇改为县辖镇(乡级镇),绥江县为5区1镇,区辖39乡。

1958年9月至1983年12月,为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体制。

1984年1月,撤社设区,绥江县为1镇4区。

1997年1月,田坝撤乡设镇,绥江县为5镇1乡。

2001年绥江县属昭通市管辖。

2005年8月,田坝镇并入中城镇,绥江县为4镇1乡。

2012年9月,撤销板栗乡设立板栗镇,绥江县辖5镇。

西汉建元六年(135)置南广县,属犍为郡。

蜀汉置南昌县,属朱提郡,曾为庲降都督治所。

西晋改名南秦县。

南齐时属南朱提郡。

唐南诏时为芒布部,属拓东节度。

宋作茫布部,属潼川府路。

元至元二十二年(1285)置芒部路,治今芒部镇,属云南行省。

明洪武十五年(1382)置芒部卫指挥使司,明洪武十七年(1384)升芒部府为芒部军民府,隶属四川布政司,嘉靖五年(1526)改名镇雄军民府,万历三十七年(1609)改为镇雄府。

清雍正五年(1727)复属云南,六年降镇雄府为镇雄州,属昭通府。

1908年升直隶州。

1913年改为县,属滇中道。

1916年废道直属省。

1943年属第一行政督察区。

1950年属昭通专区。

1970年属昭通专区。

2001年属昭通市。

置县前,名称曾历易娘、益良、易良、益梁、夷良,几度更改,最后于清雍正六年(1728),定名为彝良。

隋开皇元年(581),置恭州、协州,属协州地;大业二年(606),因乱废恭州、协州后,属开边县辖地,隶南宁州总管府。

唐,武德元年(618),置西安县(今彝良),属协州(今镇雄)辖地。

唐南诏时,隶拓东节度使,属芒部(今镇雄)地。

宋称易良部,属叙州(今宜宾)羁縻之地。

元至元十年(1273),为芒部路军民总管府(治今镇雄)下辖的益良州(今彝良)、强州(今彝良东北及威信一带),隶云南行中书省;二十四年,芒部路军民总管府改属乌撒乌蒙宣慰司,称易娘部。

明洪武十五年(1382),设芒部卫指挥使司,随即改设芒部府,隶云南布政使司;十六年,乌撒、乌蒙和芒部3府改隶四川布政使司;十七年五月,升芒部府为芒部军民府,废益良州、强州,复称易娘部;嘉靖五年(1526)四月,改芒部军民府为镇雄军民府,设流官,置怀德(今镇雄牛场却佐)、威信(今镇雄母享)、归化(今彝良)、安静(今威信)4长官司,归化长官司治夷良寨(今奎香)。

清雍正六年(1728),降镇雄府为州,设彝良州同(治今奎香);乾隆四十八年(1783),裁丽江府知事为昭通府知事,分驻镇雄州牛街;光绪三十四年(1908)正月,镇雄州升为直隶州,裁彝良州同,从镇雄直隶州划出中西归仁里、下西升平里、下北长庆里各5甲和上北迎恩里四、五两甲,计17甲,置彝良县(治今奎香)。

宣统二年(1910),治所由奎香迁至角奎。

1950年4月4日,建立彝良县人民政府,隶昭通专员公署。

1951年10月,增设第七区。

1952年底,将全县7个区下辖区域划为119个乡镇,各区驻地沿旧。

1953年春,对区乡境域进行调整,增设第八区和第九区;是年10月,改区政府为区公所,全县为9个区106个乡镇。

1956年,改称彝良县人民委员会;是年1月14日,将第八区及所辖民政、红碧、茨竹、聚龙、流长、麻柳、楠木、长沟、大坝9个乡划归盐津县管辖,同时改第九区(洛旺)为第八区。

1958年10月,撤销区建制,成立人民公社,将原乡镇改为管理区,全县为16个人民公社、1个镇(角奎镇)、303个管理区。

1961年冬,将14个人民公社撤销,成立8个区50个人民公社,角奎镇仍为县辖镇。

1968年9月,成立彝良革命委员会,隶昭通地区革命委员会。

1969年6月,全县12个区改称人民公社,132个公社改称大队。

1981年9月,恢复彝良县人民政府,隶昭通地区行政公署。

1988年1月16日以后,全县设立15个乡、3个镇。

2021年3月18日省政府批复撤销角奎镇,设立角奎街道和发界街道。

秦属夜郎领地。

西汉、东汉均为犍为郡南广县境。

蜀汉、西晋、东晋时属朱提郡之南广、南秦县域。

南朝为宁州南广郡县辖地。

隋朝为协州东安县境。

南诏时为芒部地域。

宋朝大理时为叙州羁縻府州之地易溪部。

元至元十年(1273),立强州,为芒部路军民总管府。

至元二十四年(1287),立为易溪部,改属乌撒乌蒙宣慰司。

明洪武十五年(1382),仍为强州,属芒部府,洪武十七年(1384),复置易溪部,隶芒部军民府。

嘉靖五年(1526),废易溪部,改芒部为镇雄,设威信长官司(今卫靖司)和安静长官司(今旧城),属镇雄军民府。

清雍正五年(1727),改隶云南,六年降镇雄府为州,设威信州判。

1913年,设威信行政委员公署。

1933年,改威信设治局。

1934年,设威信县。

1942年,属第一行政督察区。

1950年,属昭通专区。

1970年,属昭通地区。

2001年,昭通地区改市,属昭通市。

古代僰人活动区域,属梁州境域。

秦时属西南夷僰侯国。

两汉时分属犍为郡僰道县、朱提郡南广县。

南朝时属外江县。

隋开皇六年(586)属开边县。

唐永泰二年(766),开边县治徒于马湖江(金沙江),朱提江(横江)两江口的滚坎坝(今水富城区),辖今水富市等地。

宋乾德五年(967)废开边县并入僰道县。

宋政和四年(1114)改僰道县为宜宾县;元分属叙州路和马湖路管辖;明、清属四川叙州府宜宾县和云南昭通府大关厅管辖;1911年属四川省宜宾县和云南省绥江县、盐津县管辖;1974年7月,成立水富区,1981年9月10日,国务院批复设立水富县;2018年7月2日,国务院同意水富县撤县设市,名称沿用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