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点推荐 > 邹城市各乡镇街道地名由来

邹城市各乡镇街道地名由来

  因辖区内有座岗山,取岗谐音“钢”故称之为钢山街道。 [详细]
  因辖区内曾有一座千泉湖而得名。1958年在县医院东建一人造湖,因地理方位有上千个泉眼,泉水四季溢流,常年不断,汇集形成了湖,而得名千泉湖。 [详细]
  而邹城市西南部为凫山山系,辖区内又有一条纵贯南北的凫山路而得名。 [详细]
  香城始建于秦代,位于普阳山东侧,滑将河东岸,原名镇阳城。后名香城有两说,一说因紧靠普阳山,山上庙宇众多,终日香烟缭绕,而取名香城;一说因地处邾国故城附近,有大片桃园,桃花盛开时节,花香全城而得名。 [详细]
  宋朝时期建村。因从葛炉山发源的两条小河分别从村前、村后流过,至村西合二为一,似玉带把村庄束裹,故取村名为大束。 [详细]
  据该村石碾所立汉碑(新中国成立后被邹县文物保管所收藏)载,该村始建于东汉时期。据明、清、民国时期《滕县志》载:“城(滕县)东北八十里(亦说一百一十里)处,城前集后有蓝陵城,俗称康王城”;“城前者,蓝陵城之前也。”因村址位于蓝陵城之前,故取村名为城前。 [详细]
  宋徽宗年间(1101-1125),村南有土岗,名曰俞家林,又叫鳖盖子,下面是沙洼,又叫老赵河,东西走向,梁山好汉孙二娘在河南开店,但没设住处,凡过往客人只能在河南吃饭,河北投宿,故取村名为北宿。 [详细]
  清朝末年修筑津浦铁路时,测得此地恰为南京与北京的正中点(距两京各600千米)。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改称中心店。 [详细]
  唐村之名,传说唐王征东曾在此驻兵数日,为纪念唐王而取村名为唐村有误。实因三国魏至西晋时官至使持节、前将军、领西戎校尉、雍州刺史,中国历史上一位卓越的军事家唐彬(234-294)出生于此而取名唐村。 [详细]
  据有关历史资料记载,太平桥在元朝之前称长乐镇。元朝时期称楚黄庄。明朝正统年间(1436-1449),有徐姓居民跨白马河修筑一桥,古代视修桥铺路为积德行善之事,遂称此桥为徐桥,村庄改称徐桥村。明中叶改称徐镇桥。据明万历三十九年(1611)修《邹志·建置志》载:“邑之桥十有七:曰徐镇,在平阳桥南。”该志还记徐镇集有佛容寺。明末曾一度称为浔(水边)桥,清朝初年又复称徐镇桥。清咸丰年间(1851-1861),捻军来此,乡勇扼守桥端,捻军没能通过,保住一方平安,遂改名为太平桥,村庄为太平桥村,简称太平。 [详细]
  石墙村始建于明朝洪武年间(1368-1398),张、薄、路、宋四姓相继迁此定居。传说古时此地存有8只石雕羊,遂取村名为“石羊”,后改称石墙。 [详细]
  因被誉为“岱南奇观”的历史文化名山——峄山坐落境内,而得名峄山镇。 [详细]
  据史志及口碑资料,看庄名称的由来虽然有几种说法,但较为可信者是早年在周看村西北角建有一座玉皇庙,当地百姓俗称大庙。自唐代至明朝中期,先后有褚、周、王、孙、倪、高、苗、唐等八姓迁至大庙周围居住,各姓人家轮流看护此庙,看庄即因看庙之庄而得名。 [详细]
  据口碑资料,该村始建于明朝初期,张姓从石墙镇张楼村迁老崖村定居,后又迁此建村,以姓氏取名为张(家)庄。 [详细]
  田黄村传说唐朝时期建村,因田、王两姓始居于此,故名田王村,后演变为田黄村。 [详细]
说明:数据源自网络,部分排名不分先后,如有不同意见,欢迎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