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点推荐 > 巴东县各乡镇街道地名由来

巴东县各乡镇街道地名由来

因《湖北通志》“梁为信陵郡”得名。
《湖北通志》载:“夔人谓山涧之流通江者日瀼,居人分其左右,谓之瀼东瀼西。”因地处店子河通往长江之人口,且居南宋县城(旧县)之东,故名。
因镇人民政府驻沿渡河得名。据清康熙版《巴东县志》载:“元渡河五·七甲”。可见沿渡河名称源于清朝以前。据传从前这条河上无渡无桥,这里的行人常年累月都是沿河涉水渡河,哪里能涉水渡河便从哪里渡,故又称沿渡河。又传在沿渡河和红砂河汇合处建渡口,以船渡河,称船渡河;后讹为沿渡河。
《湖北通志》载:“蜀山口,县西四十九里,与巫山界,旧名石门山,唐天宝六年(747年)改名,今名关渡口,巫峡至此而尽。”又传,此地原名纪塘关,因唐六陵王出游江南,在此渡江,故名官渡口。
因此地古驿站开有茶馆得名。相传很久以前,有两位老人在这里开过茶馆,茶店子自古以来恩巴驿道必经之地,明万历15年(1587),巴东知县高尚德在此设茶店铺,此地朱砂土古驿站开有数家茶、客栈供过往行人休息、住宿。清同治五年(1866)所修《巴东县志》载:右哨外委署在县南四十里茶店铺;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湖广总督张之洞版令改建施(南)巴(东)驿道为石板路面后,来往的商旅行人多在此茶馆中休息,在驿站住宿,故名茶店子。
因镇人民政府驻绿葱坡得名。
因镇人民政府驻大支坪村得名。
因设于县西南350里的野三关巡检司署移迁至此得名。宋太平兴国六年(981)寇准任巴东县令,宋雍熙元年(984)寇准到野三关劝农嫁穑,修亭议事名劝农亭。据《湖北通志》载:清朝元年(1644),清政府为加强对边远地区的统治,在清江以南的巴东县泗井水的石柱山设县级派出机关——巡检司署。后来迁移到清江以北的现清太坪镇大堰塘村境内的周堂岩下野三河流入清江的河口处,名野三口,巡检司署更名为野三关巡检司。清雍正八年(1730),野三关巡检司移驻劝农亭,巡检司所辖地区名为野三关。
因昔时境内的水布垭码头得名。
因镇人民政府驻清太坪得名。清太坪,康熙年代的《巴东县志》记为“清滩坪”,相传当时被周围的山洪冲积成泥石滩,长有四季常青的毛辣竹,故名。当地一富豪谭成英,常遭秦家骚扰、抢劫,谭家于嘉庆元年以“抢劫罪”、“杀人罪”上告到朝廷,朝廷派兵将秦剿灭,并将“清滩坪”改为“清太坪”。
因乡人民政府驻溪丘湾村得名。据此地曾名“九龙潭”,因有九股常流不断的泉水而得名,后来人们利用泉水在这里改田七丘(约5亩),故名为七丘湾。清初名溪秋;清末名溪秋;后来有位风水先生路过此地,说这里是九龙归溪之地,1953年更名溪丘湾乡。
因乡人民政府驻地金果坪村得名。原名金沟坪,相传清末覃氏祖覃万雄来到此坪居住落业后,栽培的一种红橘每到成熟时果实呈金黄色,煞是喜人,人们即称这里为“金果坪”,意即金色的果子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