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点推荐 > 菜园镇各村社区地名由来[2]

菜园镇各村社区地名由来[2]

小偏店是与大偏店对称而得名。据宋代,西有一条南北大道。当时村内几姓人家在路东开旅店为生。因方位在路西旅店偏南,故取名南偏店。后来,又因比北偏店村小、人少,改称小偏店。宋代记载称南偏店,明、清代记载称偏店,1949年后,更名为小偏店,沿用至今。
因地处火龙岗北端西侧,故得名西岗头。起初以白姓人家居多,亦称白家岗头。后因与东岗头对称而叫西岗头。1962年,为便于管理,将西岗头分为两个行政单位,因此村方位在南,故而得名称前岗头,沿用至今。
因位居火龙岗北端东侧,故而得名东岗头,沿用至今。据村中《张氏家谱》记载,张姓始祖是明赵王锦衣校尉,由北京大兴先迁至西河村,后又迁至本村。
因地处火龙岗北端西侧,故得名西岗头。起初以白姓人家居多,亦称白家岗头。后因与东岗头对称而称西岗头。因方位在北,故而得名称后岗头,沿用至今。据村中《白氏家谱》记载,白姓是明初由山西洪洞县迁来。
据考,明初此地建有一个跑马场,村名由此而来。后因谐音,逐渐演变成报马厂,沿用至今。1980年地名普查时,村中有老人说,曾见过村西地里存有古代遗留下来的拴马桩。
古时,约宋代以前,此处东至报马厂、西至高汉岗一带,有很多烧盆、烧碗窑户,年复一年,积下许多窑灰渣,后此附近几个村便取名窑灰。明万历年间的罗汉庙碑有此记载。宋代记载称南窑晖,明代记载称窑灰,清代记载称窑会。1930年前后,以此名不雅,改名为尧会。因方位在东,后称为东尧会,沿用至今。
古时,约宋代以前,此处东至报马厂、西至高汉岗一带,有很多烧盆、烧碗窑户。年复一年,积下许多窑灰渣,后此处附近几个村便取名窑灰,明万历年间的罗汉庙碑有此记载。宋代记载称北窑晖,明代记载称窑灰,清代记载称窑会。1930年前后,以此名不雅,改名为尧会。因李姓(明初从山西洪洞县迁来)居多数,故而得名李尧会,沿用至今。
郝尧会、杨尧会统称西尧会。古时,约宋代以前,此处东至报马厂、西至高汉岗一带,有很多烧盆、烧碗窑户。年复一年,积下许多窑灰渣,后此附近几个村便取名窑灰,明万历年间的罗汉庙碑有此记载。宋代记载称南窑晖,明代记载称窑灰,清代记载称窑会。1930年前后,以此名不雅,改名为尧会。因方位在西,故称为西尧会。西尧会以排水沟为界,又分为两个自然村,沟南因郝氏家族居多,所以称为郝尧会。1949年以后,沟界缩小,南北渐连一体,所以现名统称为西尧会。
据在明初,有烧制碗、盆的场地,村前地势比较平阔,用于晾晒陶器,故取名广平场,后演变为广平厂,沿用至今。村内有三十多个姓氏,多数是明洪武时期由山西洪洞县移民到此,秦姓约于清乾隆年间由古贤迁来。
村名来历、含义暂无据可查。据《彰德府志》(1523版)记载,宋代记载称皇甫,明代记载称黄甫,清代记载称皇甫。此皇甫有两个村点,因位居南,与北面村相对,称为前皇甫,沿用至今。现村内王、刘、李、赵等姓人家系明清两代迁居于此。
村名来历、含义暂无据可查。据《彰德府志》(1523版)记载,宋代记载称皇甫,明代记载称黄甫,清代记载称皇甫。此皇甫有两个村点,因位北,与南面村相对,称为后皇甫,沿用至今。现村内除贾姓系明代前土著人家之外,赵、刘、王等均系明初由山西洪洞县迁来。
前高汉是与后高汉对称而来。宋代记载称高韩,明代记载称高漢,后传此村因位于火龙岗北端,地势较高,常年干旱,清代村人因忌“暵(旱)”,改称高汉。因此村在南,故称前高汉(村中秦姓为明洪武年间从山西洪洞县迁来),沿用至今。
后高汉是与前高汉对称而来。宋代记载称高韩,明代记载称高漢,后传此村因位于火龙岗南端,地势较高,常年干旱,清朝时村人因忌“暵”(旱),改称高汗。因此村在北,故称后高汉,沿用至今。村中秦姓为明洪武年间从山西洪洞县迁来。
明、清代记载称新庄。据村中《杨氏家谱》记载:杨氏世世居临漳,后一支迁马营。清同治五年,杨丁迁来此村居住。因此村地处泊洼,杨柳树较多,故取名杨柳新庄,后演变为杨新庄和杨辛庄,沿用至今。
相在明末清初,这里原有相距不远的三个小村落,即:南台、北台、西小官司。当时靠近汤河南岸有一个大寺院,寺内和尚种植许多蔬菜,除自己食用外,便拿到集市出售,物美价廉,远近闻名。后来,居住人口逐渐增多,三村连接起来,形成集市,得名菜园集。清朝中期,东八里之青冢集也移于此,集市日益繁华,成为一个物质交流的中心集镇。此因处于集镇中心东部,故称为菜园东街,沿用至今。
说明:数据源自网络,部分排名不分先后,如有不同意见,欢迎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