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点推荐 > 鄢城街道各村社区地名由来

鄢城街道各村社区地名由来

窑湾码头原名为县园洲,明清时期因码头区域内有甚多烧砖土窑,故名窑湾。
社区有一条街道名“文昌路”故得名。
据传在唐宋时期,一个过路的和尚说:这个地方有一股“白虎气”,会为害人间。为镇压这股“邪气”,人们就按照和尚的意思,在此地修一座寺庙,取名“白寅寺”,人们简称为“白庙”。后建村时,便用作村名。
该辖区内原有一座龙门桥(该桥现被鲤鱼湖淹没),相传古时,宜城城郊有村曰谭家楼,村中一儿在外游玩,拾得一蛋,吃后燥热,骤奔汉江,跃入河中,后变为小龙,始知所食为龙蛋。其顺流而下,行数日,见一宫殿上书“水晶宫”,进宫遇龙王,龙王问其何来,儿以实告之,龙王知其为龙种,因罪被贬,现罪满回宫。时鲤鱼将军在侧,闻后心动,亦想获得龙蛋,悄然离宫,进入汉江后逆流而上,后又循河渠,至宜城西门外,见河渠上有座高大彩门,双门紧闭,便飞跃而起,企图跳过此门,连跳三次未果,鲤鱼将军成龙心切,连跳了九九八十一次,仍不得过,最后倒在离彩门南一里多路的河渠上。骤时,彩门和鲤鱼各化为了一座桥。后人们称彩门所化的桥为“龙门桥”,鲤鱼所化的桥为“鲤鱼桥”(寓‘鲤鱼跳龙门’之意)。该社区内有一条街道名“龙门路”,因“龙门桥”而得名。
因社区有一广场,“紫盖山广场”故而得名。
社区有一条街道名“东街”,故得名。
传说古时候,就已经腊树成荫。最有意思的是,在村北不远处的县城南门外,腊树籽飘落在一株古槐树杈里,从槐树中间又长出一颗腊树,于是宜城有民谣曰:“十字街心一座塔,七里三分槐抱腊。”这棵槐抱腊与周围高高低低成片的腊树相映成趣,形成一道自然奇观,故该地村落得名“腊树园”。后建村时,就沿用了这个名称。
唐宋时期,此处经常闹水灾,因其水流湍急,将村落旁冲成潭,沙土溢出,在南边逐渐淤成滩垴,故名“湍滩垴”,建村时用作村名,后讹称”谭垴。此处亦为古战场,据《宜城县志》记载,南宋时期,元军南犯中原,“(宋咸淳)七年,元阿术率阿剌罕等与范文虎战于湍滩,败之……”(《元史·世祖纪》)“湍滩垴在县东南十里,元阿术与范文虎战于湍滩即此。”。
相古时候这里是汉江的河床,在河床南岸,故名”南河。
木渠,又名木里沟,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水利工程之一。今木渠村因辖境位于古木渠西岸而得名。最早记录木里沟的是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他在《水经注》中记载:“沔水又南,得木里水会。楚时,于宜城东穿渠,上口去城三里。汉南郡太守王宠又凿之,引蛮水灌田,谓之木里沟。”清《宜城县志》对其有详细记载:“木里沟,一名木渠。始开于楚汉,南郡太守王宠凿之,宋治平中,县令朱紘再凿之,郑獬有记。今考沟源出故中庐县(今南漳县——笔者注)之清凉堰,由今襄南交界之丁吴集历县属草场、七里沟、长工堰、壬子陂,西流胡家陂、梁家垱,东注大沟桥,由是而东南会西坛港……过龙门桥、鲤鱼桥,又南径猪兰桥,自是东南流至腊树园,会新河水南过苏湖桥,东抵黄家沟口与汉合一。”现该渠部分湮废,部分并于百里长渠。解放后,但人们仍习惯于把鲤鱼桥水库溢洪道以下至黄家沟口一段称为“木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