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点推荐 > 陈埭镇各村社区历史沿革[2]

陈埭镇各村社区历史沿革[2]

宋为永宁乡和风里管辖。

明、清属泉郡二十九都。

民国33年(1944年)属青阳乡涵岱保。

新中国成立后,1956年属池店区洋埭乡;1959年属苏厝公社洋埭大队;1961年属陈埭公社涵埭大队;1984年属陈埭镇涵埭村委会;1997年从涵埭析出自成属陈埭镇霞村村委会。

宋为永宁乡和风里管辖。

明、清属二十九都。

民国33年(1944年)属青阳乡狮沟保。

建国后,1956年属池店区苏厝乡;1959年属苏厝公社苏厝大队;1961年划属陈埭公社苏厝大队;1984年改为陈埭镇苏厝村委会。

宋为永宁乡和风里管辖。

明、清时期隶属二十九都。

民国33年(1944年)属青阳乡涵坂保。

建国后,1956年属池店区洋埭乡;1959年属苏厝公社;1961年属陈埭公社大乡大队;1984年改陈埭镇大乡村委会。

宋为永宁乡和风里管辖。

明清属二十九都。

民国33年(1944年)属青阳乡涵坂保。

建国后,1956年属池店区南山乡;1959年属苏厝公社涵口大队;1961年属陈埭公社涵口大队;1984年改为陈埭镇涵口村委会。

宋为永宁乡永福里管辖。

明、清属二十九都。

民国33年(1944年)属青阳乡涵岱保。

建国后,1956年属池店区洋埭乡;1959年属苏厝公社。

1961年划属陈埭公社横坂大队;1984年改陈埭镇横坂村委会。

宋属永宁乡和风里管辖。

明、清属二十九都。

民国33年(1944年)属青阳乡涵岱保,建国后,1956年属池店区洋埭乡;1958年,涵埭与洋埭、下村、庵上、海尾、仙石6村组建一个大队,名为团结大队。

1959年属苏厝公社洋埭大队,1961年划属陈埭公社涵埭大队,1984年属陈埭镇涵埭村委会。

五代南唐乾德十一年(936年),平海军节使陈洪进派兵筑堤晋江下游南岸尚堤屯田,开三埭,始有洋埭地域。

宋代绍兴六年(1136年)邑人李密,李国表向知县洪元英请求间湮浦埭水利工程。

建毕设塘司、徒首管理。

宋为永宁乡和风里管辖。

明清属二十九都。

民国33年(1944年)属青阳乡龙岱保。

1949年9月,洋埭解放,之后成立龙岱农会组织,作为过度政权,处理新旧政权交接事宜。

1951年,成立龙岱乡政府,同年全村进行土地改革。

1956年属池店区洋埭乡。

1958年,洋埭与涵埭、下村、庵上、海尾、仙石6村组建一个大队,名为团结大队。

1959年属苏厝公社洋埭大队;1961年属陈埭公社洋埭大队;1984年改陈埭镇洋埭村委会。

宋为永宁乡和风里管辖。

明、清属二十九都。

民国33年(1944年)属青阳乡仙后保。

建国后,1956年属池店区洋埭乡;1959属苏厝公社;1961年属陈埭公社庵上大队;1984年属陈埭镇庵上村委会。

宋为永宁乡和风里所辖。

明、清属泉州府晋江县南门外二十九都。

民国33年(1944年)属青阳乡仙石保。

建国初期属晋江县第五区,1956年属池店区洋埭乡;1959年属苏厝公社海尾大队;1961年划属陈埭公社海美大队;1984年改陈埭镇海尾村民委员会。

宋为永宁乡和风管辖。

明、清属二十九都。

民国33年(1944年)属青阳乡仙石保。

建国后,1956年属池店区洋埭乡;1959年属苏厝公社。

1961年划属陈埭公社仙石大队;1984年改陈埭镇仙石村委会。

宋为永宁乡和风里管辖。

明、清属二十九都。

民国33年(1944年)属青阳乡金登保。

建国后,1956年属池店区池店乡;1959年苏厝公社。

1961年划属陈埭公社高坑大队;1984年改陈埭镇高坑村委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