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该居委设立在池洞镇,故名。[详细] |
因以前此地多为干旱之地,耕种水源缺少,十分不方便,每年旱造播秧迟到四月底,称为迟洞,后雅音为池洞。[详细] |
因在本村经旺六坡、兴地坡、大坡三个大旱坡,新中国成立后统称大坡。[详细] |
因该村位于黄坡岭脚下方,故名。[详细] |
因最初此处有六姓人家来此定居,起名六盛,后改名为六定。[详细] |
原地名为扶三,在民国期间改为扶参,故名。[详细] |
很久以前,这个地方有老习惯念年礼、吹响笛、打锣,群众惯在这时放牛,故名贺垌。[详细] |
因约在三百多年前,由姓方、姓祝的人先搬来此地耕地,后来在这条垌建起了几间新屋,取名新垌。在解放后1958年与贺垌大队合并,1962年分开自设立新垌大队。[详细] |
约在三百多年前,这个地方建筑一座冼太庙,在打地基的时候,发现了一个铜鼓,故名铜鼓。[详细] |
因公元598年在池洞车国村建怀德县城时,该村处在县城的西面,故名。[详细] |
因过去在此地有块大石,形似一间石屋,石上有一副对联“石明盛州,庆祝长春”,取此联排头“石”、“庆”二字,故名。[详细] |
因解放前统称东安,1953年划分区域,又因此地在东安的南部,故名东安南。[详细] |
因最初来此定居的几户人家是从福建省东安县迁居到此,为记住旧地而起名东安。[详细] |
宋朝时,指现在木偶戏所做的五府平南这个将军在上营安扎派兵到东安闸防止外来的侵略,像一个闸门一样,所以称东安闸;解放后1958年,与东安,东安南合并;1962年分开,设立东安闸大队,故名。[详细] |
原名白凡,因忌讳白字不吉利,后改为旺凡,又译音为旺蕃。[详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