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点推荐 > 崇州市元通镇各村社区情况介绍

崇州市元通镇各村社区情况介绍

公议社区位于崇州市河西片公议片区场镇结合部,东面紧邻元通镇三合堰村、西面与天冬堰村接壤、南邻道明镇天水村、北与元通镇聚源村相邻,距崇州市14公里。 全社区共有14个居民小组,1个将军街1号集体非农业人口户,总户数1124户,总人口4051人,其中农业人口3841人,非农业人口210人。全社区覆盖面积5.1平方公里,耕地4602亩,目前为止全社区土地共流转1500多亩,主要从事苗木栽培,蘑菇种植,其次为水果蔬菜,其余为油菜、小麦、水稻等常规作物,属典型的涉农社区。辖区内有小学1个、幼儿园2个、小区3个、小微企业8家,家庭农场12家,还有全市最大的四星级养老中心华西康福园坐落于此。 社区产业支撑:桤源慢村林盘已组建成立桤源果蔬种植专业合作社,正在进行景观设计和院落美化提升,即将启动烧酒坊、酱油坊、碾米坊、榨油坊重建设计,打造地方文化IP农产品品牌,同步启动机砖厂餐厅、公社化鱼塘、户外拓展营地的规划建设。

花果山社区位于公议乡北面无根山核边缘,区域东与元通毗邻,南与天冬堰接壤,西邻林秀村,北接怀远,属丘坝地形,四川省果树良种繁殖站在花果山社区境内。花果山距成都市区48公里,距离崇州市区16公里,距光华大道延线(第二快速通道)16公里,距成青路25公里。社区内已经建成了主干道路13条,包括景观大道、环山道路等,循环道路网络也基本完善。这些都使得花果山交通更加便捷,区位优势更加突出。

花果山社区总面积5.2平方公里,土地6448.84亩,其中耕地面积4573.49亩,林地面积1875.35亩。平坝耕地良田顺势而下,层次分明,紧密相连。

花果山社区地型属丘陵,海拔560—757米,气候属于四川盆地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春秋短,夏冬长,雨量充沛,日照偏少,无霜期较长,年平均无霜期286天。多年平均气温15.4℃,年平均降雨量1150毫米,年平均日照时数1161.5小时,年平均日照百分率26%,年平均太阳辐射量87.6千卡/平方厘米,大于0℃的平均年积温5830.3℃,年平均风速1.3米/小时。花果山土壤为红紫泥土和老冲积黄泥土,微酸性,PH值5.5--6.5,土层厚度0.5—1.3米。适宜发展优质水果、花卉苗木、树种等多种类型的农作物、林植物。

花果山社区区域内河流较多,现有六斗渠、天冬堰、王堰、桤木河、老天冬堰交织成网,水源丰富,年平均降水量为952.6毫米,全年降水量集中在6-9月,占全年的73.9%,年平均水资源量约4217万立方米。已初步形成蓄、引、提、调相结合的供水网络。农田骨干排灌水系已基本形成,沟渠纵横,农田水利条件较好,基本具备新农田示范区开发的引水改良条件。

花果山社区沿山带天然植被茂密。有布朗李、梅子、巨桉、白杨、银杏、松树、黄金梨、水杉等植物。动物资源主要分陆生和鸟类。陆上动物主要为人工饲养的畜牧品种。可供农业开发的生物资源丰富。

2010年社区总人口3347人,约占全乡人口的24.61%,平均人口密度912人/平方公里。本社区从业人数2175人,约占社区总人口的65%,从业人数中农林牧业从业人数1600人,约占社区从业人数的73.56%,约占社区总人数的47.80%。2010年,三次产业结构调整由2005年的1835万元调整为2654万元,社区固定资产投资1000余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7392元。社区实有耕地4573.49亩,农林牧业总产值2654万元,其中农业产值1538万元,林业产值676万元,畜牧业产值257万元,农林牧服务业183万元。科技兴农步伐加快,农业生产条件不断改善,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进一步提高。本地区农机总动力达到100千瓦,有效灌溉面积1500亩。2005年到2010年,粮食产量由9万吨增加到22.5万吨,畜牧产品总量由3.38万吨增加到8.45万吨。从农产品产量结构看,粮食占农产品产量比重处于领先地位,高达72.7%左右,历年相对稳定。丰富的农产品原料既是发展高效规模农业的基础,也是龙头企业建设原料基地的基础。花果山社区充分利用区位优势及技术优势,重点打造花果山生态观光农业区,集聚产业,形成了一批特色农业产业,如千亩玫瑰的标准化种植、奶牛大规模标准化养殖、设施蔬菜、耐盐碱观赏苗木以及布朗李、黄金梨等。

花果山社区有规模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4家,总销售收入达2000万元。市级以上龙头企业2家。有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5个,加入合作组织农户达256户,占农户总数的34.77%。社区经济发展的空间进一步合理,功能结构进一步协调,农村居民的生活环境和生活质量明显改善。201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7932元;农村居民的恩格尔系数进一步下降,农村居民收入和生活质量明显提高。花果山社区目前农业生产(除土地专业合作社外)仍然遵循“一家一户”的分散式传统生产模式,农业生产组织化、规模化、专业化程度低;农业龙头企业起步较晚、带动能力不强,与农民利益联结机制不够紧密;加工流通环节的专业组织发育不健全、数量有限,没能真正发挥在社会化服务方面的作用,更没法实现“小生产与大市场”的有效对接。以龙头企业和各类经济合作组织为主的市场主体发育程度还不高,农民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还不强,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圆和社区幅员面积3.2平方公里,户数1026户,户籍人员2596人,常住人员3168人,外来人员318人,街道18条,小组数4个,党员102人,党支部3个。 辖区内共有小区(大院)6座:文化街75号(教师家属院),惜字宫东街10号(教师家属院),东盛街2号(原信用社家属院),半边街1号附50号(原荣校家属院),涌泉横街69号(粮站家属区),涌泉街37号(老医院家属区)。还包含幼儿园3所(元通幼儿园,元通幼儿园新校区,元通贝贝幼儿园),元通人民政府,元通中学,元通公立卫生院,四川省复原退伍军人医院,元通供电所、供销社等9所单位。 民政对象:低保户25户27人。退役军人122人,退役军人中重点优抚对象:老复员5人,带病回乡5人,参战5人,伤残1人,三属人员6人。残疾人63人,其中困难低保残疾人13人,重度一、二级残疾人16人,空巢老人11人,80岁以上高龄老人142人。 辖区内共有住宿13家,餐饮55家,环保污染源三家:成都欣皓科技设备有限公司(椅子厂)、青阳汽修厂,庆兴印刷厂。

禹王村位于花果山项目区,交通便利,有工厂用地16.4公顷亩,耕地面积256公顷亩,新建农民集中安置居住点面积11公顷亩,禹王水厂面积0.56公顷亩,新建敬老院面积0.856公顷亩;全村17个村民小组,农户1231户,农村人口3796人,人均耕地面积0.07公顷亩。全村有党员105人、持有残疾人71人、五保户24人、低保户20户,45人、低保边缘的困难群众29户,101人、老复员军人8人、带病回乡军人15人、参战军人5人、参核军人1人。

目前的居住分为四部分,一是工业点拆迁迁往景汇村汇江小区68户,198人;二是怀华路拆迁迁往聚源村平安小区78户,203人,三是依托土地整理项目修建禹王新型社区入住691户,2503人;四是散居394户,892人。

村内2007年花果山园区在政府主导下:实施新农村建设,新建禹王农民集中安置区,土地集中流转2015亩,涉及14个组,园区内主要以四川森磊淼、成都环美两家为主的园林绿化工程公司种植经营绿化苗木,解决禹王村近百名劳动力就业。

禹王村工业区内以铸造、建材、木业为主导的第二产业为主,禹王村内有崇州市“八个一”工程的崇州市元通镇工业点,主要以川建管道、蜀羊防水、阿克太新型建材、成泰科技、倪氏纸业、木业公司等入住企业18家,解决禹王村富余劳动力向二产业转移就业510余人。

禹王村还有粮食种植分布在5、6、8、9、10、12、13组,2013年3月在禹王村10、12、13组成立兴店土地股份合作社,主要以水稻、小麦、油菜为主要粮食作物进行统一管理,避免外出务工人员种应付田,老弱病残种田困难,将土地集中进行合作生产,增加土地利用率,提高产量。

产业发展:禹王村结合自身实际紧紧围绕农业产业同社区发展相融合,整合资源,提升农业产业效益,坚持把产业发展的领头作用和群众的增收作为发展基础,主要引进了森磊淼公司与成都环美公司等5家农业公司建成“千亩珍稀苗木基地”。主要品种有千年金弹子、规划、紫薇、樱花、银杏、海棠和地被植物等。目前禹王村已流转土地3000余亩,已建成集收购、交易、苗木质检、标准化指导、花木供求信息发布等为一体的中国西部花木物流集散港。配套建设的花木电子商务平台,天天花木网和中国西部花木港网站现已进入试运行阶段。基地内引入苗木科研单位,为培育优良苗木品种提供必要的科技条件,努力将基地建设成为集花木研发、培植、展示、销售、保护、保护和休闲观光为一体的科技产业基地。

产业效应:带动了禹王及花果山周边旅游观光、餐饮、食宿、物流运输等相关产业的迅速发展,与元通古镇配套发展,并促进了本地农村富余劳动力1135人就地转移就业。并为禹王小区打造“和谐社区”、“智慧小区”作产业支撑。

禹王小区现有配套设施(包含):

1、民俗活动中心

2、村委活动中心

3、音乐广场

4、敬老院(不包含在禹王小区内)

5、禹王村卫生站1个

6、禹王村幼儿园

7、篮球场

8、电瓶、摩托专用停车棚,露天停车位

因沙沟河及其支流流经该境内,河水清澈见底。1949年前属元通乡16和17保部分,1950年改保为行政村,1958年建立元通人民公社,1981年更名为大队,1983年改公社为乡,改大队为村。

2020年5月村组体制改革三宝村撤销合并入为清溪村。

清溪村位于元通镇场镇以北约2公里,东与崇州是观胜镇相邻,南与元通镇通顺村相连,北与都江堰市青城山镇相接,距成青快速通道1公里。全村幅员面积3.94亩,耕地面积4002.5亩,现有总人口3485人,696户,辖15个村民小组。

通顺村位于崇州市元通镇东北角,距崇州市区12公里,处于都江堰流域的沙沟河畔,离元通场镇2公里,全村共辖9个村民小组。495户,人口1608人,其中妇女793人,劳动力900人,党员61人。全村幅员面积2.1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000.3亩,人均耕地1.3亩,以种植水稻、小麦、油菜为特色的现代农业为支柱产业。

聚源村基本情况

崇州市元通镇聚源村坐落于会江河畔,与西岸崇州市公议乡接壤和我镇禹王村相邻,离元通镇约0.5公里,怀华路横穿聚源村境内,属成都平原。全村幅员面积4.2公里,共辖21个村民小组,总农户1218虎,总人口4138(农业人口3892人)。全村幅员6835亩,承包地确权耕地面积3199.26亩,主要以农业为主,以生产优质杂交稻、小麦、油菜为主,属纯农业村。现有土地股份合作社3个:崇州市聚丰土地股份合作社、崇州市瑞祥土地股份合作社、崇州的文丰土地股份合作社;劳务合作社1个:崇州市聚丰劳务合作社;1个家庭农场:崇州市佳家家庭农场;1个养殖专业合作社:崇州市平安养猪专业合作社。2014年土地股份合作社统一入社面积已达2334亩,家庭农场面积已达96.8亩。合作社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产业高端为去向,重点发展优质水稻、优质蔬菜;引入“现代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科学管理、市场化经营,大力推广新品种、新技术、导入品牌建设,依托农业龙头企业的品牌和管理能力,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达到企业、合作社、农户三赢局面。

景汇村位于元通镇东北部,地处怀远、街子交界处。全村面积3.48平方公里,辖14个村民小组,耕地面积1827亩,现全村总人口约为2826人,其中城镇人口约128人。学龄前儿童274人,留守儿童2人,育龄妇女767人,全村九年制义务教育率100%,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农民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基本医疗保险达100%,劳动力1880人,低保救助对象124人,五保户5人,残疾人47人。

天冬堰村位于公议乡西北,无根山边缘的中段,属半山半垻地区,距崇州市区12公里。幅员面积5平方公里,耕地3441亩。群村共有20个村民小组,1013户,总人口3156人、,少数民族6人。天冬堰村出产丰富,种植的主要农作物品种有:水稻、小麦、玉米、红苕、品、油菜:经济作物以油菜为主,农业生产的经营模式仍然是以传统的小农经济为主。

三合堰位于该村境内,村名遂借取水利设施为名。1949年前属于公议乡6保部分,1950年改为三合堰村,1958年建立公议人民公社,为4管区,1962年划为6大队,入,1981年更名为三合堰大队,1983年改公社为乡,改大队为村。

2005年村组体制改革将原合江,黑凼合并入三合堰村。

三合堰村位于崇州市公议乡东面,东面紧挨岷江西河,南面与道明升平村接壤,西面紧邻公议乡桤木河社区,北面与元通聚源村接壤,距崇州市15公里。幅员面积4.3平方公里。全村共有16个村民小组,882户,总人口3116人,其中农业人口3096人,劳动力1987人,占总人口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