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点推荐 > 调关镇各村社区地名由来

调关镇各村社区地名由来

春秋时期晋国上大夫俞伯牙抚琴弹奏“高山流水”遇知音的千秋佳话就产生在这里,后人修筑琴台为之纪念,该社区以此而得名。
此地是石首与湖南华容县交界处,形似锅底,又传湖底有兵器(故称戈),因此故名石戈垸,村沿用其名。
原名北哑口,相传晋国上大夫俞伯牙二次东下,携琴访知音,途经北哑口停步问路,以此典故改为伯牙口。村委会沿用其名。
此地有一条通往湖南华容的小道,清末在三叉处立有一块石碑,从此指路,放名指路碑。
相传清末年间,此地建有一庙,供奉关羽、岳飞像,故名武显庙。村在此,沿用其名。
很久以前,该地河边有一小集市,有酒坊、茶楼、百货等店铺,白天人们下田农作,街上不见人影,夜间都来集市娱乐,热闹非凡,人们便叫“鬼家铺”,后雅化为桂家铺。
清末年间修挽连西垸,后多次溃口,人民流离失所。民国二十八年与连复垸(巴垸子)合并,共建堤段,上级命名联合垸。民国三十七年溃口,而长期敞垸,垸内群众纷纷外迁。解放后,政府组织劳力,加大规模,筑建新堤,故名连新垸。
相传明代年间,监利县有一娃黄的逃荒老翁经常留宿调弦河东一个小山上的古庙里,死后,和尚将他埋葬庙后沈家山。后来,黄家子孙做了大官,来调弦河寻找祖辈遗骸,知其下落之后,状告沈家霸占山地,以黄氏有坟莹为据,此案沈败黄胜,故名黄陵山。
此地有一湖,相传三国时期,张飞在此披甲训马,故名披甲湖。村建在此,沿用其名。
据有一太子遭叛贼追杀逃亡到此,得到该地七王庙和尚的搭救,不久,太子当上皇帝后,立即敕封和尚,于是人们便把七王庙改叫敕王庙。同治两寅《石首县志》载:“敕王庙,旧志七王庙。”村沿用其名。
民国中期有一妮姑化缘到此,看到此地风水蛮好,就在一高凸处建了一座庵,庵内供有观音菩萨,故此得名观音庵。
很早以前该地为长江水深流缓的一个大港岔,相汉代出使西域的特使张骞曾乘槎(槎:木筏)来此公干,《绣林景献计》中有这样的叙述:“张骞乘槎,港因得名”。故名槎港。
相传此地属长江流域之峡谷形似一条港,两岸野生花草飘香,故名章华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