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点推荐 > 低塘街道各村社区地名由来

低塘街道各村社区地名由来

低塘曾有低仰堰、低仰镇之名。低塘境内堰闸集中,上、中、下河的船只过堰时产生一低一仰,谓称为低仰堰。堰分3处,即后堰、南堰、新堰,统称低仰堰。低塘驻地在省塘基上,北1公里处有大沽塘(大古塘),曾为姚北一带居民的保安塘。相传宋宝元元年(1038年)7月,连日大雨,海水内溢,溺民害稼,百姓遭受重大灾难。庆历七年(1047年)余姚县令谢景初征集工役万余,率民筑海堤大沽塘,自上林至云柯全长2800丈:庆元二年(1196年)县令施宿征夫役六千,费缗钱一万五千,修筑从上林至兰凤大沽塘4200丈,改土堤为石堤,并置田千亩,作为修堤资产。几次修筑海塘后,百年未遇大害,使当地人们免受海患之苦,是一项惠民而又浩繁的工程。省塘与高而坚固的大沽塘相比就成了低塘,原低仰之名便自然而废,易名为低塘。
村北有洋山,村袭山名,故名。
村西原有历山,传说虞舜耕于历山而得名。历山原名沥网山,光绪《余姚县志》引《康熙志》:“历山,在县北四十里有象田、舜井,石床诸迹”。“山阳石壁镌‘耕隐’二字,有石嵌空横覆如床,可坐数人,相传为帝舜耕时避雨处”。
原黄山村与湖南山村二村合并,黄山村取黄、湖南山村取湖,故名为黄湖。
南横江横贯村中,据传黄清在南横江筑一条堰,名黄清堰,以堰得名,故名。
据光绪《余姚县志》:“芦城庙在云城乡大古塘南,相传旧称白云庵,创始未详。”华地陆谱载:“元大德辛丑,海潮溢,居民多溺毙,陈尚义以宅处高阜植芦环绕如城,挠风势,水不得入。潮退,得石炉于门外,因施其地为普门,颜曰芦城。”故名。
低塘村位于低塘街道集镇,村以驻地得名,故名。
旧时剑江上筑有一减水闸,遇下江潮涨,上下江水与闸平,过往船只可淌闸而过,因有淌家闸其名,后讹为汤家闸,村以闸名,故名。
境内有姆湖、姆湖山得名,故名。
村以山名,故名。
据《郑氏宗普》记载,北宋政和年间(1111-1118)开封府尹郑炳,随高宗南迁,退居余姚烛溪里(即今郑巷),子孙繁衍,遂名其地为郑巷,故名。
据史料记载,南宋庆元六年(1200),若云任职到明州,见余姚姚江云柯,山川风景秀丽,筑室入居,云柯即郑巷。西郑巷位于郑巷西,故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