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点推荐 > 东岗镇各村社区地名由来

东岗镇各村社区地名由来

据清嘉庆十四年(1810)原氏墓碑记载,明初山西平顺县棠梨圪塔村整村迁此,因四周坑洼不平,村处岗地东端,故名“东岗”,沿用至今。
据唐初定阳王刘武周在大井屯兵,此地为比武教场,后有人来此建村,故取名“教场”,沿用至今。
《彰德府志》(1523)记载有南木井。据建村时凿一口水井,用木头做井口,供村民使用,因村庄位于南坡上,故名“南木井”,沿用至今。
据传明初黄姓自山西洪洞县迁居此地建村,因建村时住在村东土崖底部,取名“东崖”村,后因宋代时此地曾在村西冶铁,改名“东冶”。
据明初有岳、王、常、牛、石五姓自山西迁居此地建村,在村内凿水井一口,取名“五家水”,后演变为“武家水”,至今。
当地庙碑记载,张、牛两姓祖居此地。村名原叫“燕窝”。因这一带岩壁间筑有许多燕子巢窝得名。后取“鸟住旺处,望子登科”之意,更名为“燕科村”。当地兴照寺明嘉靖三十二年(1554)重修碑文记载,当时已称“燕科村”。后来,随着人口逐渐增多,1961年依地势分为上、下燕科两村。此村位置较低,称“下燕科”,沿用至今。
当地庙碑记载,张、牛两姓祖居此地。村名原叫“燕窝”。因这一带岩壁间筑有许多燕子巢窝得名。后取“鸟住旺处,望子登科”之意,更名为“燕科村”。当地兴照寺明嘉靖三十二年(1554)重修碑文记载,当时已称“燕科村”。后来,随着人口逐渐增多,1961年依地势分为上、下燕科两村。此村位置较高,称“上燕科”,沿用至今。
据明天启六年(1626),卢姓到此建村,因北山由山寨遗址,故名“卢家寨”。后因村村庄规模扩大,于民国38年(1944),按地理位置分为东、中、西三个村庄,因此村在西,故名“西卢寨”,沿用至今。
据明天启六年(1626),卢姓到此建村,因北山由山寨遗址,故名“卢家寨”。后因村村庄规模扩大,于民国38年(1944),按地理位置分为东、中、西三个村庄,因此村在中,故名“中芦寨”。沿用至今。
据明天启六年(1626),卢姓到此建村,因北山由山寨遗址,故名“卢家寨”。后因村村庄规模扩大,于民国38年(1944),按地理位置分为东、中、西三个村庄,因此村在东,故名“东卢寨”。沿用至今。
据清嘉庆二年(1789)付氏家谱记载,付氏祖于唐武德三年(620)奉旨从山西洪洞县迁至林县柳泉大井庄花园口居住,金代由于兵乱,付小尔从大井迁居此立村,因村西山口形如大门,取名为“石门村”。后因位于卢寨村后山,清代改为“后郊”,沿用至今。
赵氏墓碑记载,明初赵氏先祖从山西迁居此地,见四周皆山,雨季很难存水,便取了个期盼吉祥的名字“砚凹水”。因“凹”“华”谐音,后写作“砚华水”。今又改写成“砚花水”。砚花水村民委员会是因村级行政组织改革,由村民民主选举而产生,可实现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沿用至今。
历史悠久,明万历年间出版的《林县志》记载,当时东岗还是一格村庄,丁冶村早已成集市,村西的龙头山生产铁矿,这里是个炼铁场。因有许多壮丁在此从事冶炼,故称丁冶。丁冶村户数过千,是全县有名大村,为便于管理,1961年政府决定以穿村公路为界,将丁冶村分成了南,北两个行政村,路南为南丁冶。
据清康熙年间李氏墓碑记载,明万历癸酉年(1573),李氏先祖由彰德府河西岸迁此立村,因村址位于东岗西南山坡上,故取名“南坡村”。
据明《彰德府志》(1523)记载,当时称“丁冶村”,属申村管辖,因村西的龙头山盛产铁矿,许多壮丁在此从事冶炼业,故称“丁冶”。1961年以公路为界,分成两个村,位于公路以北,故名“北丁冶”,沿用至今。
说明:数据源自网络,部分排名不分先后,如有不同意见,欢迎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