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时期名医扁鹊(姓秦名越人),行医诸国,路过此地。秦太医李醢,知技术不如扁鹊,使人在此伏于道旁,将扁鹊害死,由此得名伏道。1961年,伏道村分成一、二、三、四道街,共四个行政村,名以序称伏道二街,沿用至今。 |
据考,侯姓20多户人家明初从山西洪洞县迁来,最早在此定居,取名侯家庄,后演变为侯庄。虽然后来迁入此地的人越来越多,姓氏越来越繁杂,但本庄人仍自称侯庄。又因该庄周围河流纵横交错,外来人亦称河庄。政府确定地名时,仍为侯庄,沿用至今。 |
古代南临一条淤泥河,河两边有旱滩,开始在两岸居住人家较少,故取名小滩。在河北边所以叫后小滩,沿用至今。 |
据查古代西北临一条淤泥河,河西边有旱滩,开始在两岸居住人家较少,故取名小滩。明清代称小滩。新中国成立后,以方位称前小滩,沿用至今。 |
据传古时有一个官员路过这里,遇有一人拦路喊冤,这位官员当场断清了这场官司。后来,人们把这个地点(村内一个丁字路口)叫做官司口,也因此得名官庄。宋代称官泊,明代称官庄,清代称官庄。新中国成立后,为了与伏道村东边的官庄区别,改称西官庄,沿用至今。 |
昔时村西头有一个大水池,水向西北流入永通河,故取名小河头村。1957年,因村内贺姓人家占大多数,改为小贺屯,沿用至今。 |
与西官庄遥遥相对,故得名东官庄。明正德年间称谓王国宫庄,有石碑文记载。据说,古时曾有一位“百里”君王在此管辖,称谓官庄。解放后,因伏道西有西官庄(又称大官庄),为分辨村落,故此称东官庄(又称小官庄),沿用至今。 |
据明《嘉靖·彰德府志》(1523年版)和《汤阴县志》(1738年版)记载:县城东南30里有司马泊,周围17里,近司马村。《帝王世纪》上说:邺西南有司马,是殷王太甲(公元前17世纪)带兵常驻的地方。据此司马村已有3600年历史。现村内张姓人家系明初有山西洪洞县迁来,李姓人家系明末清初由瓦岗迁来。 |
因古代石灰窑较多,加上村北有四个水泉,故而得名灰泉。后来群众以“灰”字不雅,改为辉,成为辉泉。该地名来源于明代,称灰泉;清代时期称灰泉;后改为辉泉,沿用至今。 |
据挖掘出土的北宋元丰六年(1083年)石棺中记载“相州汤阴县孔村管七涧村”。相周围有七条涧沟,一遇雨天就出涧水,因而得名七涧。宋、明、清记载称七涧,沿用至今。 |
以申姓人家最早在此落户,取名申家庄。20世纪30年代初期,县钱粮处曾记名南下里。新中国成立后,复名申家庄,为避免同其东部师家庄谐音混淆,冠以方位词称为南申庄。明代称申家庄,清代称申家庄。新中国成立后称南申庄,沿用至今。 |
原在扁鹊庙岗附近,名白草洼。明末清初为躲避官府征收银粮,居民迁此,因位于七涧河和永通河之间,遂取名夹河,使用至今。 |
此村内阎姓人家系明代由山西洪洞县迁来,王姓系清代由古贤迁来。清代曾叫伏屯,无考。后因人少村小,演变为小屯,沿用至今。 |
位于永通河中下游西侧,河水至此向北转弯,故得名水磨湾。因村在河西,又名西水磨湾。明、清代称水磨湾。新中国成立后,称西水磨湾,沿用至今。 |
战国时期名医扁鹊(姓秦名越人),行医诸国,路过此地。秦太医李醯,知技术不如扁鹊,使人在此伏于道旁,将扁鹊害死,由此得名伏道。1961年,伏道村分成一、二、三、四道街,共四个行政村,名以序称伏道一街,沿用至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