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点推荐 > 伏道镇各村社区地名由来[2]

伏道镇各村社区地名由来[2]

明代正德年间在南北两村之间建一圣佛寺,后来寺内有棵花树称菩提,又称昙花树。开花时节,香飘十里,故取村名优昙,后演变为攸昙。宋代称优昙,明、清代称优昙,民国初期演变为攸昙(此处二村,始皆称攸昙)。新中国成立后以方位称后攸昙,沿用至今。
战国时期名医扁鹊(姓秦名越人),行医诸国,路过此地。秦太医李醢,知技术不如扁鹊,使人在此伏于道旁,将扁鹊害死,由此得名伏道。1961年,伏道村分成一、二、三、四道街,共四个行政村,名以序称伏道四街,沿用至今。
战国时期名医扁鹊(姓秦名越人),行医诸国,路过此地。秦太医李醢,知技术不如扁鹊,使人在此伏于道旁,将扁鹊害死,由此得名伏道。1961年,伏道村分成一、二、三、四道街,共四个行政村,名以序称伏道三街,沿用至今。
过去有岩乐寺,西南方向的宜沟镇的大青山和东北方向城关镇的五里村,各有一座寺院。三座寺院正好联成一线,(寺)位于中间,由此得名寺台寺,沿用至今。
明洪武年间,师姓人家从山西迁民在此落户,形成村落,取名师家庄。后因“师”和“申”谐音,为避免“师家庄”与附近的“申家庄”含混,冠以方位词称东师庄。明代称师家庄,清代称师家庄。1949年后称东师庄,沿用至今。
明代正德八年(1513年),在该地两村之间建圣佛寺,后来寺院内有一棵花树,称菩提,又称昙花树。开花时节,香飘十里。当时有一文人,在寺前书一对联:“菩提树长千年茂,优昙花开十里香。”从此取名优昙,民国初年演变为攸昙。此处二村(始皆称攸昙),新中国成立后以方位称前攸昙,沿用至今。
北、东部地势较高,南、西部平坦,其村名有朝南向阳之义。宋代称南扬,明代称南阳。原有柏林寺,明万历年间为寺院铸的铁钟上有村名南阳。讫今南阳村名未变。
位于永通河中下游东岸,河水至此向北转弯,故得名水磨湾村。明、清代称水磨湾。新中国成立后,水磨湾分开两个行政村,以方位此村称东水磨湾,沿用至今。
宋代称北里王(无考)。明嘉靖《彰德府志》记作南李、北李(无考)。清同治十三年(1887)重修寺碑记载,村名里于(相传寺庙距村一里有余,村名演化为里于)。后因方位在北,故而得名北里于,沿用至今。
说明:数据源自网络,部分排名不分先后,如有不同意见,欢迎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