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点推荐 > 富民县各街道乡镇历史沿革

富民县各街道乡镇历史沿革

明朝设左右所,清朝沿袭。

民国2年(1913)属南区,民国8年为中心区,民国22年(1933)撤中心区,分设玉屏、逢源、西华3个乡镇;南区分为伏龙镇(部分村)与永庆乡。

1950年设中心区,恢复南区,后改属一区。

1952年中心区改为永定镇。

1955年撤销南区,分设仓前、西山、松林3个乡。

1956年西山、松林3个乡并入仓前乡,下设仓前、黄坡、永安、西山、松林5个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

1958年秋撤镇,属勤劳公社。

10月并归富民公社,次年3月仍分属勤劳公社。

1961年10月划出散旦地区,成立散旦公社。

管理区改为生产大队。

1963年成立永定公社。

1984年恢复永定镇,勤劳撤公社设区。

1988年勤劳改区为乡。

2005年,乡镇撤并,撤销勤劳乡和者北乡建制,将勤劳乡管辖的西山、仓前、永安、黄坡、元山、松林、麦厂7个村民委员会及者北乡管辖的龙马、南营、北营3个村民委员会划归永定镇。

2009年,撤销大营镇,将大营镇管辖的11个村民委员会成建制划归永定镇,2011年撤镇设街道,永定街道管辖31个村(居)委会,辖区面积296.24平方公里。

2017年,永定街道析置为永定街道和大营街道。

民国2年(1913)设东区,民国22年(1933)废区分设永仁乡、伏龙镇。

1950年仍复东区,后改为二区,1952年末并一区。

1953年撤区,分为6个乡。

1955年并为大营乡,原6乡改为6个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

1958年秋废乡,属勤劳公社,10月并归富民公社。

次年3月分属勤劳公社。

1963年成立大营公社。

1984年公社废。

改为大营区。

1988年改区为大营镇。

2009年大营镇并入永定镇。

2011年永定撤镇设街道。

2017年永定街道析设大营街道。

民国二年(1913年),属富民北区。

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禄丰县飞地石板沟地区划入富民县北区。

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6月,北区改为兴隆镇,仍辖罗免地区;同年11月,改为北区。

民国三十年(1941年),恢复兴隆镇。

1950年,属富民北区;同年9月,5区政府合并为一、二、三3个区,罗免属三区。

1952年10月,一、二、三区合并为一、二2个区,罗免属一区。

1955年11月13日,武定县一区小甸乡划入富民一区(鸡街、撒嘎拉、小甸、总管营、打马坎)。

1956年,撤区,罗免、小甸、西核、则核、糯支、石板沟、麦家营等合并为罗免乡。

1958年8月,划入富民三区的小甸乡归还武定县;同年9月15日,乡(镇)改为公社,罗免属革新公社。

1959年2月,合并为富民公社。

1960年,恢复革新公社。

1961年初,改名者北公社。

1962年,成立罗免公社。

1984年4月,公社改为区,成立罗免区。

1988年3月,罗免区改为罗免彝族苗族自治乡。

2011年1月14日,罗免彝族苗族乡改为罗免镇。

民国二年(1913年),属北区。

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6月,设凤升乡,因匪患,分设东山乡。

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废东山乡。

民国三十年(1941年),撤销区,恢复凤升乡。

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8月,建立凤升乡解放委员会,属寻(甸)禄(劝)边区。

1950年1月,属富民县北区;同年9月,5区政府合并为一、二、三3个区公所,赤鹫属三区,设赤鹫、东核、平地、普桥4乡。

1952年,3区公所合并为一、二2个区,赤鹫属二区;同年12月,并属一区,设有赤鹫、东核、普桥3乡。

1958年9月15日,成立永进公社。

1959年2月,并归富民公社。

1960年,恢复永进公社。

1962年,永进公社改名赤鹫公社。

1984年3月,赤鹫公社改为赤鹫区。

1988年3月,赤鹫区改为赤鹫乡。

2011年1月14日,由赤鹫乡改为赤鹫镇。

明洪武年间(1368至1398年),属武定府禄劝县管辖。

明嘉靖六年(1527年),划入寻甸县,设为挪夷里一甲、二甲清沿之。

民国时期,属太华乡。

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5月,建立太华乡解放委员会,属寻(甸)禄(劝)边区。

1950年,划入寻甸县五区。

1951年6月,马街、中和、乐平3乡划分为东村、青平、联络、中和、新民、乐在、响石8小乡。

1952年10月,8小乡划分为东村、胜利、青平、青华、中和、宜格、联络、和平、中平、乐平、东平、西平、团结、中民14小乡。

1954年1月,14小乡重新划为9乡(东村、马街、联络、中和、响石、民乐、中民、青平、岭干)。

1956年春未夏初,9乡均改为高级社。

1958年7月,从寻甸第五区划出成立跃进公社。

1959年7月,跃进公社更名款庄公社。

1963年1月,撤销款庄、东村2个公社成立款庄区;同年11月,款庄区从寻甸回族彝族自治县划入富民县。

1966年,撤销款庄区,成立款庄、东村2公社。

1984年4月,公社改为区,成立东村区。

1988年3月,区改为乡,东村区改为东村乡。

2011年1月14日,由东村乡改为东村镇。

明洪武年间(1368至1398年),属武定府禄劝县。

明嘉靖六年(1527年),划入寻甸县,设为挪夷里一甲、二甲。

民国时期,为太华乡。

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5月,建立太华乡解放委员会,属寻(甸)禄(劝)新区。

1950年,划入寻甸县五区,款庄镇辖马街、乐平、中和3乡。

1951年6月,马街、中和、乐平3乡划分出8小乡。

1958年7月,从寻甸第五区划出成立跃进公社。

1959年7月,更名款庄公社。

1963年1月,撤销款庄、东村2公社成立款庄区。

1966年,撤区,成立款庄公社。

1984年3月,撤销公社建制,设立款庄区。

1988年3月,撤区建乡,款庄区改为款庄乡。

2011年1月14日,由款庄乡改为款庄镇。

民国二十年(1931年),为龙泉乡。

1950年,龙泉乡改名散旦乡。

1958年5月1日,嵩明县邵甸区的散旦、鲁南、三营3乡划入富民县,成立散旦乡。

1959年2月,成立富民公社。

1960年,撤销富民公社,恢复勤劳、革新、永进3公社,散旦乡仍划入勤劳公社;同年10月,从勤劳公社析出散旦、汉营、沙营、鲁南4管理区置富强公社。

1961年10月,富强公社更名散旦公社。

1984年3月,撤销公社建制,设立散旦区。

1988年3月,撤区建散旦乡。

2011年1月14日,由散旦乡改为散旦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