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点推荐 > 海丰县各街道乡镇历史沿革

海丰县各街道乡镇历史沿革

秦至汉初,梅陇地属南海郡博罗县地域。

东晋咸和六年(331年),置东官郡,海丰县地域属东官郡。

民国初年(1912年),海丰隶属广东潮循道。

民国十九年(1930年),隶属广东省第4行政督察专员公署。

1957年,撤销区一级建制,梅陇改乡建制,直属海丰县管辖。

1958年,梅陇撤乡建立人民公社,梅陇乡改为梅陇人民公社。

1984年3月,撤销公社体制,梅陇自此建镇。

[详细]

宋至清代,属杨安都。

民国时期,分属一区和三区。

1949年9月,镇域解放。

1950年,建政属一区。

1952年,属十区。

1953年,属渡头区。

1957年,撤区建立联安乡。

1958年,成立联安人民公社:。

1984年,废社设区。

1987年,撤区设镇。

[详细]

清雍正九年(1731年),设陶塘约、杨古埔约。

清乾隆时,设置横山约、渡塘约、杨古埔约、高湖约。

清同治八年(1869年),设陶河乡。

1950年,海丰建政属六区。

1952年,由陶河乡、扬埔乡、新霞乡三乡分设为雅卿乡、霞西乡、陶南乡、陶东乡、陶西乡、杨南乡等。

1953年,设霞西乡、雅卿乡、陶南乡、陶北乡,属龙山区。

杨南乡、杨北乡属赤坑区。

1956年,设陶西乡、陶雅乡、杨北乡,其中,陶西乡、陶雅乡属龙山区,杨北乡(属)赤坑区。

1957年底,撒区并大乡镇,复设陶河乡。

1958年9月,改设陶河公社。

1984年3月,废社设陶河区。

1987年1月,撤区改设陶河镇。

[详细]

宋至清代,属海丰县金锡都。

民国时期属六区。

1949年10月解放。

1950年,建政属六区。

1957年,撤区划分为赤坑乡和沙港乡。

1958年,合并成立赤坑人民公社。

1964年,高大乡部分划出成立大湖人民公社,杨埔乡部分划出并人陶河人民公社,余为赤坑人民公社。

1984年3月,撤社设区。

1987年1月,撤区建镇。

[详细]

明、清代,属金锡都。

民国时期,属赤坑六区。

1949年10月后,属六区。

1964年4月,成立大湖人民公社。

1984年3月,撤销人民公社设立区公所。

1987年,撤销区公所设镇。

[详细]

1958年,建立可塘人民公社。

1984年,撤销公社制,设区。

1987年,撤区设镇。

[详细]

清代为海丰县石塘都罗輋约、里仁约和黄泥塘约和西坑约的部分村庄。

民国时期属公平区,称公北乡。

1949年7月,镇域解放,改称平北乡。

1950年,建政属海丰二区。

1953年,属公平区。

1957年,撤乡成立黄羌乡。

1958年冬,并入公平人民公社。

1961年,从公平人民公社划出,成立黄羌人民公社。

1984年3月,废社设区。

1987年5月12日,撤区设镇。

[详细]

清代为海丰县石塘都。

1949年7月,镇域解放。

1950年,建政属海丰二区。

1953年,属公平区。

1957年,撤区成立平东乡。

1958年,与公平乡组成公平人民公社。

1961年2月,划出另组成平东人民公社。

1963年,又并入公平人民公社。

1974年6月,析置平东人民公社。

1984年3月,废社设区。

1987年5月12日,撤区建镇。

[详细]

清代海城镇属兴贤都。

民国时期废都设区,属一区,后改镇。

1949年10月11日海城解放后,成立海城镇工作委员会。

1950年4月,属一区,区府驻县警报楼。

同年6月成立海城镇,直属一区府。

1957年,原隶属城关区的名东、城北、西南、中河等乡并入海城镇。

1958年4月,撤区并大乡,同年9月撤乡建人民公社,同年12月,原城关区、关新乡、守望乡、台东乡、关东乡、赤山乡、荣山乡、联河乡、海城镇合并成立海城人民公社。

驻址海城施厝塘。

1961年6月撤销海城公社,新划出海城镇公社。

1963年又撤销海城镇公社,与联河、赤山、附城、守望等公社合并为海城公社。

1964年6月,恢复海城镇建制。

1975年2月,原莲花山公社长埔大队划给海城镇管辖。

1984年3月,部分撤区并镇,邻近海城、城东、莲花山等3个区并入海城镇,3区1镇合并后,成立海城、城东、莲花山3个管区。

1987年1月,县撤区建乡时保留海城镇建制。

1995年9月,镇政府从人民北路南段迁至广富路北侧。

2003年1月,经省政府同意,撤销莲花山镇。

2004年12月,莲花山镇划归海城镇管辖。

[详细]

宋代熙宁元年(1086年),公平属海丰县石塘都。

明代嘉靖时期,海丰县划分为七个都,清代晚期分为四大都,公平属石塘都,都府设在公平圩。

都设总爷、地保等官吏。

民国期间,公平属海丰县的二区,区下设乡,乡下设保,保下设甲。

民国元年(1912年),公平属海丰县9个区的公平区。

民国十六年(1927年),公平先后3次建立苏维埃政权时,国民党政权停止。

民国十九年(1930年),属全县7个区的二区。

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国民党在公平圩成立镇公所,所址设在黄厝祖祠监堂。

全面推行保甲制,公平圩内设18个保。

1949年7月,公平解放,隶属于海丰县二区。

区公所设在公平圩成昌楼。

1956年,二区改为公平区。

1957年,撤区建乡,改公平区为公平乡。

1958年,底改公平乡为人民公社,设社长1名,副社长若干名。

1975年,成立公平公社革委会辖下公平镇革命委员会。

1984年1月,改公平公社为公平区。

同年10月,公平区划分为公平区和公平镇两个行政机构。

1985年3月,公平区和公平镇合并为公平镇,镇府设在新兴路。

1987年1月撤销公平区合并为公平镇,辖第一、第二、第三、第四4个居民社区和公一、公二、公三、后山、青围、新塘、平新、平一、平二、平三、白山、西山、高北、赤坭、十三坑、龙岗、笏雅等17个村。

1987年4月,召开公平镇人民代表大会,成立镇人民政府。

[4-5]1994年5月,在原第二居民社区、原第一居民社区辖区分别划出新组建第五、第六居民社区。

2002年10月,由于撤乡并镇,原公平水库辖下的五联村(区域面积5.69平方千米、人口1800人)划归公平镇。

2003年1月,经省政府同意,撤销西坑乡。

2004年10月,镇内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第五、第六居民社区分别改称为长安、长兴、日兴、南园、新城、新兴社区。

海丰县林业西坑管理处委托公平镇代管。

2004年12月,原西坑乡的下洞、庵前、联和、高联、磜仔5个行政村和西坑社区(区域面积30.5平方千米、人口5056人)先后并入公平镇,使公平镇行政区域增至23个行政村,119个自然村,7个居民社区。

[详细]

1961年设立附城公社。

1963年原赤山、守望、联河、附城四个公社与海城镇公社合并为海城公社。

1965年1月海城公社与海城镇分离,属海城人民公社。

1984年1月废社设海城区。

1985年3月撤区并入海城镇,同年12月恢复海城区。

1987年1月海城区改为附城乡。

1993年1月撤乡改附城镇。

1994年并入海城镇。

2011年2月复设附城镇,一直沿用至今。

[详细]

原分属海城、可塘两区,1974年12月,新组成城东人民公社。

1984年3月,废社设立城东区。

1987年1月,撤区设乡,辖桥东、北平、新江、赤山、龙山、名园、关东、台东、东园、圆墩、河中、后林、大嶂、汀洲、后塘、梓里、安东17个村委会。

乡政府驻海城镇东郊上埔。

1993年1月,改乡为镇,城东镇人民政府设于上埔。

1999年3月,划出该镇关东、安东2个行政村归属海丰老区经济开发试验区。

2003年6月,关东、安东2个行政村仍归城东镇。

[详细]

说明:数据源自网络,部分排名不分先后,如有不同意见,欢迎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