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清初属梅城乡,清末称杨林区,民国时期为第三区,1930年为杨林区,土地革命时期属西江区辖。 1937年属第二区杨林联保。 1938年汉川沦陷后属第三联乡。 抗战胜利后属三阳乡辖。 1948年12月,汉川县爱国民主政府将襄南解放区划为第二区,杨林为二区所辖。 1949年解放后属江亭区杨林乡。 1951年至1954年为第四区。 1956年1月,将小乡并大乡,四区改为杨林区,当年4月,撤销区建制,改为乡建制,称绿化乡,至1957年恢复区建制,为杨林区。 1858年6月,以区成立公社,为杨林公社,杨林大队。 同年10月改为长征公社。 1959年公社恢复原名。 1961年,恢复区建制,成立小公社,属杨林区。 1975年2月,撤区并社,由原杨林南屏白鱼肚白3个公社合并为杨林公社。 1978年12月,公社扩大,下设管理区,辖南屏、杨林、白鱼、小芦、湾潭4个管理区。 1984年镇社分开,撤销公社,恢复区镇建制,成立杨林区,辖南屏、杨林、白鱼、西江、湾潭、江集、打雁、绿化等乡。 1987年9月,撤区建乡镇,将杨林、南屏、白鱼3乡合并,建立杨林沟镇至今。 |
清代属梅城乡二里。 清末属西江区,1929年属第三区,1930年设西江区,1937年属第二区西江联保;1938年,汉川沦陷后属三联乡;抗战胜利后属江亭乡,1947年属梅城乡,1948年,汉川县爱国民主政府将汉川县襄南解放区划为第二区,西江属此区辖;1949年5月,解放后属江亭区(8月改称西江区);1954年为第四区西江乡,1956年为绿化乡,1957年为杨林区绿化乡,1958年以区成立公社,为杨林公社绿化大队,同年10月改为长征公社;1959年公社恢复杨林公社,属杨林公社西江绿化、两个管理区。 1961年,恢复区建制,成立小公社,属杨林区西江公社,1975年2月撤区并社,由原西江、打雁、江集3社合并为西江公社;1978年,西江乡设西江、江集、绿化、打雁4个管理区;1984年镇社分开,撤销公社,恢复区乡建制,属杨林区辖;1987年撤区建乡镇,将原杨林区辖区的西江、打雁、绿化、江集4乡合并,建立西江乡至今。 |
清代属梅城乡二里。 清末属杨林区。 1929年属第三区。 1930年设西江区。 属西江区辖。 1937年属第二区西江联保。 1938年,汉川沦陷后属三联乡。 抗战胜利后属江亭乡。 1947年属三阳乡。 1948年,汉川县爱国民主政府将汉川县襄南解放区划为第二区,湾潭当属属此区报辖。 1949年5月,解放后属江亭区解放后属江亭区(8月改称西江区),属江亭区三汊乡辖。 1954年为第四区三汊乡。 1956年为湾潭乡。 1958年以区成立公社,为杨林公社湾潭大队。 同年10月改为长征公社。 1959年公社恢复杨林公社,属杨林公社湾潭管理区。 1961年,恢复区建制,成立小公社,属杨林区湾潭公社。 1975年2月,撤区并社,由原三汊(后改为湾潭)大沙2公社合并为三汊公社。 1978年12月,并入杨林公社,为湾潭、大沙两个管理区。 1984年镇社分开,撤销公社,恢复区乡建制,属杨林区辖。 为湾潭、大沙2乡。 1987年撤区建乡镇,将原杨林区辖区的湾潭大沙2乡合并,建立湾潭乡至今。 |
明末清初时期属梅城乡一里,清末属南河区,1918年属南河区,1929年全县合并为六大区,南河属第一区辖。 南河属革命老区,1930年,汉川县苏维埃政府在此成立,南河区苏同时建立,1937年属第一区南河联保,1938年,汉川沦陷后属第一区二联保,抗战胜利1947年属梅城乡,1949年解放后属南河区,1949年7月南河区辖南河、业集、丁集、庙头等乡;1950年初,汉川县撤销乡的建制,改南河区为第二区,驻走马岭,辖6乡21村,1951年为第一区,1954年为第二区,1954年6月,第二区辖栗山、业集、张马、姜岭、南河等20乡,1954年8月第二区与第一区并为第一区,辖36乡;1956年1月,遵照国务院指示第一区改为南河区,辖马鞍、榔头、养鱼、窑新、丁集、南河、业集、平章8乡。 1958年9月,南河区改名南河公社,辖业集、南河、人和、大沙、丁集、养鱼、榔头、马鞍8个大队;1958年10月,南河公社与马口镇公社合并,名上游人民公社。 1959年4月,上游人民公社改名为马口公社,辖业集、南河等管理区;1961年4月,恢复区、镇建制,撤销区级公社,以管理区为基础建立小公社,马口公社改名马口区,辖南河、业集等公社。 1975年2月撤区并社,南河公社由原南河、业集2社合并,1978年12月镇社分开,南河公社辖丁集、旧港、同兴、业集、姜岭5个管理区。 1984年1月政社分开,撤销公社,恢复区乡建制,南河区辖丁集、旧港、同兴、业集、姜岭5乡,1987年撤区建乡镇,将南河、叶集、同兴3乡合并,根据川政发〔1987〕58号文件成立南河乡至今。 |
春秋属楚地,南北朝梁武帝天监元年(502)置甑山县于此。 明清时期属梅城三里,清末属榔头区。 1918年属高养区。 1929年全县合并为六大区,马鞍属第一区辖。 1931年属榔头区。 1937年抗战时期属第一区索子联保,1939年属中共领导的三码区。 1940年属第一联乡。 抗战胜利后,属黄龙联乡。 1947年属黄龙乡。 1949年解放后属城东区索子乡。 1951年为第一区。 1956年一区改为南河区,属南河区辖。 1958年4月以区成立公社,为南河公社马鞍大队;10月改称上游公社,1959年4月改为马口公社,属马口公社马鞍管理区。 1961年恢复区建制,成立小公社,属马口区马鞍公社。 1975年2月撤区并社,由原榔头、养鱼、马鞍合并为榔头公社。 1984年属庙头区马鞍乡。 1987年撤区建乡镇,将马鞍、榔头、养鱼3乡合并,建立马鞍乡至今。 |
清代属鸡鸣乡,也有部分属周陂乡。 清末属里潭。 1929年属第四区。 1930年为西北区。 1931年为里潭区。 1937年属第三区里潭联保。 1938年,汉川沦陷后属五联乡回里乡。 抗战胜利后属澄波乡辖。 1948年,属田龙区辖。 1949年5月,解放后属分水区辖,1954年为第六区里潭、新集、建设等乡。 1956年为第七区。 1958年6月以区成立公社,为脉北公社里潭大队。 同年10月改为东风公社。 1959年公社恢复原名,改称脉旺公社,属脉旺公社里潭管理区。 1961年,恢复区建制,成立小公社,属二河区里潭,10月划分为里潭、新集2公社。 1975年2月,撤区并社,由原里潭新集2公社合并为里潭公社。 1978年12月,公社扩大下设管理区,辖里潭、新集、皂港、糜北4个管理区。 1984年镇社分开,撤销公社,恢复区乡建制,属回龙区辖,为里潭、新集2乡。 1987年撤区建乡镇,将里潭、新集2乡合并,建立里潭乡至今。 |
清属周陂乡,清末属韩集。 民国时期为第五区辖。 1930年土地革命时期为苏区中心,1930年12月,县苏成立后,为西北区苏政府的在地。 1932为韩集区。 抗战时期为五联乡之韩集乡。 抗战胜利后,属怀德乡所辖。 1949年5月解放后设韩集区,同年9月撤销,并入吕巷区。 1950年为第六区,1954年为第七区。 同年4月,七区改为第六区。 1956年1月,六区改为垌塚区。 韩集以烈士名改称明启(即涂明启)乡。 1958年6月,以区成立公社,为垌塚公社明启大队。 同年10月改为卫星公社。 1959年公社恢复原名,改称垌塚公社,属公社明启管理区。 1961年,恢复区建制,成立小公社,属垌塚区韩集公社。 1975年2月,撤区并社,由原原垌塚区韩集、横堤、虾集3公社合并为韩集公社。 1978年12月,公社扩大,并入新堰公社,为韩集管理区。 1984年镇社分开,撤销公社,恢复区乡建制,属新堰区辖,为韩集乡。 1987年撤区建乡镇,将新堰区韩集、横堤、虾集3乡合并,建立韩集乡至今。 |
中洲垸原为中洲湖区,是汈汊湖的重要组成部分,解放后围湖成垸,农场始建于1957年,原名湖北省国营中洲垸农场。 1986年属湖北省农垦事业管理局管辖。 2001年10月,农场下放,属孝感市所管。 2002年3月设立”孝感市中洲垸农场管理区“,与国营中洲农场两块牌子,一套班子。 2004年5月,农场再次下放,属汉川市管辖至今。 |
1957年12月23日,农场经湖北省委批准围湖建场,命名为华严寺农场1986年以前为县辖区级农场,1993年属孝感地区领导,1999年农场体制下放,为汉川市领导,附属乡镇级,后改为华严农场至今。 |
三星垸水稻原种场解放前系沼泽荒湖之地,后传有三个富人在此围田兴垸,故名三星垸。 1953年建场,为省公安局劳改农场,1954年为汉川县国营青年农场和孝感专区公安局三星垸农场,1958年为武汉市公安局三星垸农场,1967年移交汉川县,改名立新农场。 原立新农场由6个小队组成:分别为红昇一队、红卫二队、红峰三队、红方四队、红旗五队、红星六队。 1976年改名水稻原种场,行政属县农业局领导,为副科级单位。 1980年复名为三星垸农场。 1984年由红昇、红旗、红星队合并为三星垸生产大队至今。 |
1986年前称汉川县汈汊湖养殖场,1994年体制改革称汈汊湖渔工商实业总公司,属行政管理型公司,与养殖场实行一套班子,两块牌子,1997年公司进行股份制改造,组建汈汊湖渔业股份有限公司,1998年撤销渔工商实业总公司,成立渔业股份有限公司,仍与养殖场实行一套班子,两块牌子,2002年成立了湖北汈汊湖绿色水产股份有限公司,2005年恢复汈汊湖渔工商实业总公司,与养殖场实行一套班子,两块牌子,同时保留湖北汈汊湖绿色水产股份有限公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