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点推荐 > 韩陵镇各村社区地名由来

韩陵镇各村社区地名由来

梁贡本作梁公,似为梁氏先人的称号,用作村名。相早年此村姓梁的为首户,选拔为贡生,北宋《相台志》载有梁公,后称梁贡。清康熙年、乾隆年和民国《安阳县志》载有东梁贡,沿用至今。
相早年有位皇帝路过这里休息,将朝冠留在石墩上,遂起村名为朝冠。又,此村原名东坡村,早年村里有大财主之子横行乡里,强娶民女为妻。一巡抚路过得知此事,将朝冠给民女留下,以镇邪恶,后改村名为朝冠。又,《四库全书子部·谱录类》载:宋朝有“晁贯之撰《墨传》28卷。似与此人有关。清乾隆年《安阳县志》有“晁贯村”。民国《续安阳县志》为朝冠。
相春秋时诸侯混战,有一君王避难于此而得安宁,故名王宁。北宋《相台志》记为王宁,村名未变。新中国成立初期,王宁分为两个行政村,此村居南,故称王宁前街。
相春秋时诸侯混战,有一君王避难于此而得安宁,故名王宁。北宋《相台志》载有王宁,新中国成立初期,王宁分为两个行政村,此村居北,故称王宁后街。
相此村原名甄家庄。明初,李姓人家从山西洪洞迁居此地,人口逐渐增多。又因该地位于韩陵山北侧,故名李家山。新中国成立前亦叫“山档村”,韩陵山在南面挡着故名。清康熙年、乾隆年《安阳县志》均称李家山,沿用至今。
因不远处有北魏末高欢成立的韩陵山寺,佛教倡导积德行善,建善意为成立自己的善业,此村北宋时名“建善”(见《相台志》)。后人依据谐音简写为“见山”,讹传。有人解释为此村位于韩陵山南脚下,举目见山,故名。又北宋相州知府张家益在韩陵山南坡修建“见山台”,供人游览,魏国公韩琦赋诗而改名。清康熙年《安阳县志》载有东见山,沿用至今。
“曹”是古代官署的名称。相早年一位姓尉迟的将军在此驻扎,护卫邺城,故名尉曹。尉曹为古代复姓,村或以姓氏命名,此村北宋时名“北尉曹”(见《相台志》)。明朝为北于曹(见明朝《重开万金支渠碑记》)。清康熙年《安阳县志》载有东于曹,沿用至今。
清康熙年《安阳县志》载有卢家湾。相早年卢姓在洹河一拐弯处居住建村,故名卢家湾。
相早年此地有一逍遥寺,香火极盛,后百姓在寺前后住居建村故名。北宋《相台志》载有小岳。清乾隆年《安阳县志》改为前小窑、后小窑,民国《续安阳县志》载有分为前逍遥、后逍遥。今两村为一个行政村,名逍遥。
相此地为东汉末年曹操都邺时饲养战马的地方,故名马村。后以方位得名前马村,沿用至今。北宋《相台志》载有马村。清康熙年《安阳县志》载有前马村。
相东汉末年,此处为曹操的都城邺饲养战马的地方,故名马村。后以方位得名后马村,沿用至今。北宋《相台志》载有马村,清康熙年《安阳县志》载有后马村。
北魏永熙元年(532)闰三月,高欢大破北魏,大战结束后,高欢在韩陵山成立寺院,隋唐时这座寺院非常兴盛,佛像高大,百姓在寺旁居住建村,得名大佛,后以方位改称西大佛,沿用至今。清乾隆年《安阳县志》载有西大佛。
北魏永熙元年(532)闰三月,高欢大破北魏,大战结束后,高欢在韩陵山成立寺院,隋唐时这座寺院非常兴盛,佛像高大,百姓在寺旁居住建村,就称村名为“大佛”。清民国《续安阳县志》载有东大佛,沿用至今。
相早年慕姓在此定居建村故名,民国后期有人在此开设店铺,称慕村店,北宋《相台志》载有慕村。1985年《安阳县标准地名手册》载有慕村店。
相早年慕姓在此定居建村故名,北宋《相台志》载有慕村。清乾隆年《安阳县志》仍为慕村。民国《续安阳县志》载有东慕村,沿用至今。
说明:数据源自网络,部分排名不分先后,如有不同意见,欢迎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