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点推荐 > 和平区各街道历史沿革

和平区各街道历史沿革

1952年属一区,为劝业场、花园路、甘肃路、滨江道、嫩江路、蒙古路等11个街公所。

1955年5月,街公所更名为街道办事处。

1956年属和平区,6月调整为劝业场、甘肃路、滨江道、嫩江路、蒙古路5个街道。

1958年8月,劝业场街道一部分并入解放桥街道,一部分与滨江道街道合并为新的劝业场街道;嫩江路街道与蒙古路街道一部分合并为四面钟街道;甘肃路街道与蒙古路街道一部分合并为甘肃路街道;9月调整为劝业场、甘肃路2个街道。

1960年4月改为劝业场公社(原解放桥街道并入)、甘肃路公社。

1962年10月恢复街道,甘肃路街道划分出四面钟街道;劝业场街道划分出解放桥街道。

1952年分属一区解放桥街公所,五区小白楼、大沽路等街公所。

1955年5月,街公所更名为街道办事处。

1956年分属和平区解放桥街道、新华区小白楼街道。

1958年8月,劝业场街道一部分并入解放桥街道;9月,小白楼街道划入和平区。

1960年4月分属劝业场、小白楼公社。

1962年10月恢复街道,从劝业场街道划分出解放桥街道,小白楼街道划分出新华路街道。

1964年2月28日,新华路街道撤销,并入小白楼街道。

1996年,解放桥街道面积0.6平方千米,人口2.8万人,办事处驻解放北路57号,辖滨江道、丹东路、文兴里、平和里、松江路、竹远里、皆安里、增贤里、图书馆、合江路、长春道、菜市街、海关、光明楼14个居委会;小白楼街道面积1.5平方千米,人口4.7万人,办事处驻泰安道,辖开封道、安善里、巨福里、浙江路、建设路、泰安道、顺和里、通达里、树德里、松寿里、崇仁里、唐山道、耀华里、三德里、福荫里、大沽路、大同道、积善里、太原道、达文里、福安里、湖北路22个居委会。

1998年10月,解放桥、小白楼2个街道合并组成新的小白楼街道。

1952年属五区,为黄家花园、常德道、汉阳道、土山花园、复兴公园等街公所。

1955年5月,街公所更名为街道办事处。

1956年属新华区,6月调整为黄家花园、常德道、汉阳道等街道。

1958年8月调整为体育馆街道(由原汉阳道、黄家花园2个街道部分辖区合并而成,因辖区坐落有天津市人民体育馆而得名)、民园街道,9月改属和平区。

1960年4月合并为民园公社、东亚仁立公社(体育馆公社);8月,原新兴街公社撤销,部分辖区并入体育馆公社(1962年1月划出恢复新兴街公社)。

1962年10月恢复为民园、体育馆2个街道。

1996年,民园街道面积1平方千米,人口4.2万人,办事处驻成都道36号,辖临园里、庆华里、天隆里、鹏寿里、求志里、太来里、新华村、湖南路、先农大院、民园大楼、幸福里、大兴村、安乐村、三盛里、新华南路、义生里、三益里、香港路、同乐里、郑州道、澳门路、南海路、谦益里、延寿里、林东大楼25个居委会;体育馆街道面积1.4平方千米,人口5.9万人,办事处驻常德道,辖育文坊、福林里、铭通里、永定里、文化里、土山花园、德巨里、尚友里、益寿里、华荫南里、益世里、华荫东里、延德里、义庆里、乐民里、桂林里、合作里、睦南里、友谊里、花园西里、友好里、团结里、安业里、永丰里、新宜里、津中里、勤建里、设计里、起福里、元兴里30个居委会。

1998年10月,民园街道的全部和体育馆街道的贵州路以东部分组成新的体育馆街道;原体育馆街道贵州路以西部分划归新兴街道。

2005年末,面积1.738平方千米,人口16516户80768人,辖湖南路等10个社区。

2011年末,面积1.78平方千米,户籍人口27330户70796人,常住人口16702户35280人,人口密度约为每平方千米19820人。

2014年体育馆街道更名为五大道街道。

在20世纪80年代,天津市对部分马路两侧的房屋进行整修粉刷,马场道、西康路、贵州路、成都道、南京路5条道路相接合围区域内的小洋楼也在整修之列;这一区域自此被称为“五大道”。

今“五大道”地区涉及7个社区,面积1.28平方千米,拥有20世纪二三十年代建成的英、意、法、德、西班牙等不同风格的小洋楼2000多座,素有“万国建筑博览会”之称。

辖区原为大片荒地。

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帝国主义强行扩大租界时,划定在今西康路、新兴北路东北侧,随之在西南侧拉设电网,因辖区大部分地区在电网西南,因此有“电网外”之称谓。

南半部是废弃的窑地,叫吴家窑,曾是一吴姓砖场主烧窑取土的地方,人烟稀少,十分荒凉。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何兴村一带开始有人家。

后有人在此占地,将废弃的窑地改造成稻田、藕塘。

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后,辖区北部今新兴北里、气象东里一带陆续有人从青县、沧县、大城县等地流落到此。

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划为六区34保。

1945年前后有破产农民流落到南浮房、通城里、光荣里、天德里一带,先是挖坑搭窝铺暂时栖身,后又捡砖头垒屋定居,逐步形成相对集中的何兴村、通城里两片贫民聚居点。

天津解放前,辖区行政区划属第六区和第十区,只按居民居住情况划分了通城里、何兴村两个保。

1949年1月天津解放,境内在原保的基础上建立何兴村、通城里街公所,隶属第十区人民政府管辖。

同年6月,市、区政府决定“警政合一”,辖区内设何兴村、通城里派出所。

1952年11月,民主建政,改变警政合一体制,设立何兴村、通城里2个街公所。

1953年4月,通城里街公所并入何兴村街公所。

1953年7月,建立吴家窑工人新村街公所。

1954年1月,与何兴村街公所合并,称何兴村街公所。

同年5月,何兴村街公所改为何兴村街道办事处,隶属新华区人民委员会管辖。

1958年10月,辖区划入和平区,原何兴村街道办事处更名为新兴街道办事处。

1960年4月,建立城市人民公社,实行政社合一,新兴街道办事处改为新兴街人民公社。

1962年1月,实行政社分设,恢复新兴街道办事处。

1968年2月,建立新兴街革命委员会。

1979年7月,街道办事处恢复原行政管理体制,撤销街道革命委员会,重新设立新兴街道办事处。

1952年属五区,为南营门、迪化道、通泰里等街公所。

1955年5月,街公所更名为街道办事处。

1956年属新华区,6月调整为南营门、贵阳路等街道。

1958年8月合并为南营门街道,9月改属和平区。

1960年4月属东亚仁立公社;8月,原新兴街公社撤销,部分辖区并入南营门公社(1962年1月划出恢复新兴街公社)。

1962年10月恢复为南营门、贵阳路2个街道。

1964年2月28日,贵阳路街道撤销并入南营门街道。

1996年,面积0.8平方千米,人口5.2万人,辖信华里、世昌里、五爱里、天兴里、拉萨道、敦仁里、紫阳路、竟业里、西宁道、振德里、宝祥里、迎新巷、复元里、信华南里、文化村、海光寺、景阳里、土场北道、树德里、昆明路、土场南道、文善里、继贤里、宝鸡西道、世昌新里、振兴里、众城里、贵阳路28个居委会,办事处驻兰州道。

1998年10月,南营门街道的全部和原新兴街道电台道以北,气象台路以西部分组成新的南营门街道。

2005年,面积1.25平方千米,人口16328户49199人,办事处驻兰州道37号。

952年属一区,为东兴、清和、慎益、南门东、南门外、兴安路、海光寺、东兴市场等街公所。

1955年5月,街公所更名为街道办事处。

1956年属和平区,6月调整为清和街、南门外、南门东、兴安路、芦庄子、海光寺、东兴市场等街道。

1958年8月,清和街道、南门东街道与南门外街道一部分合并为清和街道;兴安路街道与芦庄子街道合并为兴安路街道;东兴市场街道与海光寺街道大部分、南门外街道一部分合并为东兴市场街道。

1960年4月合并为兴安路公社。

1962年1月分为兴安路、东兴市场两个公社。

1962年10月恢复为兴安路、清和(由兴安路划分出)、东兴市场3个街道。

1996年,清和街道面积0.4平方千米,人口2.9万人,办事处驻东兴大街,辖聚粮里、首善街、华林后、群英后、小市场、山泉里、鉴德里、大舞台、慎德里、大福里、五条、清乐巷、荣吉巷、胜材村、杨家柴厂15个居委会;兴安路街道面积0.4平方千米,人口2.6万人,办事处驻大兴街,辖大兴里、裕德里、东善巷、闸口街、建物街、中华巷、辽北路、同庆后、宏大里、荣吉街、官沟街、芦庄子、东仁巷、花园、协兴南里15个居委会;东兴市场街道面积0.5平方千米,人口3.6万人,办事处驻广善街,辖益津里、泰安里、福顺里、庆有东里、庆有西里、仁美里、仁安巷、东兴市场、公议里、高家大院、华丰里、富民里、长寿里、汇南里、多伦道、福厚西里、蓉厚里、杏花村、万庆里、福方里、旭东里21个居委会。

1998年10月,清和、东兴市场、兴安路3个街道合并组成南市街道。

2005年,面积1.127平方千米,户籍人口18254户47553人,办事处驻广善街37号。

说明:数据源自网络,部分排名不分先后,如有不同意见,欢迎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