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点推荐 > 贺胜桥镇各村社区地名由来

贺胜桥镇各村社区地名由来

贺胜桥原名罐山桥,据清同治五年修纂的《咸宁县志》记载,贺胜桥在县北四十里,宋末兵起,里人王晔聚众与贼战,得胜相贺,因此1274年罐山桥改名贺胜桥。
贺胜桥原名罐山桥,据清同治五年修纂的《咸宁县志》记载,贺胜桥在县北四十里,宋末兵起,里人王晔聚众与贼战,得胜相贺,因此1274年罐山桥改名贺胜桥。
因位于斧头湖之滨,三面环水,由此得名。
据传汪姓孟氏母女在驿道旁栽一片桃树,搭铺卖桃为生,后村庄以桃林铺得名。明正德年间,此地位于南由长沙到京城(北京),东从双溪到黄石桥水码头的纵横主要交通要道,故此有汪、王、曹、许、葛五姓公在此落业。其中,1570年(永禄13年)王姓汪姓来此,随后曹、许、葛姓落居开铺,做苧麻、芝麻、爆竹、茶叶、杂货铺等生意。
清末,道教徒来黎首山边修建了一座寺庙,取名“黎首寺”。
明洪武年间,因“江西填湖广”,先祖万俊先携带3个儿子到此定居。在清乾隆年间的一次乡试中,万俊先的后裔考取8个秀才。这段期间是万姓的鼎盛时期,有400多人口。其中有2个秀才专门与贪官污吏作对,名望很大。因为他们揭发县官过错,有3任县官弃官走了。第3任弃官的县官懂阴阳,把村庄南600米的今万秀村茶场所在地的风水破了。紧接着连续几年流行传染病,村庄死亡一百多人,人们将死因归咎于风水破了。为了改变这种不利局面,8个秀才为头续家谱,把始祖万俊先“俊”字派的下一派改为“秀”,将其3个儿子的谱名依次改为万秀八、万秀九、万秀重。万秀八表示已出了八个秀才,万秀九表示还要出一个,万秀重表示今后将重新出秀才。
清朝,黄氏祖辈在这里修了一座高大雄伟的黄氏宗祠,占地2280平方米,是双溪桥街至贺胜桥街的中心点,也是路过客人休息吃饭的地方。二十世纪50年代起在这里先后成为乡、公社、村委会驻地,形成一个小集市,也是贺胜桥镇余花片7个村的中心点,被称为黄祠街,村名以黄祠为名。
传说村庄背后大塘东南方有一座藏入水中的莲花墩,每到夏秋时节,有缘人能看到莲花墩艳丽动人的仙花、荷莲在水中若隐若现。大塘四周是一片较为平坦的农田大畈,即坪。这里元朝时就是自然村落,有黄、董、胡、张、谢、马等姓居住。因黄姓人多且居早,始称黄花坪。明洪武年间,在“江西填湖广,湖广填四川”的移民大潮中,余氏传公徙居花坪。二三百年后,早居的各姓人口陆续迁走。明末清初,余姓发展到百余烟、千余人。至此,花坪易姓为余,即余花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