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绍圣元年(1094年),称洪堂市。 明洪武元年(1368年),设平山驿。 清雍正八年(1730年),设平山巡司。 民国时,称为平山墟。 1950年冬,属惠阳县第十一区。 1958年春,惠阳析置惠东县后,为惠东县城,立镇仍名平山,同年11月,惠东并入惠阳。 1965年,重置惠东县,平山仍为惠东县城。 1966年,由平山公社分出平山镇公社。 1980年12月,成立平山镇人民政府。 2005年12月,改设平山街道。 |
1950年冬,属惠阳县第十一区。 1958年,成立平山人民公社。 1965年,惠阳县析置惠东县后,为惠东县辖。 1983年,改设区。 1987年,改设镇。 2018年12月,撤销惠东县大岭镇,设立惠东县大岭街道办事处。 |
明代及清初,属归善县管辖。 民国二十六年(1931年)属惠阳县管辖。 1950年6月,惠阳县划分9区1镇,白花境内分别属于莆田乡、白花乡、忠信乡和高河乡。 1952年,大部分属惠阳县第十二区(白花),高埠、太阳属第十一区(平山)。 1957年12月,境内设白花乡和莆田乡。 1958年10月,成立白花人民公社。 1961年6月,惠阳县划分9个区,白花属平山区。 1965年7月,惠东县从惠阳析出,白花隶属惠东县至今。 1984年1月,白花公社改设白花区。 1986年冬,白花区改设白花镇。 2011年4月,增设沿河社区。 |
秦时五岭以南为陆梁地,意为岭南之人。 晋置南海郡博罗县,梁化为博罗县城。 梁化表示强梁已被开化。 1950年冬,梁化属惠阳县第十五区。 1958年,成立梁化公社。 1965年,惠阳县析置惠东县后,梁化为惠东县辖。 1984年春,废社设区。 1986年冬,撤区建镇。 |
周朝以前,就有人在稔山镇境内地方繁衍生息。 晋唐以后,由于中原战乱,大批百姓被迫不断南迁,稔山镇境内也成为一些中原人居留之地。 宋祥兴元年(1278年),抗元英雄文天祥曾从海丰丽江浦移军驻扎船澳。 明洪武元年(1368年),潮阳一带一些因躲债逃生的民众也漂泊来到范和,在稔山聚居生活。 明朝时,稔山属归善县内外管都。 清初,改内外管都为内外管社,稔山属外管社和平约堡。 清康熙十二年(1673年),始建稔山圩,到乾隆年间已形成了一定规模的集市。 清同治年间,属平政司辖(平政司巡检驻稔山范和冈)。 民国二十年(1931年),惠阳县设稔山乡。 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惠东县以下设区公所,稔山为惠阳县第十二区,区公所驻稔山,辖1镇(稔山镇)、11个乡(范和乡等)。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稔山为惠阳县第六区,区署驻稔山,辖稔山镇、芙蓉乡等15个乡镇。 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稔山属惠阳县第六区(属乙级,区署驻平海),辖16个乡镇,有178保1740甲。 1949年2月,稔山乡建立人民政府,隶属惠紫区行政委员会。 1949年5月,惠东县人民政府成立,稔山乡府转隶惠东县人民政府辖。 1949年12月,惠东并入惠阳县,稔山转为惠阳县辖。 1950年6月,惠阳县设第八区(稔平区),区府驻稔山圩,管辖稔山、平海、吉隆等14个乡。 1951年11月,惠阳县设第十六区(稔山区),区府设在稔山圩,辖17个乡镇。 1957年12月,撤区设乡,并实行小乡并大乡,原稔山区析出稔山乡、铁涌乡。 稔山乡(大乡)辖9个乡镇。 1958年4月,惠阳县析出惠东县,稔山乡归属惠东县辖。 同年10月,惠阳县、惠东县又合并为惠阳县,全县成立人民公社,稔山乡、铁涌乡合并为稔山上游人民公社。 1961年6月,成立稔山区,管辖8个小公社,另成立稔山渔盐公社,隶属渔盐工委辖。 1963年2月,撤销区级建制,撤小社并大公社,原稔山区又分出稔山公社、稔山渔盐公社。 1965年7月,惠阳县析出惠东县,稔山公社与稔山渔盐公社合并,并分出铁涌公社。 1966年5月,文化大革命开始,军管会、抓革命促生产领导小组取代了县、社及一切行政机构的党、政工作。 1968年3月,稔山公社成立革命委员会,取代公社党委、管委会领导。 1972年1月,稔山公社划出部分辖地与平海公社、港口公社划出的部分辖地组成巽寮公社,稔山辖地自此稳定。 1981年2月,稔山公社革委会改称为稔山公社管委会。 1983年11月,撤销人民公社设置,设立稔山区,区以下设乡、镇。 1987年3月,撤区建镇(乡),稔山区改为稔山镇。 |
明洪武元年(1368年),归善县就在吉隆设置了平政驿。 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改设平政司。 民国二十一年(1931年),惠阳县设置吉平乡,乡政府驻吉隆圩。 1949年6月,吉隆解放,8月,成立平吉乡人民政府,为惠东县所辖。 同年12月15日,惠东与惠阳合并为惠阳县,平吉乡为惠阳县第五区(稔平区)管辖。 1950年6月,撤销平吉乡,设立吉隆、平政两个乡。 1951年3月,撤销稔平区,吉隆乡、平政乡合并为惠阳县第十七区。 1957年12月,撤销第十七区,建立吉隆乡。 1958年4月,惠东县由惠阳县析置,吉隆乡隶属惠东县;9月,建立吉隆人民公社;12月,惠东县再次并入惠阳县,吉隆公社改隶惠阳县。 1961年6月,吉隆公社析出吉隆、黄埠、盐州3个公社。 1963年1月,吉隆、黄埠两社合并,建立吉隆人民公社。 1965年7月,惠东县再次由惠阳县析置,吉隆公社隶属惠东县。 1966年4月,吉隆公社析出黄埠公社。 1983年11月,吉隆公社改称吉隆区。 1987年3月,吉隆区改称吉隆镇。 |
明朝以前,县以下区划设置为坊乡、图、堡、局。 到明朝时,黄埠、盐洲属归善县的外管都。 清初,归善县改内管都为内外管社,黄埠、盐洲属内外管社和约堡。 乾隆七年(1742年),改平政驿为平政司。 同治九年(1870年),黄埠、盐洲属平政司和平约堡。 民国时期,县以下区划设置为区、乡、堡、甲。 民国元年(1912年)1月,中华民国政府改用民国纪年,废除州府制,归善县改为惠阳县.民国20年(1931年),惠阳县设吉平乡,黄埠、盐洲属吉平乡辖。 民国29年(1940年)4月,广东省施行新县制,同时也进行乡镇调整。 惠阳县于民国31年(1942年)1月1日起实行,全县仍分6个区,设6个署,99个乡,每区规定15~20个乡镇,设6个区。 其中惠东境内3个区署、48个乡镇、508个堡、4827个甲,区署驻平海。 黄埠乡、盐洲乡属第六区。 1949年12月,惠东县设3个区,即平白(第六)区、稔平(第八)区、祝东(第九)区,8月,成立平吉乡人民政府,黄埠、盐洲属之。 1950年6月,撤销平吉乡,分为吉隆、平政两个乡,黄埠、盐洲属吉隆。 1951年11月,惠阳县设22区,一个镇(惠州镇),惠东片区设10个区,黄埠、盐洲属吉隆(第十七区),设黄埠乡、盐洲乡、白前乡。 1957年12月,撤区建乡(镇),惠阳县50个乡镇,建制吉隆乡,黄埠、盐洲属之。 1958年4月,惠东县由惠阳析置,9月建立吉隆人民公社,当年11月惠东又并入惠阳县,黄埠、盐洲所属的吉隆公社也改隶惠阳县。 1961年6月盐洲从吉隆析出成立大洲渔盐人民公社。 1961年6月吉隆公社析出吉隆、黄埠两个公社,黄埠、大洲隶属惠阳县。 1963年1月,吉隆、黄埠两个公社合并,建立吉隆人民公社,大洲渔盐公社建制不变,隶属惠阳县。 1965年7月,恢复惠东县间建制,下设13个公社,大洲渔盐公社建制不变。 1966年4月,吉隆公社析出黄埠,建制黄埠公社,隶属惠东县。 1983年10月,全县撤公社设区公所。 11月,黄埠公社改称为黄埠区公所。 1987年2月,全县撤区建镇,黄埠区改为黄埠镇,大洲根据省地名委员会和省国土厅1986年公布的海岛名称,复名“盐洲”,建制盐洲镇,镇政府驻市仔。 2006年4月,吉隆镇、黄埠镇、盐洲镇3镇合并为吉隆镇,镇政府设在吉隆。 2008年6月,黄埠、盐洲从吉隆析出,建制黄埠镇,镇政府设在黄埠。 [。 |
从南宋起,不断有乡民迁徙定居安墩。 1958年,成立安墩公社。 1965年7月19日,恢复惠东县建制,从惠阳县划分出安墩等公社,归惠东县管辖。 1984年3月,废社设区。 1986年冬,撤区设安墩镇。 |
1950年冬,属惠阳县第二十一区。 1958年,成立高潭人民公社。 1959年3月,划归海丰县辖。 1962年9月,复归惠阳县辖。 1965年,成立惠东县后,为惠东县辖。 1983年,改设区。 1987年,改设镇。 |
1950年冬,宝口属惠阳县第廿一区。 1958年,成立宝溪公社。 1963年,并入高潭公社。 1977年,从高潭公社分出成立宝口公社。 1983年,废社设区。 1986年冬,撤区建乡。 2006年4月,原马山和宝口两个镇合并成宝口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