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点推荐 > 互助县台子乡各村社区地名由来

互助县台子乡各村社区地名由来

台子村,由“巴哇台子”简称而来,明朝时,这片南北走向的台地上居住着巴哇族,故名“巴哇台子”,简称“台子”,后人口繁衍,庄户扩大后,又分为上下台子。
处大菜子沟村外滩地得名。
明末此地开垦耕地,大量耕种油菜,故名大菜子沟。
明朝建村时,这里居住着几户长寿老人,故得名长寿。
据查明朝年间,南京竹丝巷叛乱充军逃难到此地扎根,因地理环境四面环山,只有一条路线可以通行,取名为出路沟村。
多士代系藏语,意为“两个马驹出生之地”,土语称“多士迭”,故名。
清道光十九年(1839年),此地建有格隆寺得名格隆村或格楼。
清朝称“圈马沟”,后渐称“善马沟”,后因村子位于河东,改名河东村。
楼子滩原来满山沟全被黑刺所覆盖,因为在黑刺滩里开了一条路,所以就叫路刺滩了,故名。
恰卡是藏语,其汉语翻译的意思是:早上太阳开始照见的地方,故名。
塘巴,藏语“团巴”的谐音,帐房滩之意,很早之前坐落在这儿的藏族、土族以放牧为生,因此,滩里搭建众多帐篷。清朝时,由于水源旺、地势高,不易遭洪水冲毁,从阿士记至大通苑建有4盘“油拉磨”,尤其塘巴境内的水磨多,且运转时间长,因此十分红火繁忙。有句顺口溜说得好:“世上没去过,塘巴水磨上磨过,掌柜没当过,草房的钥匙拿过”,故名。
在本村三社湾湾地元明时期建有一座寺,它是藏传佛教瑜伽士的修行寺,寺院被后来的汉族称作“阿家寺”后来刘氏迁来为寺院做庄头,交粮食,由此繁衍形成的村庄,遂称为阿寺记,随后本村迁往现在的恰卡村冬窝子,阿寺记后汉族民众居住,阿士记是随音误称,完全变了原义,故名。
台子村,由“巴哇台子”简称而来,明朝时,这片南北走向的台地上居住着巴哇族,故名“巴哇台子”,简称“台子”,后人口繁衍,庄户扩大后,又分为上下台子。下台子又分为下台一、下台二。
台子村,由“巴哇台子”简称而来,明朝时,这片南北走向的台地上居住着巴哇族,故名“巴哇台子”,简称“台子”,后人口繁衍,庄户扩大后,又分为上下台子。后下台子又分为下台一、下台二。
明嘉靖年间开始,“海寇”时常进犯互助、西宁等地,故修建了50余里长的边墙(即明长城)进行防御。此间,位于威远镇西南郊的古城攻陷后,防御前移,在今台子境内海寇必经之地新建一城,故得名新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