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点推荐 > 榕江县各街道乡镇历史沿革[2]

榕江县各街道乡镇历史沿革[2]

清雍正八年(1730年),置古州厅后,划为南路苗寨。

清雍正九年(1731年),置高旧右营游击署。

民国六年(1917年),属南区辖地。

民国二十年(1931年),辖地分置高排、八蒙两乡,属三区。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置兴华联保办公社,属五区。

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改属第三区。

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裁撤区建制,建兴华乡,直属县。

1953年,分置兴华、高排、水尾3乡。

1956年,高排乡并入兴华乡。

1957年1月2日,划归三都县。

1958年9月,撤区乡成立公社,置新华公社,属三都水族自治县都江公社(大公社)。

同年12月,改置兴华公社管理区。

1963年7月,兴华公社回归榕江县。

1984年,废公社体制,恢复兴华水族民族乡,属八开区,属榕江县。

1992年2月,撤区并乡建镇,置兴华水族乡。

清雍正八年(1730年),置古州厅后,划为南路苗寨。

民国六年(1917年),辖地划归南区。

民国二十年(1931年),分置计怀、计划、九秋3乡,属三区。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分属酉腊发、八开联保,属五区。

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原九秋乡并入大有乡,原计划、计怀乡并入八开乡。

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原计划、计怀乡随八开乡并入定威乡。

1950年11月,沿袭民国建制,分属大有、定威乡,属五区。

1953年,复置计划、加宜乡,属五区。

1957年,置计划、加宜基层片区。

1958年,分置加宜、计划分社。

1959年,分置加宜、计划管理区,属八开公社(区级大公社)。

1961年,分置计划、加宜公社管理委员会,属八开区。

1962年,加宜、摆勒、九秋大队并入大有公社。

1963年,恢复加宜公社管理委员会。

1984年,置加宜、计划2乡,属八开区;同年8月,加早、加退、摆王村和岩寨两组回归。

1992年,计划、加宜2乡合并置计划乡。

清雍正八年(1730年),置古州厅后划为南路苗寨。

民国六年(1917年),属南区。

民国二十年(1931年),辖地分属八蒙、高排2乡,东三区。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属兴华联保办公处领地,隶五区。

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属兴华联保隶三区。

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属兴华乡,直属县。

1950年11月,沿属兴华乡,隶五区。

1953年,置水尾乡。

1954年,定威乡的水盆村、计划乡的高望村划归水尾乡,隶八开区。

1957年1月2日,划归三都水族自治县九阡区。

1958年9月,撤区乡建公社,置英雄公社(水尾公社),隶九阡公社(大公社)。

1963年7月,回榕江县,置水尾水族民族乡管理委员会,隶八开区。

1964年,改置水尾公社管理委员会,隶八开区。

1984年,复置水尾水族民族乡。

1992年,撤区并乡建镇,置水尾水族乡。

清雍正八年(1730年),置古州厅后,为西路苗寨。

民国三年(1914年),属朗洞分县。

民国六年(1917年),为西区辖地。

民国二十年(1931年),辖地分属第四区久安镇和第六区岭培乡。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置太平阳联保办公处,属第四区。

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置平阳乡,属朗洞区署。

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辖地龙潭全保划归平靖乡。

1953年,改属第六区。

1958年,分置联合、幸福、爱国、中心、列辰、硐里、塘啥和新民分社,属飞跃公社(乐里)。

1959年,置平阳管理区。

1961年8月,置平阳公社管理委员会。

1963年7月,耐里、塘啥复入平永区平由公社。

1981年,复置平阳乡。

1992年,雨里、塘啥复归平阳乡。

清雍正八年(1730年),置古州厅后,并入北路苗寨。

民国三年(1914年),属朗洞分县,隶榕江县。

民国六年(1917年),为北一区辖地,隶朗洞分县。

民国二十年(1931年)6月,置两汪乡,属五区,隶朗洞分县。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分属乐里、朗洞联保,隶第三区。

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10月,分属乐本保、朗洞联保办公处,隶五区。

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为忠信乡辖地,隶朗洞区署。

1950年11月,沿置忠信乡,为忠信乡辖地,隶三区。

1953年,复置两汪乡,隶第六区。

1954年,辖地乌计村划归保里乡。

1956年,撤保里乡,乌计村回归。

1957年,两汪乡改为两汪基层片区。

1958年,废基层片区,划归超美公社,属乐里区。

1959年,原公社建制废,建两汪管理区。

保里和上寨划出置保里管理区。

1961年8月,废管理区,置两汪公社管理委员会。

1981年7月,恢复两汪公社管理委员会。

1984年,恢复两汪乡,隶乐里区。

1992年2月,撤区并乡建镇,仍置两汪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