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点推荐 > 克井镇各村社区地名由来

克井镇各村社区地名由来

村名来源有二:一是源于盘古寺“天井”。唐代韩愈诗《卢郎中云夫寄示盘股子诗两章歌以和之》写到天井:“是时晴天井溢,谁把长剑倚太行。”天井,即盘谷寺西北有天井谷,有天井寺。山顶有数坎,其深若井,时有水从坎溢出,成瀑布而下,状如宝剑,人称“坎儿井”,谐音逐渐演变为“瞌井”,后简化成“克井”。据清代碑记载:”磕井村旧有一井,井深数丈,其泉极微,每值天旱不足用水,人人嗟叹,吃水甚难。“村人为了生存,”奋然而起,募化赀财,复凿起井“,用锤凿透岩石,找到了水源。因打井艰辛,村人便将井取名为”磕井“,意为”艰辛磕打出来的井“。清《济源县志》载:”磕井,自凿井后,水常不涸,村人不再苦无水之难。“后人为书写方便,把”磕井“改成了”克井“。
据记载,东周时期,名将原伯贯曾在此筑邑,故得名原村。据清乾隆《济源县志》载,元代时,村中打一井,“井深三百余丈,汲者苦水少,相争泣于道”。据有一日,监察御史梁贞路过此地,将其所写檄文投于该井中,井即时水溢,村民从此不再受缺水之苦。村中有了水,即意味着来日兴盛。于是梁御史在村名后面加了一个“昌”字,村名也由此而为原昌。
因村民苗姓居多,故村以姓取名。
清代乾隆年间,任姓始祖任习中从西留养迁此定居,形成村落后,即以姓名村。
白涧村名缘于蟒河。蟒河水古时水清且浅,河床白石隐约可见,阳光照耀下白如银练。唐代文学家韩愈有《题西白涧》云:“太行之下清且浅,一水盘桓纡山转。波中白石隐出明,风翻水动浮云清,翠峦玉女下双鹤,笑倚秋结开新晴”,生动描绘了白涧山水辉映的景色。
清代时,因勋掌村佃户王柴在此种地而发展成村,时名王柴庄,后简为今名。
传南北朝时和勋掌村相连共为一村,因处北部,时名勋掌北社。后被洪水冲毁,在原村村址北建新村后与勋掌分离,简称今名。
原名北坡。1949年,因村西北庙前有一棵大枣树,更名枣庙。
茶店村名由来有三种传说,一是由于西北方的金炉山山峰奇秀,状如香炉,因而历来为讲经传道的场所和游览胜地。唐时,此山香火颇旺,每日到山上焚香游览的人络绎不绝,有人便在山下开设茶店和饭铺,以方便过往客人。久而久之,这里发展成村落,人们便以茶店作为村名。二是传唐时,有个大臣叫阎松,其故里在勋章村,因他家坟茔在居山面川的阎营,每年清明节,他都要携家眷回乡上坟每到此都要来这里歇息。为了使家人下山有个喝水歇息的地方,便在此建了个茶店。后来,这里住户增加,发展成村落,村民便以店名作为村名。三是明朝嘉靖十四年(1535),道士孙贤、张隆、苗森在金炉顶开山凿石建庙,此处是交通要道。1548年庙建成后香火昌盛,有一对夫妻前来金炉顶求子,祈求生下一儿一女,承诺在山下路旁建灶君殿,并另盖2间茶店行善报恩,后居民增多,遂有茶店村。
勋掌,西依勋山,东临蟒河。北齐河清二年(563),北齐大将斛律光为拒北周侵犯,曾在此筑城,因城建的易守难攻,守城官兵建功勋易如反掌,故此地被称之为勋掌。历史上也曾用名勋掌南社。后由于人口增多,地域扩展,1974年划分为4个生产大队,即勋一、勋二、勋三、勋四。1985年经济源县政府批准,取消以数字为村名,分别更名为双峰、金水、后沟河、古泉和勋掌新村。五村名均与勋掌村所在地标志性地物有关。双峰因村南有两个山峰,故名。
勋掌,西依勋山,东临蟒河。北齐河清二年(公元563年),北齐大将斛律光为拒北周侵犯,曾在此筑城,因城建的易守难攻,守城官兵建功勋易如反掌,故此地被称之为勋掌。历史上也曾用名勋掌南社。后由于人口增多,地域扩展,1974年划分为4个生产大队,即勋一、勋二、勋三、勋四。1985年经济源市政府批准,取消以数字为村名,分别更名为双峰、金水、后沟河、古泉和勋掌新村。因有河道沿村通过,故名。
勋掌,西依勋山,东临蟒河。北齐河清二年(563),北齐大将斛律光为拒北周侵犯,曾在此筑城,因城建的易守难攻,守城官兵建功勋易如反掌,故此地被称之为勋掌。历史上也曾用名勋掌南社。后由于人口增多,地域扩展,1974年划分为4个生产大队,即勋一、勋二、勋三、勋四。1985年经济源县政府批准,取消以数字为村名,分别更名为双峰、金水、后沟河、古泉和勋掌新村。因北有个活水源“金谷沱”,故取名金水村。
勋掌,西依勋山,东临蟒河。北齐河清二年(公元563年),北齐大将斛律光为拒北周侵犯,曾在此筑城,因城建的易守难攻,守城官兵建功勋易如反掌,故此地被称之为勋掌。历史上也曾用名勋掌南社。后由于人口增多,地域扩展,1974年划分为4个生产大队,即勋一、勋二、勋三、勋四。1985年经济源市政府批准,取消以数字为村名,分别更名为双峰、金水、后沟河、古泉和勋掌新村。古泉,因传为湨水源头之一,故名。
此地原无居户,系原勋掌村土地。1976年以来,陆续有居民自勋掌老村迁居此地,渐成村落,故取名勋掌新村,简称勋新村。
古名樊村、樊银庄。据说古时有一户樊姓人家在此建立庄院,后发展成村,即以姓为村名,后人口增多,后发展称南北相连的三个村,清康熙年间《南樊村观音碑》载:“济之西北,古有樊村,山水环抱,以实山阳。”清光绪年间中饭三教堂《送子观音庙碑》载:“三樊村旧有玉帝、三教、广生、佛四、白衣神庙,灵应不爽,合村受庇荫焉。”由此可知,三樊村名源于樊姓。居于南,故名南樊。
说明:数据源自网络,部分排名不分先后,如有不同意见,欢迎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