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点推荐 > 澜沧县各街道乡镇情况介绍

澜沧县各街道乡镇情况介绍

勐朗镇位于县境中部,为县政府驻地镇,地理座标北纬22度31分--22度41分08秒、东经99度51分50秒--99度59分06秒,东、南、西3面与东朗乡环接,西北部与竹塘乡接壤,北部与南岭乡隔河相望。境内东西宽6.3公里,南北长20.6公里,总土地面积130平方公里。镇政府驻勐朗坝,是全县政府、文化、经济、交通中心,是县改革开放以来取得显著成郊的窗口,距思茅市3公里。“勐朗”系傣语地名,“勐”即地方、坝子,“朗”即洗,“勐朗”意为像水洗过一样干净、美好的地方。明朝属孟连长官司管辖。清代为勐滨土司领地。民国29年(1940)前属澜沧第一区,同年废区改为东朗乡管辖。1962年8月建勐朗镇(乡级镇),1984年将东朗区的勐朗乡与之合并升为区级镇,驻勐朗坝东朗路老街,下辖两个办事处。1988年又划东朗区的唐胜乡归勐朗镇,镇政府迁驻建设路。2000年改办事处为村委员会。勐朗镇地处横断山脉怒山山系西南段,属低纬高原地貌。全镇地势东北部高,西南部低。北部有芒京山连 绵横亘,主峰海拨2090米,为全镇最高点,这一带形成了勐朗镇特有的凉山区,海拨在1600米以上。中部、西 南部、南部为四周高山环绕的盆状地势,海拨1040--1100米。山边一带为半山区,海拨1100--1600米。山区面积 占全镇总面积33.1%,半山区占57.7%,坝区占9.2%。镇境内年平均气温18.9`c,年将雨量1600毫米,年平均无霜期2 80天,冬无严霜,夏无酷暑,日照充足,雨量丰沛。冬季适种晚秋作物,春季宜载早熟品种,夏季有利陆稻生长,一 年四季都可播种不同的作物品种。特别坝区土地肥沃,沟渠水网纵横交织,比较适宜种植水稻、蔬菜和养渔等,是全粮食总产区。勐朗镇占据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是通往缅甸国和临沧地区、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的边陲重镇,交通运输四通八达,国道214线横贯南北,县县公路、县乡公路、乡村公路相互连接交错,是澜沧地理位置条件较好、经济发展较快的乡(镇)之一。
上允镇位于县境北部,地处东经99度41分2秒~99度58分03秒、北纬22度12分48秒~22度55分45秒,东靠大山、东河乡,南倚富邦乡,西邻木戛乡,西北接安康乡,北与文东乡和双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县交界,土地面积433平方公里。214线由南向北贯穿全境,镇政府驻地位于214线国道旁的上允街,海拨980米,距勐朗坝91公里,至双江县城74公里。

   明代为孟连长官司辖地,清代设上勐允土目、下勐允土千总治理。民国时期先后属上允县佐、第五区、上允镇。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设为上允区、上允公社(1969年曾冠以向阳公社名称),1984年复为区,1988年设为上允镇,2000年改办事处为村民委员会。同年末,镇辖坝老、南洼、曼蚌、勐佛、那远、南乃、翁板、上允、电浪、芒角、下允11个村委会。

   上允镇四周高山环绕,主要有北部干龙潭尖山,海拨2231米;东部白石头山,海拨2489米;南部后的丫口,海拨2294米;西部处马科,海拨2441米;中部为盆地型平坝,是县内最大的坝子,海拨850--1100米,面积67.3平方公里,主要由上允坝、下允坝组成。四周气候温和,坝了炎热,年平均气温19.3`c,年降雨量在940--1100豪米左右,具有降雨少、气温高、光照强、蒸发量大、全年无霜的特点。

   镇内主要河流为上允河,因流经上允坝而得名,源头有曼蚌河、南洼河、富角河、汇入上允河的支流有千岗河、淘金河、南岱河、南栅河等,干流全长39公里,集水面积739平方公里,由南向北贯穿上允镇流入小黑江。

糯扎渡彝族乡位于县境东部,东经100度15分、北纬22度30分,东临澜沧江,南接勐海县,西南与发展河乡接壤,西接谦迈乡,北隔黑河与南岭、新城乡毗邻,总面积764平方公里。乡政府驻窑房坝,海拨1120米,距县城64公里,距思茅市123公里。

清代,雅口乡为大雅口土都司管辖。民国29年(1940)前属第三区,同年废区改设为新雅乡,驻地雅口。1949年曾划归宁江县。1953年宁江县撤销后仍归澜沧,设为雅口区。1966年将区驻地从雅口迁至窑房坝。1969年改为先锋公社,1971年改为雅口公社,1984年恢复为区,1988年改为雅口乡,下辖雅口、南现、荒坝河、响水河、扁担山、窑房坝、勐矿7个行政村。2000年改村公所为村民委员会。

全乡地势西部高,东部低,坝区占1%,半山区占2%,山区占97%。最高点雅口后山主峰海拨2200米,最低点勐矿村海拨578米,也是全县最低点。澜沧江由乡东部边界通过,长55公里,流域面积108平方公里;黑河由北 部边界流过,汇入澜沧江,长31公里,流域面积24平方公里;南甸河从西向东流入澜沧江,长50公里,流域面积150平方公里;响水河发源于蚌塘后山,因河中有1个宽10米、高60米的瀑布,10平方公里内都能听到流水自高而下发出的响声而得名,从西向东流入勐海县,长18公里,流域面积26.6平方公里在思澜公路附近还有热水塘老寨温泉和虎跳石温泉。

雅口乡属亚热带地区,气候温和,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四季如春,平均气温17.5`c,最高38`c,最低1`c。河谷平坝地区年无霜期326天。每年5--10为雨季,年平均降雨量1400--2000毫米,日照2100小时。

惠民哈尼族乡位于澜沧县东南部,国道214线纵贯而过,交通便利,地理位置优越,故有澜沧“南大门”之美称。东与发展河乡接壤,南与西双版纳勐海县勐满乡毗邻,西连糯福乡,北与酒井乡交界。惠民乡党委、政府依据乡情,立足实际,制定了“以市场为导向,资源为依托,效益为中心,实行山、水、田、林、路、电综合治理,抓机遇,建支柱,抓好农业、交通、教育、科技四个基础,固定耕地面积,因地制宜发展茶叶、甘蔗、经济林果等产业,积极发展多种经营,促进社会经济协调、持续、健康发展”的思路。
澜沧拉祜族自治县辖乡。清属勐滨土目,民国属东朗乡。1949年建东回区,1958年与东朗区合并取名勐东上游公社,1961年复设东回区,1969年更名红卫公社,1972年复名东回公社,1984年改区,1988年设乡。位于县境西南部,距县城27公里。面积330平方公里,人口1.4万。乡府驻东岗。交通方便,是澜沧通往孟连至国外的交通咽喉。辖东岗、回羈、改新、阿永、班利、南翁6个行政村。属山区半山区,立体气候。以农业为主,主产旱稻、水稻、玉米、荞籽;经济作物以甘蔗、花生、黄豆为主,特产有菠萝密。
发展河哈尼族乡位于县境东南部,地处东经100度05分42秒~100度23分02秒,北纬22度14分55秒~22度29分50秒,东和南面与西双版纳州勐海县毗连,西靠惠民乡和酒井乡,北接谦迈乡,东北与雅口乡相依。东西最大横距31公里,南北最大纵距28公里,辖区面积468平方公里。乡人民政府驻发展河,距县城57公里。全乡划为4个村民委员会53个自然村,居住着哈尼、拉祜、汉、彝等9个民族。

发展河乡原称营盘区。清代,营盘区先封大雅口土都司统治,后土都司分封其第三子为营盘土司进管辖。民国时期先后属第三区、新雅乡。1949年解放后划归宁江县,属第三区,1953年宁江县撤销,改称营盘区,重归县管辖,1969年改称公社,并冠以立新公社名称,1971年称营盘公社,1984年恢复为区,1988年撤区建乡时因其驻地在发展河村、哈尼族人口较多而改建为发展河哈尼族乡。建乡前,原营盘区辖管盘、谦迈、发展河、勐乃和黑山4个行政村,2000年村级体制改革时改村公所为村民委员会。

乡境内地势北部高,南部低。山脉以荒坝后山(孔明山支系帕令山脉)为主轴,形成南北起向,主峰有蚌塘后山、酒房后山、装前山等,最高海拨2430米,最低海拨1050米。乡内主要河流有发展河、勐宋河、芒红河、南抗河和勐乃河,集水面积共307平方公里。其中发展河位于乡西部,原称南掌河,1950年改为发展河,发源于酒房后山北面,由西北向东南流经发展河坝子,长31公里,集水面积110平方公里,在吉座寨子下面与勐宋河汇合后称南朗河,从那谷寨子下面流入勐海县境。勐宋河位于乡南面,因流经勐宋村而得名,发源于林排坡山以北,由北向南于吉座寨子下面汇入发展河,长20公里,集水面积60平方公里。勐乃河位于乡中部,因流经勐乃村而得名,发源于荒坝后山西面,由北向东与南抗河汇合流入勐海县,长28公里,集水面积75平方公里。在些高山河谷中,镶嵌着发展河、营盘、勐乃和黑山4个小坝子。全乡气候温和,年平均气温17.6`c,雨量充沛,土地肥沃,植被良好,资源丰富,给农民生产带来了优越的条件,被人们誉为""山青水秀,渔米之乡""。

境内森林资源较丰富,有原始森林,其中南部黑山林场是县内思茅松生产基地之一。在深山密林间栖息着野牛、狗熊、豹子、麂子、野猪、马鹿、白鹇、孔雀等珍贵的野生动物。

谦六彝族乡位于县境东北部,东和东北隔澜沧江与景谷县相望,南邻新城乡,西界东河乡和南岭乡,北连大山乡,面积377平方公里,乡政府驻谦糯,海拨1220米,距县城112公里。

谦糯是古时的交通、战略要地,光绪十四年(1888)在此建镇边直隶厅,民国时期曾为县政府驻地。1948年底和1949年初,0地下党以此地为中心,组织发动、领导澜沧各族人民开展反蒋反封建的武斗争,故有“老根据地”之称。

清代设圈糯土千总管辖,清末为下改心巡检司辖地。民国时期先属第四区,民国29年(1940)废区设为芒糯乡,民国37年(1948)改称谦六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先设为谦六区,1969年改区为公社,并冠以跃进公社名称,1971年改称谦六公社,1984年恢复为谦六区,1988年改设为谦六彝族乡,下辖8个行政村,2000年改村公所为村民委员会。同年末,全乡辖大桥头、乍乃、新寨、谦糯、芒电、田坝、打岗、龙潭8个村民委员会,96个自然村.

境内多高山,地势北部和西南部高,东部较低。主要河流除澜沧江从东部经过外,还有芒帕河、勐撤河,其中芒帕河流经谦六、东河、大山3乡,于谦六乡阿达寨以北注入澜沧江,沿途有拉巴河、东河河汇入,干流全长45公里,集水面积602平方公里。年平均气温18`c,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土地肥沃,是县内粮食主产地之一。主要作物有稻谷、玉米、荞、花生、小麦、甘蔗、茶叶、咖啡、棉花、麻类、棕片等。

"  糯福乡位于县境南部,东靠惠民乡,西和孟连县接壤,北接东回、酒井乡,南与缅甸交界,国境线长56.843公里。乡政府驻地糯福,海拨1450米。

  清代属孟连宣抚司管辖。民国时期先属第二区,后设勐海乡、镇边乡。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初期为镇边区,1954年更名为糯福区,1969年称前卫公社,1971年为糯福公社,1984年恢复为糯福区,1988年改为糯福乡,2000年改乡辖村公所为村民委员会。同年末,乡辖糯福、戈的、阿木戛、东勐宋、坝卡乃、洛勐、南段、宛卡、阿里9个村民委员会.

  全乡土地面积887平方公里,为全县面积最大的乡。最高海拨南段后山2150米,最低海拨洛勐村南浪河边720米,中部马鞍山是境内主要山峰,贯穿全境,北连东回,南连南段山(直连缅甸)。主要河流有南腊河、南里河、南门河等,其中南腊河发源于南段扎麦可达科南面,有坝卡乃、东漂河、回品河、板角河等支流汇入,流经南段、坝卡乃、宛卡、阿里、糯福5个行政村,由南向西流入孟连县,全长25公里;南里河位于东北部,发源于中部马鞍山西面,流经东勐宋、戈的、阿木戛3个行政村,于糯福乡与东回乡交界处由南向北流入南浪河,全长30公里;南门河发源于中部马鞍山北段东面,流经阿木戛、东勐宋两个行政村及惠民乡景迈、芒景两个行政村,由北向南流入南浪河,全长23公里;回品河发源于中西部,流经戈的娜阿妈、糯福村,汇入南腊河,全长16公里,在回品河、东漂河汇合处下游马岭寨子建有马岭电站

  糯福为南亚热带气候,境内雨量充沛,四季如春,很少霜冻,年平均气温16.5`c,年降雨量1690毫米。

  糯福林区是县内最大的思茅松林区,森林面积92.3万亩,森林覆盖率75%,年可采伐木材8000立方米,可采松脂2000吨。主要树种有思茅松、花皮树、水冬瓜树、曼登树、株栎树、樱桃树、椿树(其中红椿属珍贵树种)、红毛树、黄桑树、山合树、白花树、山葫芦果树等,野果类有多依、酸木瓜、橄榄、野杨梅、野常梨、鸡嗉果、碎米果、曼登、苦楝子等,野菜类有水蕨菜、苦凉菜、水芹菜、水香菜、鱼腥草、鸡爪菜、野竹笋等,观赏类有山茶花、樱桃花、缅桂花、攀枝花、野兰花等,中草药类有茯苓、麦冬、天冬、白芨、柴胡、七叶一支蒿等。野生菌类有木耳、白参、香菌、鸡从、奶浆菌、青头菌、红菌、牛肝菌等,兽类有马鹿、麂子、狗熊等,鸟类有孔省、白鹇、鹦鹉等,蛇类有蟒蛇、黑蛇、水蛇..。

"  东河乡位于县境北部,地处东经99度56分09秒~100度07分50秒,北纬22度51分00秒~23度02分38秒,东南隔芒帕河与谦六对相望,西南与南岭乡接壤,西靠富邦乡北界上允镇,东北屯大山乡毗邻。乡政府驻地东河,海拨为1800米,距勐朗坝147公里。

   全乡土地总面积为256平方公里。境内多高山,地势西北高,东南低,最高海拨为2316米,即河边村大头山。海拨在2000米以上的高山还有猫鼻子山、亮山、岩峰头、王佛爷后山、老佛主山等13座,大部分集中在西北部。最低海拨900米,位于与谦六、大山两乡相界的芒帕河一带。乡内河流主要有东河和拉巴河两条。东河发源于硝塘村猫鼻子山西北面,自西北向东南流经硝塘、东河、邦敢3个行政村,于东部与大山交界处注入芒帕河,全长40公里,集水面积102平方公里。拉巴河位于东河乡西部,因流经大拉巴村而得名。源头为三道箐,发源于牛尖山西南区,自西北部向东南流经河边、大拉巴两个行政村辖区后,折向东北行至南岱村,注入芒帕河,全长40公里,集水面积为36平方公里。

   东河清代属东河土把总管辖,民国时期归大岭乡。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长期与大山合为东河区、东河公社,1984年与大山分开设东河区,1988年改为东河乡。2000年末东河乡下辖硝塘、东河、扎布、邦敢、南贷、大拉巴、河边7个村民委员会.

".。

澜沧拉祜族自治县辖乡。清设大山土守备,民国设邦海乡。1949年设大山区,1958年与东河区合并设东河公社,1961年改区,1969改名团结公社,1972年复名东河公社,1984年与东河公社分开建区,1988年设大山乡。位于县境东北部,澜沧江西岸。面积233平方公里,人口2.3万。乡府驻大山街,距县城166公里。通公路,东面有澜沧江航道。辖大山、半坡、油榨房、平田、芒海、团山、南美、南德坝8个行政村。地处山区,立体气候。以农业为主,主产稻谷、玉米、小麦,经济作物有茶叶、咖啡、笆蕉。特产有竹制品、大山酒。
澜沧拉祜族自治县辖乡。清设黄草岭土总,民国设大岭乡。1949年设南岭区,1958年改公社,1961年复区,1969年更名文胜公社,1972年复名南岭公社,1984年改区,1988年设乡。位于县境中部,黑河北岸,距县城56公里。面积471平方公里,人口2.4万。乡府驻新寨。公路可环绕直达。辖芒弄、勐丙、下南现、谦哲、芒付、黄草岭、勐坎、麻粟8个行政村。地处山区,立体气候。以农业为主,主产稻谷玉米、小麦,经济作物有茶叶、甘蔗、水果、花生。
澜沧拉祜族自治县辖乡。民国属木戛乡。1958年建小乡,1961年建区,1969年改前哨公社,1972年更名雪林公社,1984年设区,1988年设雪林佤族乡。位于县境西北部,西部与缅甸接壤,国境线长32公里。面积227平方公里,人口1.4万。乡府驻雪林,距县城112公里。通公路,并可至国外。辖雪林、永广、大芒令、小芒令、左都、南盼、芒登7个行政村。地处山区,气候较冷。以农业为主,主产稻谷、玉米、小麦,经济作物以茶叶为主。
"   木戛乡位于县境西北部,东邻上允镇、富邦乡,西接雪林乡,南与竹塘乡接壤,北靠安康乡,面积278平方公里。乡政府驻地木戛街,海拨1246米,距县城97公里。

  境内多高山,最高海拨2314米,最低1246米。主要山脉有东部的扼闷科山、西北部的哈尼吗科山、南部的扼波科山。黑河由西向东南流经中部,境内的南戛河、拿丕河、南拉河、瓦洛吗河等支流汇入黑河。5-10月为雨季,最高气温36°c,最低0°c,年平均气温17.6°c。

  木戛系傣语地名,很早以前傣族先在此地居住,取名“勐戛”,“勐”为地方,“戛”为饭勺,意为此地像饭勺一样。拉祜族来此地居住仍用原名,后来“勐”字演变为“木”字。清代设木戛里目统治。民国29年(1940)前属县第五区,同年起称木戛乡,民国37年改称永安乡,管辖着今木戛、雪林、安康3个乡全部地区。1949年后,改名为永安区,并将南栅、糯波划归上允管辖。1954年更名为木戛区。1961年将南栅、糯波、安康、小班坝4个乡划出新建安康区,并将芒令、左都、雪林、芒登、南盼5乡划出新建雪林区。1969年改为红星公社,1971年改为木戛公社,1984年恢复为区,1988年撤区改乡,下辖邦利、哈卜吗、勐糯、拉巴、南六、富角6个行政村。

".。

"  酒井哈尼族乡位于县境东部,东连谦迈乡和发展河乡,南接惠民乡,西与东回乡、糯福乡接壤,北与东朗乡毗邻,总面积318平方公里。乡政府驻酒房,海拨1355米,距县城34公里。

  酒井得名于乡驻地酒房,清朝末年,此地善煮酒,酒业兴旺,名扬四方,当时人们称此地酒如井水,常流不息,故得此名。清代设酒房土、粮目统治。民国时期先后为第一区、酒井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49--1968年设酒井区,1969年改区为公社并冠以卫东公社名称,1971年改为酒井公社,1984年复为区,1988年撤区改建为酒井哈尼族乡,辖酒房、岩因、勐根、税房4个行政村。

  全乡均属山区,地势北部高,南部低,最高海拨2360米,最低海拨900米。年最高气温31°c,最低气温10°c,平均气温17.2°c。阳光充足,气候温和。雨量充沛,适宜种稻谷、玉米、小麦等粮食作物和茶叶、甘蔗、咖啡等经济作物的生长。森林资源较为丰富,森林覆盖率达46.3%,是澜沧四大有林之一。岩因村东佛有褐煤资历源。

".。

澜沧拉祜族自治县辖乡。清设拉巴土把总。民国设区、乡。1949年设西盟区,1953年改拉巴区,1958年改公社,1961年复区,1969年更名向东公社,1972年复名拉巴公社,1984年复区,1988年设乡。位于县境西部,面积323平方公里,人口1.5万。通公路。辖塔拉弄、南畔、芒东、小拉巴、音同、南列6个行政村。地处山区,立体气候。以农业为主,主产稻谷、玉米、小麦,经济作物有茶叶、沙仁、水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