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山县地原为蜀国支封丹犁地,秦武王时,丹犁结蜀侯叛秦,秦军于武王二年(前309年)伐丹犁,夺取沿江地,置县,为蜀郡极南,故名南安县。 汉武帝建元六年(前135年),统治者划巴、蜀二郡部分土地置犍为郡,南安县划属犍为郡。 东晋元帝咸康四年(338年)至穆帝永和二年(346年),西南夷别族僚夷入犍为郡,南安县人逃往外地,县境地多荒废。 南北朝时期,因战乱不断,乐山地区的建制屡有变迁。 南安县先后隶属于犍为郡、青州、眉州。 北周时期,置嘉州,取“郡土嘉美”之意,在乐山设置平羌郡平羌县管理僚人,今市中区为南安县、平羌县地。 隋代,开皇三年(583年),改平羌县为峨眉县,以境内峨眉山为名,治嘉州城;开皇九年(589年),改峨眉县为青衣县,取青衣水为名;开皇十三年(593年),改青衣县为龙游县。 唐代,唐高祖废眉山郡复曰嘉州,元宗时又改曰犍为郡,肃宗时复改为嘉州。 市中区属州治龙游县、平羌县地。 五代前后蜀如唐旧。 宋代,宣和元年(1119年),改龙游县为嘉祥县;绍兴元年(1131年),又改嘉祥县为龙游县。 明代,洪武八年(1375年),撤销龙游县入嘉定州为州治。 清代,雍正十二年(1734年),置乐山县,因境内至乐山而得名。 民国元年(1912年),裁县入府。 民国二年(1913年)1月,恢复道制,裁嘉定府;同年2月置乐山县。 1949年12月16日,乐山城解放;同月20日,成立县人民政府。 1978年5月25日,撤销乐山县,设立乐山市(县级)。 1985年2月21日,撤地建市;同年6月17日,撤销乐山市(县级),建立乐山市市中区。 |
沙湾沿革自1985年2月上溯至秦(前221)均为设置县级建制。 自秦至南北朝齐国前期(495)隶属蜀郡、犍为郡、西顺郡、犍为郡的南安县管辖。 南北朝齐国后期(496)至北周前期(560)属齐通左郡、齐通郡、青州齐通郡、眉州齐通郡管辖。 北周中期(561)以后历属青州、嘉州平羌郡的平羌县,嘉州的峨眉县、青衣县、嘉祥县,嘉州、眉州、眉山郡、犍为郡、嘉定府和录事司的龙游县,嘉定州峨眉县,嘉定府乐山县,上川南道乐山县,建昌道乐山县,1912年为四川省嘉定府管辖,1914年属四川省上川南道乐山县管辖,1935年属四川省第五行政区乐山县管辖,1950年属乐山专(地)区乐山县,乐山市(县级)等行政区管辖,为沙湾区(派出机构)。 1985年2月11日,为乐山市的直辖区县级,将涉及原乐山市(县级)苏嵇、安谷、沙湾、福禄四个派出区中的3镇19乡划归乐山市沙湾区管辖。 |
五通桥区在公元前316年以前属蜀国辖地。 秦灭蜀,区境隶蜀郡南安县。 汉武帝建元六年(前135),隶犍为郡南安县。 此后,被两县或三县分治长达680多年,到元至大四年(1311),才尽隶四川行中书省嘉定府路犍为县。 1913年,隶上川南道犍为县。 1935年,为犍为县第四区。 1936年,调整为犍为县第四区(五通片)、第五区(西坝片)。 1949年12月,成立五通桥军管分会,隶中国人民解放军乐山军事管制委员会,并受犍为县领导。 1950年8月,五通片为犍为县第八区,西坝片为第九区。 1951年8月,建立五通桥工作委员会,10月以犍为县第八区建制成立五通桥市(县级),市人民政府驻五通镇生产街(今佑君社区),辖4镇24乡,隶川南行政区乐山专区。 1952年8月,犍为县第九区(西坝片)所属的12个乡镇划归五通桥市管辖,为五通桥市第六区。 调整后的五通桥市辖6区、5镇、35乡。 1954年6月,乐山县新庙乡、杉树乡、新云乡划归五通桥市第三区(牛华片)。 原一、二区合并为一区,第五区改为第二区,第三区、第四区仍置,第六区划归乐山县。 调整后,五通桥市辖4区、4镇、25乡。 1958年10月,五通桥市辖2镇、5公社、1果蔬菜农场。 1959年3月,撤销五通桥市,为乐山县五通桥区。 1962年7月,恢复五通桥市建制,直隶乐山专区。 1964年5月,改五通桥市为五通桥区,隶乐山专区。 1978年5月,五通桥区与乐山县合并,成立乐山市(县级),五通桥区为乐山地区乐山市辖区。 1985年2月,撤销乐山地区,乐山市升为地级市;由原五通桥区、西坝区、安谷区蔡金乡、茅桥区新云乡组建乐山市五通桥区(县级)。 |
1918年,峨边县成立团防区。 全县划为三区五联保,区署驻金口河场,辖金口河、吉星临、寿永、永盛、桂花五乡十保。 1940年,峨边县划为2个区,第一区大堡,第二区为金口河,辖金吉、寿永、永乐、宜杨(今峨边彝族自治县宜坪乡和杨村乡)4个乡。 次年,宜杨乡划归大堡(第一区),直至1949年峨边解放,县人民政府设立于沙坪,辖金口河区。 金口河工农区于1978年筹建(县级),1979年1月于峨边正式已交分管,同年省委151号文件明确了体制,10月,国务院国发(1979)236号文件批复“四川省设立华云、白沙、金口河3个工农区。”1983年2月,乐山撤地建市设立乐山市金口河区至今。 |
犍为县地,秦时隶属蜀郡。 自汉至隋,大部分时间隶于犍为郡。 汉武帝建元六年(前135)开“西南夷”置犍为郡。 郡治鄨(今贵州省遵义市西)。 元光五年(前130)郡治移南广(今云南省盐津县东)。 汉昭帝始元元年(前86)移治僰道(今宜宾市),后移治武阳(今彭山县境)。 犍为郡领武阳、南安等12县。 今犍为县地当时隶属于南安县(治所今乐山市市中区)。 北周保定三年(563)在南安县境设沉犀郡,立武阳县,是县境产生县政权的开始。 郡、县治均在县境。 隋文帝开皇三年(583),废北周所置沉犀郡,改武阳县为犍为县,属戎州,是称犍为县之始。 炀帝大业十一年(615)治所未变,分出北部县地设置玉津县。 唐高宗上元元年(674)犍为县改属嘉州。 唐玄宗天宝元年(742)改嘉州为犍为郡。 肃宗乾元元年(758)犍为郡复为嘉州。 太祖乾德四年(966)废玉津县为镇并入犍为县。 北宋大中祥符元年(1008)县治由宝乘寺徙玉津镇。 三年后又徙惩非镇(今清溪镇)。 明太祖洪武四年(1371)改嘉定府路为嘉定府。 明洪武九年(1376)降嘉定府为州,县治徙还原址玉津镇属嘉定州。 雍正十三年(1734)升州为府,犍为属嘉定府。 近两千年中,县治所在地几经迁移,最后移治玉津镇。 1913年划全省为七道,将府、州、厅一律改称为县,以道管县,犍为县属上川南道。 1930年撤销道制,以省辖县,犍为县直属四川省。 1935年划全省为18个行政督察区属乐山第五行政督察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0年属川南行政公署乐山专区。 1968年专区改称地区属乐山地区。 1983年2月撤销乐山地区改为乐山市,犍为县属乐山市。 |
北朝西魏置蒲亭县,属陵州。 隋开皇十一年(591),废蒲亭置井研县,属隆山郡。 北宋咸平四年(1001),始建县并入。 元至元二十年(1283),并入仁寿县,隶属成都路。 明洪武六年(1373),恢复井研县。 清顺治初归资州,属成都府。 1913年,井研县属下川南道。 1914年,改属永宁道。 1935年,属第二行政督察区。 1950年,划归川南行署乐山专区。 1968年,属乐山地区。 1985年5月,撤销乐山地区改置为地级乐山市,井研县隶属乐山市。 |
春秋战国时期,今夹江县境为蜀国之地。 秦惠文王更元十四年(前311)至刘宋、南齐为南安县地。 北周宣帝大成元年为平羌县地。 隋开皇四年起,先后为峨眉县地、青衣县地和龙游县地。 隋开皇十三年(593年),划龙游、平羌二县地部分置夹江县。 唐武德元年(618),县治地迁至今县城。 唐乾元元年,夹江县属剑南道西川嘉州。 南宋宁宗庆元二年,属成都府路嘉定府。 元世祖至元十二年,属嘉定府路,并洪雅县入夹江县。 明太祖洪武九年,属嘉定州。 明成化十八年,原洪雅县从夹江县分出单设县。 清雍正十二年,属嘉定府。 1949年12月16日,夹江县解放。 1950年1月,建立夹江县人民政府,属眉山专区。 1953年,属乐山专区。 1968年,属乐山地区。 1983年2月至今,属乐山市。 县人民政府驻地青衣街道。 |
沐川古为彝地,均为部落。 汉隶南安县,属犍为郡;唐设沐源镇,宋置沐川寨,唐、宋时隶犍为县属嘉州;元至元二十五年(1288)置沐川长官司,驻沐道(今县城),由嘉定府划归马湖路(1371改为马湖府);明洪武五年(1372)撤沐川长官司,置沐川州;明洪武十一年(1378)撤沐川州,仍置沐川长官司;清同治七年(1868)废沐川土司,入屏山县属叙州府;民国初属永宁道,1930年,永宁道撤销,屏山县直属四川省;1935年属第五行政督察区(即乐山专区);1941年析置设治局。 1942年建沐川县,属嘉州;1949年12月21日和平解放;1950年成立沐川县,后沿用至今。 |
汉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汉武帝派兵西进,开发“西南夷”,汉民族开始迁入,置州郡,今大渡河以北地区属犍为郡南安县(今乐山市)。 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今大渡河以南属越西郡灵关道(今甘洛县)。 唐麟德二年(公元665年),朝廷“招慰”僚人,设罗目县,治地陁和城(今沙坪镇)。 宋时隶属峨眉县,元时隶属大理国虚恨部。 明朝正德时期,大批汉民入川,落业普雄乡(今金口河区)、平夷堡(今大堡镇)等处。 正德七年(1512年),乡民附入峨眉籍,更普雄乡名归化乡。 清嘉庆十三年(1808年),从峨眉县分出,设峨边抚夷厅,厅治太平堡(今大堡镇)。 民国三年(1914年),改峨边抚夷厅为峨边县,民国二十四年(公元1935年)属第五行政督察区。 1949年12月19日,中国人民解放军10军和16军解放峨边。 1950年8月15日峨边县人民政府成立(18日县府从大堡迁沙坪),隶属川南行署乐山专区。 1955年12月13日隶属凉山彝族自治州由乐山专署代管。 1984年4月9日,国务院批准撤销峨边县,设峨边彝族自治县,隶属乐山地区行署。 同年10月5日,举行峨边彝族自治县成立仪式。 |
古为梁州之地,属僰侯国地。 汉武帝建元六年(前135),唐蒙奉命通西南夷后属犍为、越嶲二郡地。 蜀汉建兴三年(225)属新道县,由越嶲郡“遥领”。 西晋永安元年(304)后为僚人部落组织所据。 隋、唐、宋为马湖部地,先属驰骋、霸摩两州,后属叙州府,到北宋英宗二年(1065)改由犍为县领辖。 元朝及明朝前期为马湖府地,属沐川长官司。 明朝万历十七年(1589)在赖因乡(今民建镇)筑马湖府安边城,设同知署守。 清雍正五年(1727)裁马湖府并入叙州府,马边属屏山县管辖。 清乾隆二十九年(1764)马边从屏山县划出置马边厅,直隶叙州府。 1914年改厅为县,改属嘉定府。 1935年后属四川省第五行政督查区(乐山专区)管辖。 1950年解放后属川南行政公署乐山专区管辖。 1956年改属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管辖,由乐山专区代管。 1984年划归乐山专区管辖,撤销马边县设立马边彝族自治县。 1985年撤销乐山专区设立乐山市,马边彝族自治县仍归乐山市管辖至今。 |
北周大成元年(579)析平羌县地置峨眉县,属嘉洲。 隋开皇四年(584)改平羌县为峨眉县,九年(589)改峨眉县名青衣县,次年改青衣县名龙游县,即治今乐山市中区,十三年复置峨眉县,唐乾元三年(260)治地移今峨眉山市绥山镇;隋大业十二年(616)析置绥山县,属嘉州。 唐麟德二年(665)析置罗目县,并置沐州,为州治;久视元年(700)析置乐都县,属嘉州,神龙元年(705)废乐都县入峨眉县。 北宋乾德四年(966)省绥山、罗目县为镇,入峨眉县,属嘉州。 南宋庆元元年(1195)属嘉定府。 元属嘉定府路。 明属嘉定府,旋为嘉定州。 1914年属建昌道,1935年属第五行政督查区。 1950年属乐山专区。 1968年属乐山地区。 1985年属乐山市。 1988年撤销峨眉县,设立省辖峨眉山市(县级),由乐山市代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