辖区为古”临齐城”,因此得名。陵县城最早是临齐城,是北魏年间所建,临齐城的意思即是“临东齐未宾,大魏筑城以临之”,东齐希指青州一带。说陵城最早为临齐城,可由出土文物王偃志铭作证,该墓志铭系清光绪元年在城东三里河北的王崖中,因大雨冲刷而出,墓志铭载渤海太守王偃墓葬在临齐城东六里的地方,由此知当时陵城乃是临齐城。 [详细] |
镇政府驻地位于郑家寨,因此得名。明朝洪武、永乐(1368-1402),郑氏始祖由莱州高密县迁居至此,村名系以郑氏先祖之“郑”姓命名。 [详细] |
镇政府驻糜镇村而得名。《姓氏寻源》记载:“秬黍之类有糜,即糜芨也,当取此为氏,如麦氏、禾氏、粟氏之类。”夏代时候,有人以种植庄稼为特长。那时,人们的食物来源,有的靠打猎,有的靠采集野果,有的靠牧养牛羊,而种植庄稼在当时是很先进的生产活动,因为每年有可靠的收成,所以种糜的族人富裕而昌盛,而后代就以职业为姓。糜子的种植区域主要在黄河流域往北。相传糜镇因盛产糜子而成为加工销售糜子的集散地,且远近闻名。 [详细] |
因镇政府驻宋家村而得名。 [详细] |
因镇政府驻地村名而得名。据古志载,明天顺元年(1457),赐王子见沛田,庄邑东境名徽王庄,明成化三年(1468)徽王就封均册,因归诸民,庄名仍就。 [详细] |
因镇政府驻地村名而得名。明嘉靖二年大地震,此地仅剩一城头,故曰“剩头”。明万历年村人康丕杨在朝中任御史,于此多塑神像,修建庙宇,又曰“神头”。 [详细] |
相传在三国时期,曹操曾经在滋镇驻军屯粮,并留下“滋人无止境,博大宽无边”的名句。名辎博店。宋置辎博镇,后府旧名,沿之滋镇。 [详细] |
因镇政府驻地村名而得名。相传村建于明末清初,公元一六一六年至一六二八年,以孙姓姓氏命名孙家庄,后东堂设有集市,因名集前孙庄,沿称前孙村,为前孙镇。1984年社改镇。 [详细] |
相传明朝成化年间(1465-1488),此处水面宽阔,一老翁再次打渔为生,兼行摆渡,因重义好助而闻名四方,尊称义摆渡,后商贾客旅赖以生存逐来定居,取名义渡口。 [详细] |
明正德元年(1506),丁让由山西洪桐县迁此定居。且以姓氏命丁家庄,称丁庄。 [详细] |
明朝洪武年间(1368-1398)大批移民时期,该村于姓始祖由山东海阳县迁此定居,于姓始祖于得水迁此定居后,立有集市,称为“于家集”简称“于集”。 [详细] |
“陵”字是“升、登”之意,有超越、逾越之感,故将陵县命名为“陵城区”。 [详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