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4月,贵州省人民政府批准撤销平寨镇新设立银壶街道,新设置的银壶街道辖原平寨镇平寨社区、铁路社区、补林社区、银壶社区、兴隆社区、地宗社区、杨丰村、东风村,办事处驻兴隆社区。 |
2015年4月,贵州省人民政府批准撤销平寨镇,新设塔山街道、九龙街道、银壶街道。 |
明洪武十三年(1380年),设西堡司。 清乾隆二十年(1755年),设羊场巡检司,属郎岱厅。 民国三年(1914年),设羊场分县,属郎岱县。 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设岩脚区,辖13联保。 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改为岩脚镇。 1962年,成立岩脚区。 1992年,撤岩脚区建岩脚镇。 |
民国时期,系镇宁县属地。 1951年,设木岗乡。 1954年,分设木岗乡、瓦窑乡。 1955年,瓦窑乡并入木岗乡,仍属镇宁县。 1966年,划归六枝特区。 1982年,成立木岗镇。 |
民国二十年(1931年),属普定县第四区。 1949年,属普定县第二区。 1958年,为大用管理区,属化处公社。 1966年1月,划归六枝矿区。 1984年,改为大用乡,属六枝区。 1991年9月,大用乡撤乡设镇,原大用乡、抵簸镇及凉水井乡的部分地区划入大用镇。 |
1949年为时合乡。 1951年析设牛坡、龙井、茅草坪、堕却乡。 1958年撤乡建堕却公社。 1984年改置堕却、龙潭2乡。 1987年新置牛坡、郎节坝2乡。 1992年4乡合并置堕却乡。 2015年,撤销堕却乡、箐口彝族仡佬族布依族乡设置关寨镇。 |
1953年成立毛口乡,隶属巴赖(中寨)区管辖,1960年成立毛口公社,1984年建毛口布依族乡,改归郎岱区管辖。 1991年9月,原中寨区鲁戛苗族布依族乡的2个村合并到毛口,建立毛口布依族苗族乡。 2015年3月27日,撤销毛口布依族苗族乡设置牂牁镇并划入中寨苗族彝族布依族乡的鲁戛村、扁朝村、兴隆村、西拉村四个村。 |
1949年为敦孝乡。 1953年析设新健、冷坝、鼠场乡。 1958年撤乡并入岩脚公社。 1961年析建新华、冷坝、鼠场公社。 1984年改设乡。 1992年合并析设新华乡。 2015年3月27日,撤销新华乡,设立新华镇。 |
1949年为敦孝、龙场2乡。 1958年撤乡并入岩脚公社。 1960年析建龙场、鼠场公社。 1984年改设乡。 1987年又新设陇木、老马2乡。 1992年,将原新华区老马乡、陇木乡及鼠场乡部分地区划归龙场乡。 2015年3月27日,撤销龙场乡,设立龙河镇。 |
1949年为二塘、时合2乡。 1953年析设店子、上营盘、二塘乡。 1958年撤乡并入六枝公社。 1984年改设店子、头塘、二塘乡。 1992年合并设新窑乡。 2015年3月27日,撤销新窑乡,设置新窑镇。 |
清朝之前,为陇氏土司地,称郎岱官司。 康熙十八年(1679进年),降为外委土千总,分二目,一土目管郎岱本枝,一土管六枝。 清雍正九年(1731年),以陇氏郎岱、六枝二土目地设郎岱厅,厅治所设于郎岱,始筑石城。 民国二年(1913年),改郎岱厅为郎岱县,为县治。 民国六年(1917年),设立贵州省郎岱审判厅,管20余县案件审判。 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设太平镇。 1952年,改称城关镇,属郎岱县第一区。 1958年,成立郎岱公社。 1984年,郎岱公社改称郎岱镇,属郎岱区。 1992年,撤郎岱区,郎岱镇、安乐乡、归宗乡合并为郎岱镇。 |
民国时期,称吉平乡,属岩脚区。 1953年,建梭戛乡。 1958年,建管理区(属岩脚公社)。 新华区成立后建梭戛公社。 1984年,成立梭戛苗族彝族乡。 1992年,撤梭戛苗族彝族乡,原新华乡的团结、沙子2村划入梭戛建梭戛苗族彝族回族乡。 |
民国时期,称舜卿乡。 1950年,属岱县第六区。 1952年,建牛场乡。 1958年,建管理区,属新场公社。 1960年,成立牛场公社,属新场区。 1984年,分设牛场乡。 1992年,牛场、上官彝族、高石苗族、代家包苗族4乡合并建牛场苗族彝族乡。 |
民国时期,称鼎新乡,属郎岱县。 1952年,建新场区公所。 1958年,成立新场公。 1984年,改新场乡,改为新场区。 1992年,撤新场区,新场、黑塘、乌柳3乡合并建新场乡。 |
民国时期,属郎岱县管辖,称新兴乡。 1950年,建巴赖区公所(从原郎岱区划出西陵、新兴、同化3乡设置)。 1952年,建新场乡。 1958年,成立巴赖公社。 1961年,巴赖区迁到中寨,改称中寨区。 1992年,撤中寨区(划拨出鲁戛乡石板村和沈家村归毛口乡),建中寨布依族彝族苗族乡。 2015年,原毛口布依族苗族乡和原中寨苗族彝族布依族乡鲁戛村、扁朝村、兴隆村、西拉村组建牂牁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