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点推荐 > 闽清县各街道乡镇历史沿革

闽清县各街道乡镇历史沿革

宋代属奉政乡宣政里,元代属奉政乡升平坊,明代属一都。

民国17年属第一区,民国29年设县辖梅城镇,1949年8月16日梅城解放为一区下辖镇。

1958年1月撤区并乡。

1973年,成立梅城镇。

宋代梅溪镇属奉政乡宣政里。

元代改属奉政乡升平坊。

明时全县设24个都,梅溪属一都。

清代仍属升平坊。

民国时期梅溪属第一区第一团。

1928年属第一区区公所。

1950年5月,县废除保甲,设区公所,旧乡(镇)撤销,梅溪设7个基层乡,属第一区区公所。

同年11月,塔头与龙廷合并,梅溪设6个基层乡。

1952年6月,龙桥乡拆置2个乡,梅溪共设7个基层乡。

同年8月,龙廷与塔桥又合并为塔桥乡,梅溪仍恢复6个基层乡。

1956年,钟石与榕院合并为榕院乡,梅溪设5个基层乡,均属第一区(或称白樟区、梅城区)。

1957年7月,梅溪分设为梅城镇和渡口乡,直属县。

1958年9月梅溪与梅城镇合并称英雄人民公社。

次年改称梅城公社。

1981年再次称梅溪公社。

1984年7月,撤销人民公社体制,改公社为梅溪乡人民政府,改大队为行政村。

全乡辖钟石、榕院、榕星、北溪、樟洋、石郑、马洋、上埔、渡口、里寨、建兴、新民、梅埔、石湖、石榴洋、扶山、南泉、廷洋、塔峰、桥东等20个行政村。

1993年1月起改梅溪乡为梅溪镇。

这一体制保持至今。

宋代白樟地区隶属奉政乡宣政里;小园、横坑、沃柄属金沙里;云渡、下炉、白云属贺恩里。

元代县境划分24个都,原白樟地区的小园头、横坑、沃柄属十四都;樟山、半山、白南、溪南、白洋、池埔、园头、前庄属十六都;云渡、下炉、白云属下七都。

明代白樟主要地区属奉政乡宣政里和丰坊、十六都、十七都同属统一个图。

清代樟边林、池埔、园头、溪前等15个村庄属和丰坊;横坑、小园头等村属绥来乡。

民国初属第一区第一团所辖的十六都,部分属四区六团。

1940年,白樟地区当时分属于白台乡、渡洋乡、金沙乡、半岭乡。

1948年,白樟地区的白南、樟山、溪南、园前4个保属白台乡;云渡、鹤炉、云寺3个保属半岭乡;小园、横沃2个保属金沙乡。

解放后,初期属县第一区管辖。

1950年建乡时,设白樟、白洋等4个乡属第一区。

1957年撤区并乡,只设云龙、白樟两乡直属县管辖。

1958年成立红旗公社,除辖樟山、半山等19个大队外,含金沙公社的15个大队,白中公社的10个大队,计44个大队。

1959年分设白樟、金沙、白中3个公社,白樟公社辖樟山、台鼎、竹柄等26个大队。

1961年5月,云龙从白樟公社分出,成立云龙公社。

1964年12月,云龙公社又重新合并入白樟公社。

调整大队规模,白樟公社辖樟山等22个大队。

1984年7月改称白樟乡人民政府,仍辖樟山等22个村委会。

1987年8月,台鼎、后垅等9个村划设云龙乡。

白樟乡只辖樟山,半山等13个村委会。

1993年,白樟乡改为建镇制,这一体制保持至今。

宋属奉政乡金沙里。

元保持不变。

但分都时属十四都下辖37个村。

明代与十五等3个都同属统一个图。

清代属绥来乡。

民国初属第四区第六团。

民国29年(1940年)置金沙乡,属第一区署。

解放后,1950年至1952年属第三区公所。

下辖15个乡。

1952年8月改辖11个乡。

1954年为13个乡。

1955年改名金沙区,设15个乡。

1956年并入白樟区,原15个乡合并为下炉,园洋、下林、古洋等4个乡。

1959年并入白中,成立白中公社。

1961年后单独设金沙公社,之后长期保持不变。

1984年7月成立金沙乡人民政府,下辖18个村民委员会。

1997年10月,金沙乡改镇建制。

宋属奉政乡宣政里和金沙里的部分村庄。

元代为贺恩里的十五都。

明代仍属宣政里及金沙里的部分村庄。

清代,田中、白汀、前坂、朱墩等15个村庄属绥来乡。

民国时期设普贤、保汀、田中、演珠、前攸、王石6个保属清溪乡。

1950年属第三区。

1955年属金沙区。

1957年撤区改为县辖白中乡。

1958年设白汀、田中等10个大队属红旗公社。

1959年改属白中公社。

1984年7月改公社为白中乡人民政府。

1990年撤乡建镇。

宋代,池园大部分地区隶属永宁乡的仁寿里;元、明时属十一都。

清顺治十七年(1660年)闽清设2坊5个乡,十一都属淳化乡。

民国初期,池园大部分地区属第四区第五团。

1940年6月,成立双芝乡,下设10个保133甲。

1948年,双芝乡下辖10个保,池园地区5个保,上莲5个保。

1949年8月15日闽清解放后,双芝乡隶属第四区。

1950年5月,废除双芝乡及保甲制度。

第四区下辖池园等13个乡。

1955年5月17日,原属尤溪县的东洋等3个村划归闽清第四区管辖。

同年6月,第四区改称池园区。

1958年9月,池园镇与上莲乡合并成立人民公社辖11个大队。

1961年分设池园、上莲两公社。

1964年,上莲公社重新并入池园公社。

1980年再度分设池园、上莲两个公社。

1984年7月撤销人民公社体制,改公社为乡镇,改大队为行政村。

池园镇下辖19个行政村。

这一体制保持至今。

坂东镇历史悠久,宋代属永宁乡所辖居仁里和苑丘里。

元代属寿宁乡居护仁里的六都和孝顺里的三都。

明属奉政乡孝顺里的六都及三都的一半统一图。

清顺治十七年(1660年)坂中、湖头、下杭等22个自然村属旌善乡。

1936年属第二区署下的6个联保,故后改称六玉镇。

1940年6月,属第二区所的六玉镇和文墘乡。

1946年5月并设玉文镇,设坂东保属玉文镇。

1950年属第五区。

1955年改为坂东区。

1958年9月成立坂东人民公社(三溪乡)。

1961年坂东公社分设坂东、三溪两公社。

1964年三溪公社重新并入坂东公社。

1980年三溪公社又从坂东公社分出重设。

1984年7月改为坂东镇人民政府。

宋属永宁乡护仁里。

元、明为寿宁乡居护仁里的五都,和盖平里的七都。

清代,茶口、塔庄、下庄等13个村属旌良乡,上汾等3个村属旌善乡。

民国初期属第二区第三团,后设塔庄乡、塔峰乡。

1940年设龙峰乡属第二区。

建国后1950年设坂茶、塔茶等6个乡属第五区。

1952年属第六区。

1958年,设塔庄、龙池、溪东等13个大队属坂东公社。

次年,由坂东公社分设塔庄公社。

1961年分设塔庄、省璜两公社。

1984年7月改称塔庄乡人民政府,辖塔庄、茶口、溪东、下庄等24个村委会。

1993年撤乡建镇制,称塔庄镇人民政府。

该乡宋代属永宁乡盖平里,元代分都时,划为八、九、十等3个都,明代八、九都合奉政乡为一个统啚,十都合寿宁(即永宁)乡为一个统啚,清代省汾等18个村属旌良乡,公厝等10个村属淳化乡,民国初期,属第三区第四团,1936年属第二区署,1940年设立合龙乡。

解放后,1950年属第四区,设胜利、玉岭、谷口、周洋等4个乡,1952年属六区,设省璜、下垅、岭寨、谷口、周洋等5个乡,1952年8月,谷口、周洋划属第四区,1955年省璜、岭寨、下垅划属坂东区,谷口、周洋属池园区,1956-1957年下垅、谷口两乡撤销,1958年合并设省璜1个大乡,当年9月成立省璜人民公社,1959年合并为塔庄人民公社,1961年复设省璜公社,1964年又并入塔庄公社,1977年再次设立省璜人民公社,1984年选举建乡时,建立省璜乡。

2000年12月设立省璜镇。

宋属奉政乡贺恩里。

元属十七都,辖下大雄、西山、汤下等20个村。

明代属和丰坊,十三都同属统一个图。

清代属和丰坊。

民国初属第四区第六团。

1929年属第一区署半岭乡。

1930年区署撤销,为县直辖乡。

1937年半岭乡下辖云渡、鹤炉等6个保61甲。

解放后,1950年属第三乡下辖大雄,凤山两个乡。

1952年属第七区,下设大雄、凤山、安岭、白云等4个乡。

1954年只设雄江、凤山、安岭3个乡。

1955年至1957年辖21个大队,1960年辖10个大队,1961年分设雄江、桔林两个公社,雄江公社下辖14个大队。

1963年辖17个大队。

1964年辖11个大队。

1973年两个公社再次合并为雄江公社,下辖19个大队。

1977年两社又分为雄江公社12个大队。

至1984年7月成立雄江乡,下辖12个村委会。

1995年2月撤乡建镇。

宋代属奉政乡安仁里;元代为二十,廿一、廿三都辖38个自然村;明代分十九等6个都同属一个统啚;清代属怀德乡;民国初属第五区第七团,29年置下洋乡,属第三区署,35年改杉洋乡,37年复为下洋乡,下辖下宅、东淮、新南、芝山、溪岭等5个保、75甲。

解放后,1950年设第二区公所,下辖14个乡,1955年改名东桥区,下辖13个乡,1958年为火箭公社,辖27个大队,1959年改名为东桥公社,辖30个大队,1963年辖46个大队,1964年辖10个大队,1973年辖13个大队,1977年辖21个大队,1984年改称东桥乡人民政府,辖21个村民委员会。

宋属奉政乡宣政里的部分村庄。

元代属奉政乡和丰坊二都的14个村庄。

明、清时,柿兜村属奉政乡宣政里升平坊;际上、官庄等10个村属和丰坊。

公元1915年属第一区第一团。

1936年改属第一区署。

1948年设台云、后际等5个保属白台乡。

1949年9月属第一区际竹、云龙乡。

1955年设际竹、际台、云龙等3年乡属梅城镇。

1957年成立县辖云龙乡。

1958年改属红旗公社。

1959年属白樟公社,1961年分设云龙公社,下辖台鼎、后垅、官庄等10个大队,1970年合并为白樟公社。

1987年7月再度划出成立云龙乡人民政府,辖台鼎、后垅等10个村委会。

宋代属永宁乡仁寿里。

元、明属寿宁乡仁寿里十二都。

清代,莲埔、溪坪、峰洋等10个自然村属淳化乡。

民国初属第四区五团,后属二区双芝乡。

1949年9—12月成立双溪乡,辖溪村、上莲、石丰、秋园4个保。

1950年设石丰、上莲、溪村3个乡属第四区。

1958年设上莲、溪村、石峰3个大队属池园公社。

1961年由池园公社分设上莲公社。

1964年又并入池园公社。

1980年复分设上莲公社。

1984年7月改为上莲乡人民政府。

2004年7月28日,福建省人民政府批复同意闽清县后佳乡、佳头乡并入上莲乡,保留佳头农场,受上莲乡党委、政府领导和管理,设立后佳办事处。

宋属永宁乡孝顺里。

元属寿宁乡孝顺里。

分都时属四都下辖25个自然村。

明代与六都及三都的一半同属一个图。

清代属旌良乡。

民国初期属第二区第二团。

1936年属第二区署。

1942年属梅南区署。

1946年属玉文镇。

1948年在玉文镇辖下设溪源、三溪两个保。

解放后,1950至1954年属五区,设3个乡。

1955年属坂东区。

乡不变。

1956年属坂东区,但只设绥平、溪源两个乡。

1958年成立坂东公社,设三溪、溪源、绥平等3个大队。

1959年设溪源、前光、龙光、佳垅、绥平、前坪等6个大队。

1960年又合并三溪、溪源、绥平等3个大队。

1961年单独成立三溪公社,下辖前光等11个大队。

1964年三溪公社合并到坂东公社。

1980年再次恢复三溪公社。

下辖三溪等12个大队。

1984年7月成立三溪乡人民政府,下辖三溪、前光等12个村民委员会。

宋属奉政乡安仁里;元代为廿三、廿四两个都辖34个村;明代与二十等6个都合为一个统属;清代属怀德乡;民国属第五区第七团,29年属第三区署埘坪乡,37年埘坪乡下设桔林、湄山、尚德、马潘、后洋、伴岭等6个保70甲。

解放后,1950年属二区,下有桔林、尚德、湄山、马潘、伴岭等五个乡,1952年属七区,下有湄山、桔林、尚德、伴岭、马潘、后洋等6个乡,1956年七区改为厷江区,下有桔林、尚德、湄山、后洋、伴岭等五个乡,1958年1月撤区并乡,成立一个桔林大队,9月成立厷江公社,原桔林大队组成四宝、尚德、后洋等10个大队,1961年单独成立桔林公社,下辖11个大队,1963年下辖22个大队,1964年桔林公社撤销,并入厷江公社,22个大队也合并为6个大队,1977年恢复桔林公社,下辖11个大队,1984年桔林公社改为桔林乡人民政府,下辖12个村民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