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点推荐 > 南华县各街道乡镇情况介绍

南华县各街道乡镇情况介绍

龙川镇地处龙川江畔南华县县境东北部,东经101о12′~101о22′、北纬25о5′~25о22′之间,南北纵距31.1公里,东西横距16.9公里,海拔1857米,国土面积493.2平方公里。东与楚雄市吕合镇相接,南邻雨露白族乡、西南与五街镇、楚雄市三街镇相连,西与沙桥镇接壤,北与姚安县太平镇毗邻、东北与牟定县凤屯镇相接。

辖区东西最大距离29.7公里,南北最大距离36.86公里。地处平坝、丘陵地带,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地形南北长,东西窄。地貌为四面群山,中敞平坝。主要山脉有马鞍山、歪头山、老尖山等。最高峰位于歪头山,主峰海拔2670米,最低点位于车子塘村委会牛凤龙村,海拔1700米。2017年末龙川镇辖29个村(社区),其中:社区居民委员会12个,村民委员会17个,324个自然村,395个村(居)民小组。全镇共有30993户84288人(包括辖区单位、非农业人口),有汉、彝、白、回4种主体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22.51 %,农业人口占84.38%,是南华县工业、经济、产业、重点项目乡镇之一。

概括起来,龙川镇有五个方面的突出特点:一是优越的交通区位。镇人民政府驻龙川镇龙泉东路125号,是全县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320国道、楚大高速公路、广大铁路、南永公路穿境而过,区位优势明显。二是高原特色农业优势。我镇大力推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创新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加快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带动农民增收致富。奇济康、悦丰等农业龙头企业示范带动作用明显,年内新增特色农业种植、畜禽养殖、烟叶种植、农产品加工等农民专业合作社8个,全镇现有农民专业合作社数量达111个,覆盖全镇29个村(社区)。规模化连片流转土地1.26万亩,促进养殖业及中药材、魔芋、花卉、商品蔬菜规模化产业化水平提升,特别是3000亩白芨示范基地、1000亩花椒庄园成为高原特色现代农业的新亮点,吸纳带动许多贫困户就业。三是独特的烤烟生产优势。我镇烟叶种植面积达10900亩,收购量160万公斤。按照上级关于优化烟叶结构部署,实现规模化连片种植。烟叶生产按照“领导包村、干部包片包户”、“三包三催”的工作方式,深入村组做好烟叶收购政策、法律法规的宣传,做好烟叶收购工作,实现产值4945.6万元均价30.91元,实现烟叶税收1088万元。四是浓郁的多民族特色风情。龙川镇境内居住着汉、彝、白、回等民族,其中,汉族占总人口的77.53%,彝族占总人口的15.48%,白族占总人口的4.74%,回族占总人口的0.85%,其他民族占总人口的1.40%,咪依噜风情谷仍然保留着传统的彝族歌舞、服饰、刺绣以及生产生活方式,热情的“拦门酒”、古朴的喇叭迎宾调、神秘的“姑娘房”、传统的风味菜、清醇的“羊角酒”、动人的原生态山歌、奔放的“左脚舞”等洋溢着浓郁的民族气息,彝族文化源远流长、底蕴深厚,民族服饰绚丽多彩,各具特色,悠久的历史沉淀、古老的民族习俗形成了浓郁的多民族特色风情。五是强劲的发展活力。按照“项目立镇、项目强镇”的工作思路,继续营造“活商、亲商”的招商引资环境,增强招商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共签订招商引资项目合作协议6项,协议金额8.1亿元,到位资金8.1亿元。通过历届党委、政府及全镇广大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城市建设、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建设工作稳步推进,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社会事业较快发展,领导班子的执行力、创新力、凝聚力不断增强,发展活力进一步显现。

沙桥镇位于南华县西北部,距县城19公里,地理坐标为东经101°03′-101°21′,北纬25°02′-25°22′。东连龙川镇,南靠龙川镇、五街镇,西邻大理州祥云县普淜镇,北接姚安县弥兴、太平两镇。镇政府驻地海拔1930米,国土面积363.2平方公里,耕地面积30352亩。辖19个村委会219个村民小组,2018年末,全镇共有12917户35434人,其中:农业人口29847人,非农业人口5587人,男女比例分别占51.43%、48.57%,境内居住着汉、彝、白、哈尼、傣、傈僳、回等民族,其中:汉族19635人,占总人口的55.6%,彝族15485人,占总人口的43.7%。

沙桥镇地处低纬度高海拔地区,终年太阳高度角变化小,地面获得太阳辐射能量多,因此形成了"季节温差不大,夏无酷暑,冬无严寒,冬少雪,春多风,夏秋间多雨,雨热同季,四季如春"的气候特点。气候以亚热带季风气候为主,聚居在高海拔(2000米以上)的村组,气候较寒。镇内西境多山,气候较寒,小气候特点较突出,偶遇阴雨绵连,即便成"冬"的感觉。镇内因海拔高差悬殊,天气变化受地形地势影响,形成了明显的立体气候。 年平均气温14.8℃,年降雨量740mm。

沙桥镇有四个方面的特点和优势:一是优越的交通区位。320国道、楚大高速公路、广大铁路穿境而过,是通往滇西的咽喉要道,有“八郡通衢”之美誉,是楚雄州西大门的第一迎客地。二是丰富的农业产业资源。有烤烟、萝卜、马铃薯、大白芸豆、核桃、中药材、野生食用菌等,2018年种植萝卜2.5万亩;马铃薯3万亩;大白芸豆5000亩,在石桥河、瓦黑井、天申堂、石星、小古山等中高海拔地区实施封山育菌、套种中药材、种植核桃打造林产业经济带,全镇种植核桃9.88万亩,年产值1140万元,年产野生菌616吨,年产值达3080万元,种植重楼、天麻、附子等中药材500亩,年产值达60万元。三是浓厚的文化底蕴。自然风光优美,有毛板桥旅游风景区等自然美景,具有浓厚的彝族风情,彝族人口占总人口的44.2%,阿咪期苴、米垭井、松树地、瓦黑井等村委会90%以上都是彝族人口。有瓦黑井村委会大田爱国主义教育红色文化基地,缅怀南山区边纵八支队革命根据地。有丰富的特色饮食文化,沙桥“四绝”:沙桥豆腐、千张肉、粉蒸肉、酸菜鱼等深受省内外客商欢迎,每日通往滇西的客商在沙桥品尝饮食能达到千人次。四是强劲的发展活力。通过镇党委、政府及全镇广大干部职工的共同努力,城镇、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公共事业较快发展,重点建设项目、扶贫攻坚项目全面推进,领导班子的执行力、创新力、凝聚力不断增强,发展活力进一步显现。

2018年完成农村经济总收入8.09亿元,同比增长11.6%;实现农民人均纯收入11956元,同比增长11.6%;收购烟叶162万公斤,实现产值5007万元,均价30.91元,完成烟叶税收入1101万元,完成县级下达任务的102%;完成固定资产投资4.65亿元,完成县级下达任务的112%;完成招商引资项目2个,完成投资7530万元。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分别达3.3亿元和1.89亿元。

五街镇位于南华县中西部,距县城45公里,地处2州(楚雄、大理)3县市(南华、楚雄、祥云)5乡镇(龙川、沙桥、一街、三街、普棚)之中心,交通便利,地理区位优势突出,是集高寒、民族、山区于一体的全州35个少数民族聚居乡镇之一,境内居住着彝、汉、回、白等民族。拥有国土面积267.7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9008亩。截止2017年底,辖14个村委会133个村民小组4631户,总人口18198人。其中男9081人,女9117人,农业人口17110人,非农业人口1088人,少数民族人口17338人,其中彝族16398人,占总人口的89.9%。

——松茸之乡。五街镇以松茸为主的野生食用菌资源非常丰富,2002年被国家濒管办命名为“松茸之乡”,2007年第五届“世界菌根食用菌大会”在五街镇设分会场。五街松茸分布于境内的12个村委会、93个村民小组,松茸山面积达9多万亩,产量150吨,产值达3000万元以上,有四分之一以上的农民人均纯收入来自松茸等野生菌,云南最好的松茸在南华,南华最优的松茸在五街,松茸产品出口日本、韩国和欧洲等地,五街是名符其实的“松茸之乡”。

——生态乡镇。五街镇拥有林地29.09万亩,森林覆盖率达64%,于2011年被省人民政府命名为“云南省生态乡镇”,目前正在开展“全国生态乡镇”的创建。

——农特基地。五街镇国土面积267.7平方公里,实有耕地5.7万亩,人均占有耕地3亩以上,政府驻地海拔2430米。五街镇充分发挥区位和高寒冷凉气候优势,加快农特基地创建,培强洋芋、萝卜、野生菌、核桃、大白芸豆、黑瓜籽、魔芋、中药材、山地牧业和农产品加工业销售十大特色产业。五街农业“四季飘香”,五街镇唱好“四季歌”,鼓起群众的“钱袋子”,五街群众春天挖早洋芋,夏天找菌子,秋天打核桃摘大白豆,冬天拨萝卜,一年四季都有收入。目前五街镇已建成6个万亩优势农产品生产基地,拥有农产品加工销售企业29家,成为了辐射南华山区6乡镇及周边县市地区的农产品加工交易集散中心,是省内重要的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2016年,全镇农村经济总收入达2.3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8449元。

——彝人家园。五街镇辖14个村委会、133个村民小组、267个自然村、4634户农户,境内居住着汉、彝、回、白等民族,总人口18921人,彝族人口占91 %,属楚雄州彝族人口比例最高的乡镇,为全州35个少数民族聚居乡镇之一。五街镇充分挖掘彝族文化、菌文化资源,着力打造“一园(英武罗鲁文博园)一带(五天公路彝菌文化乡村旅游示范带)两馆(羊皮大队纪念馆和抗铲大队纪念馆)三遗(火草麻布、毕摩文化、姑娘房)四节(二月初八打歌节、五月十三祭龙节、六月初六开山节、六月二十四火把节)”的彝菌文化品牌,五街的舞羊皮舞,五街的歌青棚调,五街的酒苦荞酒,热情好客的彝家人欢迎您到“彝人家园”五街来。

红土坡镇位于礼舍江两岸和全县海拔最高的打卦山山脉,因山高、坡陡、箐深、土壤棕红而得名。永景公路、王红公路穿境而过,交通区位优势明显,镇政府距县城115公里,全镇10个村委会106个村民小组和39个贫困自然村全部通公路,所有村委会通水泥或柏油路面,35个村民小组通水泥硬化路面,16个村民小组通柏油路。有国土面积186平方公里,境内最高海拔2861米(在龙潭山烧山寺梁子),最低海拔1066米(起岔夸杨家窝铺),海拔高差达1795米。辖10个行政村106个村民小组158个自然村,乡村人口3270户、13379人,境内有汉、彝、回等民族,少数民族占23.26%,开奔勒笃·六祖古歌彝族文化源远流长,彝族风情浓郁,热区资源丰富,是南华县山区乡镇的集散中心。有耕地总面积14789亩,其中水田1728亩、旱地13061亩。有林地面积193704亩,森林覆盖率达65 %以上。有学校12所(其中初中1所,小学10所,幼儿园1所),有在校学生1018名,其中幼儿园206名,小学642名,初中209名,高中244名,中专(技校)129名,大学 146 名,其中专科和职业院校 97 名。有卫生院1所,村卫生室9个,重病户217户230人,在册精神病人55名,在册各类慢性病人657人。有低保户227户753人,五保户71户73人,残疾人户482户519人。镇党委下设党总支10个,党支部53个,其中农村党支部45个,机关党支部8个,有党员769名,女党员119名,少数民族党员173名,35岁以下党员145名,60岁以上党员192名,大专文化以上党员99名。
南华县马街镇位于南华县城西南部,位于东经100°45ˊ43〞~100°57ˊ34〞、北纬24°44ˊ36〞~24°57ˊ21〞。地处南华县城西南部,东与楚雄市八角镇隔江相望,南与楚雄市西舍路乡毗邻,西与本县兔街镇接壤,北与本县五顶山乡相连,镇政府驻地马街距县城175公里,海拔1850米,有国土面积178.36平方公里。境内东西横距11.18公里,南北纵距14公里,全镇国土面积178.36平方公里。镇政府驻地距南华县城175公里、州府楚雄市211公里。2017年末,全镇有13个村民委员会,134个村民小组,242个自然村。有耕地面积15584亩,其中水田2572亩、旱地13012亩,农业人口人均占有耕地0.8亩。马街镇以北亚热带气候为主。其特点是四季分明,春秋气候温和;夏季炎热,多东南风,雨水集中;冬季干旱较寒,多偏北风,全年雨水充足。年平均气温 14.9 度。年平均日照时数2403.5小时,积温5410度,年总辐射 149.7 千卡/平方厘米。年平均降水量800~900毫米,降雨集中在每年5月至9月,7月最多。

【人口民族】2018年12月,全镇共有4312户农户、18168人,境内居住着汉、彝、白、回等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77%,主要使用汉语、彝语两种语言。

【党组织】镇党委下设7个机关党支部,13个村党总支、38个自然村党支部、134个党小组,共有党员1049名,其中:女党员209名,35岁以下党员199名,60岁以上党员327名,少数民族党员879名,大专学历以上党员114名,2019年发展对象27名。

【经济状况】2018年,全镇农村经济总收入达43182万元,增长12%;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1548元,比上年10311元增加1237元,增长12%;规模以上固定资产入库3.9亿元,完成投资3.26亿元,完成任务数的108%;财税收入完成717.43万元,其中:增值税254万元,烟叶税362.3万元,非税收入53.42万元,罚没收入25.21万元;完成招商引资1亿元,比上年9000万元增加1000万元,增长11.1%;存款余额17057万元;贷款余额9047万元,比上年的7915万元增长1132万元,增长14.3%,各项主要经济指标超额完成县级下达的目标任务。

【畜牧业】非洲猪瘟疫情防控工作有力有序有效,免疫密度达100%;新增规模养殖户35户,生猪存栏26934头,牛存栏5893头,羊存栏17279只,家禽存栏190974只;生猪出栏29694头,完成计划任务的101%;牛出栏3588头,完成计划任务的106%;羊出栏14734只,完成计划任务的111%;家禽出栏233382只,完成计划任务的101%;畜牧业产值达1.13亿元,完成计划任务的110%。

脱贫攻坚】2014年至2018年全镇共脱贫1519户6356人,未脱贫62户195人,贫困发生率从2014年的37.9%下降到2018年的1.13%,减贫成效显著。

【社会保障】惠民政策全面落实。发放民政对象各类救灾救济款、补助金4.05万元,发放救济粮35.31吨、寒衣170套、寒被120床、大衣210件、农村低保资金290.55万元,五保资金58.87万元,兵役优抚金61.01万元。兑付农业支持保护补贴、退耕还林、生态公益林、农机补贴等政策性补贴资金1219.9万元。完成养老保险续保缴费10186人,完成率达101.27%,建档立卡贫困户续保人员3979人,完成率达100%。全面二孩政策有序实施,办理生育服务证140本,兑付奖优免补资金76.52万元。

【惠农政策】及时足额发放各种支农惠农资金。

【生态文明】全面完善集镇垃圾处理设备,建成二类公厕2座、三类公厕13座、水冲式公厕536座,建成垃圾池、垃圾焚烧炉64座,配置集镇垃圾清运车1辆、移动式垃圾箱10个,规划上报污水处理厂项目1个,配齐了134名卫生监督员和134名卫生保洁员,实现农村垃圾处理设施全覆盖。加强增绿美化,2018年义务植树206株,实施公路绿化1.5公里,在镇村主干道种植格桑花、百日草25公里。扎实开展淘汰“黄标车”工作,克期完成了24辆“黄标车”的治理淘汰工作。突出改房安居,突出改水治水,全面实施“河长制”,设立镇级河长5名,村级河长12名,全年开展巡河208次,生态乡镇建成步伐加快。

【医疗卫生】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不断完善,累计享受医药费减免26.15万元。

【计划生育】认真落实计划生育国策,人口自然增长率均控制在6‰以内。

【国防武装】人民武装工作和国防教育继续巩固发展,累计输送新兵5名。

【平安建设】累计签订责任书4431份,发放综治维稳宣传材料8000余份。全年共受理各类治安行政案件53件,结案53件,结案率100%;立刑事案件18件,破获14件,破案率78%;查处交通违章669起,罚款45575元;保持严打高压态势,深入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社会治安持续向好,“平安马街”和“无毒乡镇”建设成果得到巩固,平安村委会、平安单位、平安小组达标率均为100%,平安户达标率为98.4%。深入开展“七五”普法教育,加大社会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力度。2018年,全镇无安全生产事故、无严重暴力和恶性案件,无群体-件等问题发生,安全生产工作形势持续向好。

【基础设施建设】围绕打赢两大攻坚战,全力推进项目建设,投资2000万元的整乡推进精准扶贫项目和投资5000万元的扶贫融资贷款项目已经全面完工并投入使用,已通过县级验收和审计工作。其中,交通基础设施方面,完成投资3335.445万元158.707公里的道路建设工程。水利基础设施方面,投资1272.33万元完成集镇供水建设项目,投资124万元完成310口烟田水窖建设工程,投资318.06万元完成三面光沟渠建设项目,投资609.9万元完成引水管道至马街坝、马街坡坝、上村坝建设工程,投资130万元完成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项目,投资15万元完成龙街村委会么罗苴小组农村饮水补短板项目。公共服务设施方面,投资200万元完成威车、官上、诸葛营、缴板、平掌子村级活动场所业务用房5幢,投资315万元新建村民小组活动室21个,投资84.67万元硬化活动广场5378.31平方米,投资271.33万元安装太阳能路灯644盏。

【产业培植】 烤烟产业培强壮大。经过不懈努力,克期完成县下达57万公斤的收购任务,其中:上等烟比例69.42%,比去年提高3.57%,均价每公斤28.89元,每公斤比去年增加0.66元,实现产值1646.92万元,实现烟叶税362.3万元,在收购总量减少3万公斤的前提下,实现烟农户均收入28995元,户均比去年增加2938.8元。核桃产业持续发展。核桃产量达2570万公斤,产值4369万元,实现人均收入11339元。传统种植业稳中向好。小春作物播种面积20295亩,产量2995吨,同比增长3%。大春种植粮食作物26653亩,经济作物7710亩,其中,玉米12536亩,产量5910吨;水稻2531亩,产量 1289吨。特色产业初具规模。种植芒果301亩、魔芋4099.6亩、花椒3086.5亩、柑橘235亩、砂仁982.7亩、长寿仁豌豆139亩、中药材2245.5亩。畜牧业健康发展。非洲猪瘟疫情防控工作有力有序有效,免疫密度达100%;新增规模养殖户35户,生猪存栏26934头,牛存栏5893头,羊存栏17279只,家禽存栏190974只;生猪出栏29694头,完成计划任务的101%;牛出栏3588头,完成计划任务的106%;羊出栏14734只,完成计划任务的111%;家禽出栏233382只,完成计划任务的101%;畜牧业产值达1.13亿元,完成计划任务的110%。第三产业日趋繁荣。加大宣传力度,积极做好服务,建立农村电子商务服务站3家,拓宽特色农产品的销售渠道,2018年,实现营业额65万元,有效促进了群众增收。

兔街镇位于位于东经100°43′42″—100°54′13″,北纬24°43′—24°48′。兔街镇位于南华县西南部,全镇国土面积143平方公里,地处哀牢山南坡,东与楚雄市西舍路乡相连,南与普洱市景东县接壤,西与大理州弥渡县、南涧县毗邻,位于“三州四县”的结合部。距南华县城179公里,距景东县城57公里,南景公路穿境而过,交通便利,有兔街和寅街两个集市。境内拥有独特的观音洞、落水洞等溶洞群自然景观,境内最高海拔2714米,最低海拔1440米。境内河道属红河水系,主要河道为兔街河,总长24.3公里,流域面积175.8平方公里。有耕地面积14091亩,其中,水田2855亩,旱地10503亩,临时性耕地面积733亩,人均占有耕地1.15亩。

【历史沿革】 1949年前属文雄乡,后又为永隆乡,1950年属第四区,1958年属马街公社,1972年建兔街公社,1984年4月改兔街区,1988年2月改为兔街乡,2002年7月经省人民政府批准,撤销兔街乡,正式设为兔街镇。

【行政区划】 全镇辖11个村民委员会,101个村民小组,238个自然村。

【人口民族】 2018年末,全镇有户数4812户,总人口14390人,其中,男7477人,女6913人。境内居住着汉、彝、傈僳、白、哈尼、拉祜、纳西、藏、苗、蒙古、基诺、布依等12个民族,其中,汉族2626人,占总人口的18.25%,彝族8575人,占总人口的59.59%;其他少数民族3189人,占总人口的22.16%。

【自然概貌】 兔街镇有国土面积143平方公里,境内四面环山,山高坡陡,森林覆盖率达78%,多种珍稀动、植物分布于千山万墅之中。兔街镇地处低纬度,高海拔地区,属典型的北亚热带季风气候,干湿分明,冬春干旱而寒冷,夏秋多雨且湿热,年平均降雨量1300至1700毫米,2018年全镇全年降雨为1355.2毫米,月平均降雨量112.93毫米。兔街镇境内有很多独特的自然溶洞如:大涧洞、三眼洞、观音洞、神仙洞等,极具旅游开发价值。

【资源特产】 兔街镇物质资源丰富、生物种类繁多、生态环境良好,大气、水环境质量始终保持在国家一类标准水平以上。由于受印度洋暖湿气流及哀牢山南麓山脉的影响,兔街镇降雨量充沛,独特的气候优势造就了丰富的森林资源,森林覆盖率为78%,林地面积165608亩,其中商品林44700亩、国家公益林106899亩、省级公益林14009亩。有黑颈长臂猿、云豹、林麝等397种珍稀动物,其中属于国家Ⅰ级保护的有3种,国家Ⅱ级保护的12种;受保护鸟类共278种,其中属于国家Ⅰ级保护的有2种,国家Ⅱ级保护的18种。境内矿产资源目前已探明的矿种有:铜、铁、锰及少量铅锌矿。主要产业以水稻、玉米、小麦、烤烟为主,农副产品有核桃、茶叶等。兔街镇拥有风情浓郁的彝族特色文化,其中保存完好的彝族过山调、阿卡舞被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洒村委会光绪年间古嵌桥被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兔街素有“茶叶之乡”的美誉,种植茶叶始于清代,1995年被州农业局列为优质茶叶基地,2001年被省农业厅列为“无公害茶叶基地”。半坡茶厂生产的“云春碧玉”和小村茶厂生产的“银毫”茶曾多次在省内外茶叶质量鉴评中荣获“优质名茶”称号。

【党组织】 2018年,兔街镇党委下设51个党总支(支部),其中:村党总支11个,机关事业单位党支部4个,“两新组织”支部3个,党总支下设党支部33个,党小组82个,共769名党员(含预备党员14名),其中女党员161人,占党员总数的21%,35岁以下党员166名,占党员总数的22%,60岁以上党员159名,占党员总数的21%,少数民族党员483名,占党员总数的63%,大专以上党员79名,占党员总数的10%,全镇党员队伍整体结构进一步改善。

【经济状况】 2018年全镇实现农村经济总收入22139万元,增长11.6%;完成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365.7万元,完成县下达任务的133.27%,其中完成烟叶税收入63.45万元;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872元,增长11.6%;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3147万元,完成计划任务的110.49%;完成招商引资10000万元,完成县下达任务的100%。存款余额11928万元,贷款余额8718万元。

【农 业】 2018年种植小春农作物15600亩,种植大春农作物15000亩,实现粮食总产量10093吨,增长5.8%。

【畜 牧 业】 2018年全年实现肉类总产量2495吨,畜牧业产值7105万元,新增养殖大户10户,畜禽养殖不断发展壮大;。

【林 业】 2018年,强化茶叶提质增效,茶园面积12180亩,茶叶产量390吨,产值1100万元,其中,古树茶2100公斤,实现产值80余万元;结合我镇山林地资源丰富等特点,2018年全镇核桃种植面积17.22万亩,核桃产量达1246吨,产值1877万元。

【特色产业】 在继续培强核桃产业提升茶叶效益基础上,规划种植中药材4516亩,其中龙胆草2175亩,续断705亩,重楼355亩,金铁锁125亩,其他1156亩;实施封山育菌工程,2018年野生菌交易量86吨左右;种植花椒新增2000亩、魔芋2120亩、小米辣410亩、工业辣椒150亩、生姜120亩、蚕豆120亩,计划种植冬早马铃薯510亩、冬早豌豆1050亩,发展肉兔养殖10000只,农民增收渠道进一步拓宽。

雨露白族乡地处南华县东南部,乡政府驻雨露村,距县城14公里,位于东经101°16′~101°45′,北纬25°5′~25°45′。东接楚雄市紫溪镇,南连楚雄市新村镇,西与龙川镇毗邻,西南与楚雄市中山镇、大过口乡接壤,北与龙川镇交界。辖区南北长18.3公里,东西宽16.8公里,总面积243平方公里,有耕地26383亩。雨露白族乡辖后甸、雨露、罗文、洒披武、大村、铅厂、镇模河7个村委会,98个自然村,123个村民小组。2018年,有3285户,总人口14165人,其中,男7132人,女7033人;境内世居着彝、白、汉、苗4个民族,其中,彝族6372人,占总人口的44.9%;白族5367人,占总人口的37.9%;汉族2352人,占总人口的16.6%;苗族41人,其他民族33人;全乡共有少数民族11681人,占人口总数的83.4%,属典型的少数民族聚居乡,也是全州唯一的白族乡。

雨露白族乡地势西北偏低,东南略高,地形由东向西依次为平坝、丘陵、高山,主要山脉有龙顶寺山和铅厂山,境内最高峰龙顶寺山顶位于罗文村委会,海拔2310米,最低点大桥头位于大村村委会,海拔1570米。境内河道属红河、金沙江水系,主要河道有镇模河、大村河、铅厂河等,总长36公里,流域面积480平方公里。雨露乡地形特点是“万山簇拥,众水横流”,地处低纬度,高海拔地区,属典型的北亚热带季风气候,干湿分明,冬春干旱而寒冷,夏秋多雨且湿热,年平均气温14.5-15摄氏度。2018年全乡降雨为694毫米,月平均降雨量57.8毫米。

雨露白族乡有三个方面的特点和优势:一是自然矿产资源丰富。生态环境良好,大气、水环境质量始终保持在国家一类标准水平以上。独特的气候优势造就了丰富的森林资源,森林覆盖率达74.7%,林地面积295908亩,其中商品林250737亩、省级公益林45171亩。生物种类繁多。有猕猴、绿孔雀和白腹锦鸡等115种珍稀动物,其中属于国家Ⅰ级保护的有2种,国家Ⅱ级保护的16种,省级保护的11种,受保护鸟类共29种。境内矿产资源储量大、品位高,以砷、铜、铅、锌为主,其中砷矿储量丰富,位居全国第一。二是白族文化浓郁。作为一个典型的民族聚居乡,雨露白族乡白族创造出了优美动听的白族调、深刻含蓄的民间叙事调、节庆日观灯会、彝族跳脚舞等丰富多彩、风情浓郁的民族特色文化,收集整理出力戈、果乐灯班灯谱2本、民间传说35篇、歌谣谚语620篇、歇后语55条、诗词60首、白族调子30首。2017年2月,“雨露正月初八灯会”被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家评审委员会评审公示为第四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境内还有被列为县保护名录的向天坟、赵家石桥、果乐杨家祠堂等物质文化遗产。三是强劲的发展活力。通过乡党委、政府及全乡广大干部职工的共同努力,城镇、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公共事业较快发展,重点建设项目、扶贫攻坚项目全面推进,领导班子的执行力、创新力、凝聚力不断增强,发展活力进一步显现。

2018年,雨露乡实现农村经济总收入33741万元,同比增长12.0%;农民人均纯收入12640元,同比增长12.0%;完成烟叶税637.2万元;完成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34000万元,完成县下达目标任务的113.3%;完成招商引资43000万元,完成县下达目标任务的107.5%。完成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885万元。金融机构各项存贷款余额分别为21000万元和3800万元。

一街乡位于南华县西北部,距县城78公里,东靠五街镇,东南与三街镇和红土坡镇毗邻,西连罗武庄乡,北与祥云县鹿鸣乡、普棚镇接壤,是解放战争时期滇西革命游击根据地(南山区)。概括起来,一街有四个特点:一是人口多土地少,人力资源丰富。全乡辖12个村民委员会125个村民小组216个自然村,2018年末有5661户20297人,国土面积168.1平方公里,耕地面积为17099亩,其中水田1507亩,旱地15592亩,人均耕地不到0.9亩。人多地少的特点使得一街人力资源丰富,剩余劳动力占比大,劳务输出人口多,务工经济发展空间大,近年来每年外出务工人数基本能稳定在6000人以上。二是矿产资源多,生态环境恶劣。山高、坡陡、箐深是一街地形地貌的真实写照,生态环境恶劣,森林覆盖率低,植被稀少,常年干旱少雨,2019年累计降雨仅47.1毫米;全乡12个村委会10个涉煤,现在已经探明的储量是720万吨,实际储量远远超过1000万吨。三是区位优势明显,发展后劲十足。南景线、王红线穿境而过,交通区位优势明显,全乡平均海拔2137.3米,境内最高海拔2853.8米,最低海拔1433米,海拔相对高差1420.8米,山顶寒冷,山腰温暖,河谷燥热,地势两边高,中间低,呈明显的“V”字型,典型的立体气候为一街发展高原特色农业提供了有利条件。四是贫困面大,脱贫成效显著。全乡12个行政村,10个贫困村,2013年底有贫困人口1940户6986人,2014年至2018年实现1409户5966人脱贫出列,贫困发生率从2013年底的35.4%降至0.98%。2018年1月经楚雄州扶贫开发领导小组批复整乡脱贫出列,2019年2月省第三方考核评估实现“零漏评”、“零错退”、高满意度。
罗武庄乡位于南华县西部,东与一街乡接壤,西与大理州弥渡县、祥云县接壤,南与红土坡镇接壤,北与祥云县鹿鸣乡接壤,系“两州三县四乡”交界地,距县城105公里。全乡国土面积123.4平方公里,辖7个村委会、89个村民小组、125个自然村。2018年末全乡共有总户数3179户,总人口13883人,其中:农村常住人口12725人,有汉、彝2种主体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35.49%;共有6个贫困行政村、407户贫困户、1660名建档立卡人口,通过4年集中力量攻坚,实现6个贫困行政村脱贫退出,352户1467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脱贫,未脱贫55户193人,贫困发生率降至1.52%;有林地127914亩,森林覆盖率达44.78%;有核桃9.43万亩,花椒2.26万亩,2018年野生菌产量达4.6吨,产值达55.2万元;有耕地面积12214亩,其中:水田1679亩,旱地10535亩;实现农村经济总收入2.6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1993元;招商引资到位资金1.34亿元,完成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3.7亿元;银行存款余额达1.46亿元,完成烟叶税734.86万元,烟农实现户均收入22341.66元。罗武庄乡地处一街河两畔,海拔高差大、立体气候明显,属亚热带干热地区,乡内最低海拔1200米、最高海拔2320米,表现出明显的地域差异和“立体农业”特点,具有高山垂直立体气候优势,主要发展经济林果、中药材等绿色产业,素有“柑橘之乡”、“红花之乡”之美誉,是烤烟、玉米、小麦、核桃、牲畜主产区之一。全乡交通十分便利,四通八达、交织成网,乡域内有王红线纵穿南北,向西有罗弥公路通达大理弥渡县。
五顶山乡位于南华县南部,礼舍江畔南岸,距县城140公里,平均海拔1750米。乡政府驻新村。2018年辖6个村民委员会,86个村民小组,151个自然村。全乡有国土面积90.8平方公里,有耕地面积11853亩,其中,水田600亩,旱地11253亩,农业人口人均占有耕地1.1亩。

【人口民族】2018年末,全乡共有户数3660户,总人口10293人,其中:男5216人,女5077人;农业人口9874人,非农业人口419人。境内居住着汉、彝、回、白等民族,其中:汉族5890人,占总人口的57.22%;彝族3416人,占总人口的33.19%;回族961人,占总人口的9.34%;其他少数民族36人,占总人口的0.34%。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42.78%。

【党组概况】2018年,乡党委下设党总支6个,党支部27个。其中:农村党支部19个,机关党支部5个,“两类”组织党支部3个。有党小组76个,其中:农村党小组61个,机关党小组15个。有党员614名,其中:男党员479名、女党员135名;少数民族党员256名,占党员总数的41.69%。年内新发展党员 10名,其中:少数民族党员5名;女党员4,农村党员9名。

【脱贫攻坚】2018年,全乡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下足“绣花”功夫,全力推进各项工作。一是坚持问题导向,深入开展找问题、补短板、促攻坚,“百日冲刺”专项行动和扶贫领域监督执纪问责,确保巡视巡察、审计督查发现问题及时得到全面整改落实。二是坚持对象精准,强化6支工作队204名干部挂包责任,高质量完成6月数据调整和10月动态管理工作,实现贫困对象精准,经州级第三方调研,县级三轮复查,乡级数轮自查,确保应纳尽纳“零漏评”,应退尽退“零错退”。三是坚持措施精准,进一步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8个,促成6个村集体经济收入均达3万元以上。培育产业发展新动能,累计为345户建卡户投入产业扶贫资金166.2万元和305户建卡户发放产业扶持贴息贷款1499.53万元,以入股分红等方式,带动贫困户稳定增收。以政府为主体,发挥凝心聚力、统筹兼顾的制度优势,通过实施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公共服务提升等工程,构建多方“大扶贫”格局。投入资金20余万元,扎实开展“自强、诚信、感恩”主题实践活动,204名州县乡村干部深入村组开展脱贫攻坚政策及扶贫成效宣讲250场次,印发宣传资料5000余份,选树了省级社会扶贫模范和省级光荣脱贫户等一批扶贫脱贫先进典型。经2018年10月动态管理后,现有建档立卡贫困对象371户1418人,2018年脱贫124户464人,未脱贫25户85人。实现王家、新村、牛丛、力苴、鼠街5个贫困行政村出列。

【基层党建】乡党委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着力提高党的建设和组织工作质量。一是全面落实党管治党主体责任。切实强化责任分解、强化教育管理,持续抓好理论武装、抓好正风肃纪,抓牢意识形态。二是全力推动“基层党建巩固年”工作。从严抓实支部活动规范化建设,配齐配强基层党务工作者队伍,扎实推进党支部规范化达标创建,加强村级党组织活动场所的管理。累计投资1601.43万元,新建防火营房和新村活动室各1幢,5个行政村分别建成农家书屋和体育活动设施或篮球场各1个,新增党员活动室3个,确保党员10人以上或人口200人以上的村民小组活动室或公共活动场所实现全覆盖。三是探索“党建+”工作新模式。坚持“党建+扶贫”,抓好挂包队员管理,抓实党员干部挂包帮扶。11名科级领导干部全部下挂村组抓脱贫攻坚,17名驻村扶贫工作队员组成5支工作队覆盖5个贫困行政村,304名干部全覆盖结对帮扶371户建档立卡贫困户。探索“党建+互联网”,建立网上党支部,管好用好“云岭先锋”综合服务平台及远程教育系统,大力探索无纸化办公。发展“党建+村集体经济”,坚持一村一策,用好用活发展资金,2018年底全乡6个村党总支村级集体经济收入全部达3万元以上。四是严格“三会一课”制度,深入续推进“两学一做”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开展“千堂党课下基层” “万名党员进党校”活动,举办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培训等一系列思想政治教育。

【经济状况】2018年,全乡实现农村经济总收入2.6亿元,比上年的2.3亿元增0.29亿元增长12.5%;实现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346元,比上年的10121元增1225元增长12.1%;完成财政一般公共预算收入536.13万元,比上年的501.06万元增35.07万元增长7%;完成县下达的固定资产投资和招商引资任务;人口自然增长率为-3.3‰;年末银行存贷款余额分别为1.2亿元和7114.9万元。

【招商引资】牢固树立“安商、富商、扶商”思想,充分发挥五顶山的资源优势,进一步优化招商引资环境。2018年,引进南华县盼佳清真食品有限公司和南华县五顶山乡德聚林果种植专业合作社2个项目,招商引资1.01亿元,完成县下达任务数1亿元的1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