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点推荐 > 南明区各街道乡镇历史沿革

南明区各街道乡镇历史沿革

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1949年,新华路辖区属贵阳市第五区。

1950年,属贵阳市第五区。

1953年,第三、四2区合并为第三区,归第三区管辖。

1954年初,新华路办事处成立。

1958年4月,新华路、新桥2办事处合并为新华路办事处;同年9月,油榨街办事处与新华路办事处合并为新华联合办事处。

1960年4月,成立城市公社时撤销联合办事处,建立南明区新华公社;同年7月,改南明公社新华分社。

1961年12月,撤销新华分社,改南明区人民委员会新华路办事处。

1967年11月,建立南明区新华街道革命委员会。

1979年,南明区新华街道革命委员会改为南明区革命委员会新华路办事处。

1982年1月,改贵阳市南明区新华路街道。

民国三十年(1941年)以前,西湖辖区内的红岩冲、桃花园、水口寺地域属贵阳县第一区。

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辖区西湖路、河湾一带属贵阳市第五区,观水路一带属第四区。

1950年5月,贵阳市重新划区,西湖辖区属第四区。

1953年6月,第三、第四区合并为第三区,西湖辖区归第三区。

1954年2月,西湖路办事处成立;同年8月6日,西湖路办事处并入大南门办事处,西湖办事处撒销。

1960年7月9日,建立南明公社西湖分社。

1961年12月,南明公社西湖分社撒销,恢复建立南明区人民委员会西湖路办事处。

1968年3月,建立南明区西湖路街道革命委员会。

1979年,改称南明区革命委员会西湖路办事处。

1982年6月5日,改为贵阳市南明区西湖路街道。

2012年撤销西湖路街道成立西湖社区、水口寺社区。

2020年撤销水口寺社区成立水口寺街道。

自命名以来名称沿用至今。

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属贵阳市第四区。

1950年5月,贵阳重新划区时,中华南路辖区属第三区。

1954年2月,成立贵阳市第三区人民政府中华南路办事处,为第三区人民政府的派出机构。

1955年5月,第三区人民政府中华南路办事处改第三区人民委员会中华南路办事处。

1955年8月,改为南明区人民委员会中华南路办事处。

1958年9月,大南门、正谊路、中华南路3办事处成立联合办事处,定名为南明区人民委员会南门联合办事处。

1960年4月,南门联合办事处改南门公社。

1960年7月,南门公社改为南明公社甲秀分社。

1961年12月,甲秀分社改甲秀办事处。

1962年8月,甲秀办事处划分为大南门办事处和中华南路办事处。

1968年3月15日,成立南明区中华南路街道革命委员会。

1979年,改为南明区革命委员会中华南路街道。

1982年,改为贵阳市南明区中华南路街道。

1941年,贵阳设市之初,全市共设5个警察分局,相当于区一级行政组织。

境域属第四分局。

19445月,全市重新划分为7区,辖区属第三区(即今南明区)。

1954年4月,河滨公园办事处成立。

1958年9月,辖区与市府路、贵惠路两办事处合并成立河滨联合办事处。

1960年2月,河滨联合办事处改河滨公社(时为贵阳市第一个城市公社,亦称卫星公社)。

1960年7月,改为贵阳市南明区公社河滨分社。

1961年12月,南明公社河滨分社撤销,恢复南明区人民委员会河滨办事处建制。

1962年8月,河滨办事处又分为市府路、河滨两个办事处。

1968年3月,成立河滨街道革命委员会。

1979年,改为南明区革命委员会河滨办事处。

1982年1月,改贵阳市南明区河滨街道。

民国三十年(1941年)7月1日,贵阳撤县设市时,境域属贵阳18联保之一的朝阳联保。

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4月,贵阳市改划为9区,属第五区。

1950年5月,9区划分为7区,属第六区。

1952年9月,第六区划分为一、二2乡。

境域属一乡。

1955~1958年,属黔灵区。

1959年,属朝阳公社。

1960年7月14日,划归南明公社油榨街分社朝阳管理区。

1961年12月,遵义路街道成立。

1968年3月,成立南明区遵义路街道革命委员会。

1979年,改为南明区革命委员会遵义路街道。

1982年,改贵阳市南明区遵义路街道。

2000年7月,由遵义路街道办事处划分出来成立。

2000年7月,由遵义路、太慈桥、中曹司3街道划出部分地域组建而成。

2012年由沙冲路街道办事处辖区划分设立沙南社区服务中心。

2020年整建制将沙南社区服务中心改设望城街道,自命名以来名称沿用至今。

1949年11月15日,属贵阳市旧有区划第六区。

1950年5月,贵阳市人民政府重新将全市划为七区,辖区归属新六区。

1952年9月,贵阳市郊第五、第六、第七区合并,成立郊区人民政府。

郊区划分为5个乡。

辖区内太慈、小车河、贵惠路等行政村隶属第二乡。

1953年6月,郊区5个乡改为7个,太慈、小车河等行政村属第二乡即太慈乡。

与此同时,夹杂在7乡之间的街道分出成立8个办事处,仍由郊区人民政府领导。

太慈桥辖区街道当时隶属郊区贵惠路办事处。

1955年3月,贵惠路办事处划归第三区(即南明区)。

1958年9月,南明区人民委员会将所辖8个办事处合并为大南门、新华路、河滨3个联合办事处,贵惠路办事处划归河滨联合办事处。

1960年,建立城市公社,原组建的联合办事处撤销;同年6月20日,南明城市公社太慈桥分社成立。

1961年12月,撒销南明公社太慈桥分社,建立南明区太慈桥办事处。

1968年3月,成立南明区太慈桥街道革命委员会。

1979年10月,太慈桥街道革命委员会改为南明区革命委员会太慈桥办事处。

1982年,改为贵阳市南明区太慈桥街道。

2014年湘雅社区整建制设立,从花果园片区拆分设立湘雅社区服务中心。

2020年撤销社区服务中心改立湘雅街道,自命名以来名称沿用至今。

1949年前,今油榨街办事处辖区属贵阳市第八区。

1950年5月,市属区划调整,属新五区。

1952年,市郊五、六、七区合并为郊区,划分为5乡,油榨片区属郊区第五乡,乡公所设在油榨街与青年路交叉口附近。

1953年6月,郊区由5乡改划为7个,油榨片区属第七乡即油榨乡。

1954年2月,夹在7乡之间的街道分出,成立8办事处,油榨片区分属市南路与水口寺办事处。

1955年4月,贵阳市将郊区贵惠路、市南路、水口寺3办事处划分归第三区人民政府,油榨片区归三区管辖。

1957年5月,市南路办事处与水口寺办事处合并组为油榨路办事处。

1958年9月,油榨、新华2办事处合并为新华联合办事处。

1960年4月,成立新华城市公社;同年7月,新华城市公社改南明公社新华分社;增建以工矿区、机关、学校为主体的南明区城市公社油榨分社。

1961年12月,原油榨分社撤销,改为南明区人民委员会油榨街办事处。

1968年3月,建立南明区油榨街道革命委员会。

1979年,油榨街道革命委员会改为南明区革命委员会油榨街办事处。

1982年6月,改贵阳市南明区人民政府油榨街街道。

2020年,改油榨街道。

原属贵筑县。

1955年后,属贵阳市花溪区。

1958年4月,中共花溪区委设立中共甘荫塘工矿地区工作委员会;7月12日,甘荫塘工矿地区划归南明区。

工矿区下设甘荫塘、矿山(中曹司)、滥泥沟、小河4管理区。

1960年7月,撤销甘荫塘工委,建立南明公社中曹司分社。

1961年11月,撤销中曹司分社,改为南明区人民委员会中曹司办事处。

1962年8月25日,中曹司办事处划分为中曹司、甘荫塘2办事处,实行合署办公。

1968年3月,建立贵阳市南明区中曹司街道革命委员会(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划出的甘荫塘办事处未成立革命委员会,该办事处建制自然消失)。

1979年,南明区中曹司街道革命委员会改为贵阳市南明区革命委员会中曹司办事处。

1982年,改贵阳市南明区中曹司街道。

清属贵阳知府亲辖贵筑县南下里。

民国三十年(1941年)~1949年末,属贵筑县第一区、第五区。

1951年8月,重新调整区乡时,属贵筑县第十区。

1956年,属中曹司乡。

1958年4月,中共花溪区委在中曹乡的二戈寨一带(包括二戈寨,摆郎、钱家寨、黄土坎、杨家庄等)建立中共二戈寨工矿地区工作委员会;同年7月12日,二戈寨工矿地区划归南明区管辖。

1960年7月,撤销中共二戈察工矿地区工作委员会,成立南明区公社油榨分社二戈寨管理区。

1961年12月,撤销油榨分社二戈寨管理区,成立南明区人民委员会二戈寨办事处。

1968年3月,建立南明区二戈寨街道革命委员会。

1979年1月,南明区二戈寨街道革命委员会改为南明区革命委员会二戈寨办事处。

1982年,改贵阳市南明区二戈寨街道。

2020年,改二戈街道。

2000年7月,从太慈桥街道办事处划出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