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唐时代,打拉池就是一座十分重要的渡口。当地盛产芨芨草,用芨芨草拧成的蒯绳是一种十分结实的绳索。因为这一点,打绳川就成了这一带的地名。北宋初,该地被西夏占据,后来成吉思汗的大军占领这一地区,并驻扎由波斯人组建的军队。这里水草丰茂,成了成吉思汗的牧场,而牧场在蒙语里被叫做“达喇赤”,于是,蒙古人就称其为“达喇赤”。这个地名一直沿用下来,今天的地名打拉池应该是由“达喇赤”演化而来。后在该地成立社区居民委员会,故名。 |
毛河洛,蒙古语,意为有泉水的地方。因村委会位于毛河洛村,故名。 |
“兄弟村”原名“上三村”,1952年,定西(当时靖远属定西管辖)地委上报了《关于检查靖远县打拉池执行民族政策的报告》,经层层批转和上报,引起了中央领导人的关注,引起了毛泽东主席的关注。毛主席深感中央的批示言犹未尽,他挥笔在批示的结尾写下重要的补充批语:中央希望西北、西南、中南每个有少数民族聚居或杂居地区的县委及地委都和甘肃靖远县委及定西地委一样,于切实检查所属乡的工作情况后向中央写一个报告。因此,1953年,“上三村”改名为“兄弟村”,象征着各民族团结犹如手足兄弟。因村委会位于兄弟村,故名。 |
宋神宗元丰四年(1081),宋五路大军攻夏兵于屈吴山、罗逋川,并驻兵打罗城。徽宗崇宁二年(1103),修复打罗城,并赐名怀戎堡。元朝,因成吉思汗的军队雇用的波斯(今伊朗)人组建的部队,担任的主要任务就是为元军放马,牧场就在这一带,因而被元军称为“达喇赤”,即蒙语“牧场”或“牧马的地方”。可见,“打拉池”地名是由蒙语“达喇赤”演绎而来的。后因打拉池村人多分为中和村、兄弟村。因村委会位于中和村,故名。 |
因清朝嘉庆年间(1760)建村时有村中常家为地主,故称为常家崖村。约在1901年前后,因蔡氏无后,改村名为菜子庄村。后来又改回原称,村民为便于称呼简称为常崖村。因村委会位于常崖村,故名。 |
成吉思汗有一将领战败后,隐姓埋名于此,改姓为张,居住在这里,原来叫水沟,由于这里有一汪清泉,后来陆陆续续有很多其他姓氏的人搬迁到这里。后来与小水分开,因村委会位于旧址之上,故称为老庄村。因村委会位于老庄村,故名。 |
因清朝后期建村时叫老庄村,解放后与老庄分开,当时称为辑水堡,为小水之意,后改名为小水村。因村委会位于小水村,故名。 |
毛卜拉是蒙古语的词汇,是美丽富饶的意思。相在600多年前,元朝军队在与明军的大战中失败,一些蒙古族人在平川一些地区就地隐姓埋名落了脚,建立了“毛卜拉村”。因村委会位于毛卜拉村,故名。 |
明末清初,因河沟里长满了红柳树,故命名红柳沟村。原牙沟水张家部分人来放牧,落户至此。顺治年间,改为红沟村。因村委会位于红沟村,故名。 |
西合村位于黄家屲山下的西戈拉滩,山出青草,相传羊食之,肉不腥膻,皮张优美,比他山之草大胜。后来有人迁移到此居住放牧,逐渐形成西合村。因村委会位于西合村,故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