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点推荐 > 青山区(化工区)各街道乡镇历史沿革

青山区(化工区)各街道乡镇历史沿革

红卫路街辖区原是自然村地域(任家路、八大家等),为武汉市郊和平乡和解放乡的部分区域。

1955年2月成立青山区人民政府,划入管辖。

1955年后,辖区内武钢、一冶职工及家属住宅区逐步扩大。

1957年7月,成立任家路街办事处,下辖7个居民居委会。

1958年,改称冶金公社。

1961年7月,任家路街办事处改称冶金街办事处。

1965年9月,重新改称任家路街办事处。

1966年5月,任家路街办事处改名为红卫路街办事处。

1971年6月,成立红卫路街革命委员会。

1978年11月,恢复为红卫路街道。

1986年,部分居民区划归冶金街管理,街区面积减少0.92平方千米。

1999年,辖街居委会增至34个。

2000年8月,城市基层管理体制改革,将1个居委会划归冶金街,其余33个居委会调整为14个社区居委会。

2009年,武汉市江南三区插花地调整,洪山区东兴洲村划归红卫路街管理。

2014年,有社区12个。

建国初期,冶金街现境域属武昌县第九区楠姆乡。

1955年以后,武钢、一冶等企事业单位陆续在街辖范围内兴建职工住宅小区。

1977年前后,工业路至工业四路之间建成一批住宅楼群,形成人口密集的居民区。

1980年11月,原冶金街道(现新沟桥办事处)所属冶金大道以南的二十二街坊、二十三街坊、二十七街坊、三十街坊、三十一街坊、三十五街坊、一零四街坊7个居民区14个居民委员会划出,组成冶金南街道,并将一家街办工厂划归冶金南街道。

1981年9月,冶金南街道更名为冶金街道。

1983年,增设居委会3个,街辖居委会总数达17个。

1984年,由于辖区居民楼的新建,增设居委会5个。

1985年,增设居委会2个,街辖居委会总数24个。

1992年,街区内新建居民楼,增设1个居委会,街辖居委会总数25个。

1994年,由于新建住宅区居民大量入住,增设居委会2个,街辖居委会增至27个。

1996年,增设居委会1个,街辖居委会总数为28个。

1998年,增设居委会3个,街辖居委会增至31个。

2000年8月,城市基层管理体制改革,由红卫路街划入居委会1个。

同时将所辖居委会调整为16个社区居委会。

2014年底,冶金街有9个社区居委会。

1965年7月,青山区人民政府根据城市发展和管理的需要,对街道行政区划进行调整,将和平街道划分为和平、冶金(新沟桥街)两个街道。

冶金街道下辖居民委员会8个。

同年底,新建成的住宅居民不断迁入,即增设居委会1个,居委会增至9个。

1971年,青山热电厂生活区建成,又增设居委会2个。

1974年11月,再增设居委会2个,居委会总数达到13个。

随着武钢“0七”工程建成,在冶金大道以南大片地域相继建成武钢职工住宅,居民逐月增加。

1976年5月,增设居委会2个。

9月,又增设居委会1个。

1977年初,再度增设居委会1个,街辖居委会总数增至17个。

1978年,增设居委会3个。

1979年,增设居委会5个。

1980年,新设居委会2个。

至此,冶金街所属居委会增至27个。

1980年11月,区政府将冶金大道以南14个居委会划岀,成立冶金南街道。

冶金大道以北的13个居委会归冶金街道管辖。

1981年9月,冶金街道更名为新沟桥街道。

1990年,新沟桥街道辖居委会增至23个。

1997年,青山热电厂倒口湖住宅区建成,到1998年街辖居委会增至25个。

2000年8月,城市基层管理体制改革,作为全省社区建设试点街,原25个居委会调整为11个社区居委会进行管理。

2008年,新沟桥街道蒋家墩社区被中宣部、中央文明委、文化部、中央文联授予“全国文化先进社区”称号。

2014年,新沟桥街道有社区居委会8个。

1899年,湖广总督张之洞主持修建武青堤,堤内水患减少,由黄州、汉川相继迁来数户人家,蒋家墩有了发展。

1925年,徐家棚修建火车站,拉近了蒋家墩与武昌的距离,蒋家墩又陆续搬来一些人家。

到1949年解放时,蒋家墩的30余户人家中,竟然有5户被定为地主成份。

建国初期,红钢城街辖区叫蒋家墩,人称“荒五里、穷鸡窝”,人烟稀少,基本无工业、商业。

1955年,青山区成立,随着武钢的破土兴建,逐步在此修建了职工宿舍区、商业网点和文化教育设施。

1956年3月,武钢在蒋家墩地区建设职工家属住宅区,两年时间便建成三层以上的住宅楼房数百栋,共100多万平方米。

建有当时全区最大的青山百货商店,青山剧院、银行、邮局、新华书店、医院、学校以及各种服务机构。

武钢、一冶机关搬到蒋家墩。

蒋家墩因此成为青山区的经济中心。

1957年5月成立蒋家墩街办事处,管辖区域西起倒口湖、东至青山港、北起长江堤、南至武大铁路,设立居民委员会17个。

同年,区委、区政府机关由青山镇迁至蒋家墩,蒋家墩因此成为青山区的政治中心。

1960年5月,蒋家墩街办事处改名为青山人民公社蒋家墩分社。

同年7月,因地处和平大道东端,蒋家墩分社更名为和平分社。

1961年7月,恢复街道办事处管理体制。

1965年7月,青山区根据城市发展和管理的需要,对街道行政区划进行调整,将和平街划分为和平街、冶金街两个街道。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在“破四旧、立四新”运动中,蒋家墩改称红钢城,蒋家墩地区的称谓随之变为红钢城地区。

1966年8月,和平街道办事处更名为红钢城街道办事处。

1991年,全街居委会重新划分为18个。

2000年8月,城市基层管理体制改革,18个居委会调整为11个社区居委会。

2014年,有社区居委会8个。

建国初期,工人村街辖区属武昌县第九区楠姆乡。

1955年12月,因武钢建设的需要,在辖区内建成一批简易平房,供职工临时性居住。

1956年6月,建立新村一街、新村二街。

新村一街设在公路主干道的东面,新村二街设在路西,两街共设20个居民委员会。

工人村街的街办工业经济起步较早。

“文化大革命”初,为安置一批年龄偏大、文化素质较低的闲散人员就业,成立了“五七”生产自救组,缝纫组、修车组、火补胶组、理发组等一批生产厂、组相继出现。

1967年,成立工人村街综合服务部。

至70年代初,以上各生产组先后发展为6家街直属企业,即青山耐火材料厂、青山车船蓬垫厂、青山蓄电池厂、青山皮鞋厂、青山长虹铸造厂和青山江南金属结构厂。

其中青山蓄电池厂、青山车船蓬垫厂、青山皮鞋厂是福利企业,残疾职工占职工总数的50%以上,为解决残疾人就业安置和社会稳定起到积极作用。

1971年7月,新村一街、新村二街合并,更名为新村街。

1977年10月,为方便群众生活和解决待业青年就业,成立6个副食代销点和2个废品收购站,归口街劳动服务站管理。

1980年10月,增设8个副食网点。

1981年,新村街更名为工人村街。

1982年,工人村街人口总数达到4.15万人,创历史最高。

1984年开始,工人村民居频繁向西迁移。

1993年开始,西迁人数大量增加,街内居民减少,居委会数量也开始减少。

原武钢、一冶、青山热电厂等单位的职工生活住地,逐步被平整为工业、企业用地。

1999年,由于人口大量西迁,居民委员会由原来的20个合并为13个。

2000年8月,城市基层管理体制改革,13个居委会合并成立6个社区居委会。

西周时期,属鄂东南文化区的范围,是鄂国的领地。

周夷王时,楚国东征达鄂境,一度属楚。

战国楚威王时(前339-前329),为楚国封君的封邑。

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秦统一天下后,属三十六郡之南郡。

西汉高祖六年(前201),从南郡中析出江夏郡,属江夏郡沙羡县。

三国吴黄武五年(226),东吴迁都鄂县(今湖北鄂州),将鄂县改名武昌县,同年又设武昌郡领6县,属武昌郡沙羡县。

吴太平二年(257),沙羡侯降魏,沙羡县废,属魏。

西晋太康元年(280),复置沙羡县,属沙羡县。

东晋太元三年(378),改沙羡县为汝南县,隶江夏郡,属汝南县。

隋开皇九年(589)改汝南县为江夏县至清同治八年,是江夏县六大名镇之一。

唐高祖武德四年(621),改江夏郡为鄂州,领江夏等5县,属江夏县。

唐贞观年间(627-649),全国划为10道,江夏县隶山南道鄂州,属江夏县。

北宋年间(960-1127),全国统一后,江夏县改隶荆湖北路鄂州,属江夏县。

元成宗大德五年(1301),江夏县改隶广行中书省武昌路,领7县,属江夏县。

明洪武九年(1376),废行中书省,全国置13个承宣布政使司,改武昌路为武昌府,江夏县隶武昌府,属江夏县。

清圣祖康熙三年(1664),湖广布政司分为湖北布政司、湖南布政司,江夏县隶湖北布政司武昌府,属江夏县。

穆宗同治八年(1869),湖北布政司武昌府江夏县设城厢区和“三乡”、“四汛”,为江夏县北乡辖地。

民国元年(1912)改江夏县为武昌县,隶湖北江汉道,属武昌县。

1949年5月,武昌县全境解放,设7个区,第二区驻青山镇。

1950年2月,武昌县第二区改为第九区。

1951年12月,青山第一次建区,区政府驻青山镇。

1955年2月,青山第二次建区,区委、区政府仍驻青山镇,成为当时青山区的政治、文化、商业中心。

同年10月,武汉钢铁公司青山厂区基本建设工程正式破土动工,青山地区相继集结来自全国各地的5万多名建设工人和近10万名职工家属,青山镇出现了有史以来从未有过的繁荣景象。

1956年6月,成立青山镇街办事处(青山区第一个街道办事处),辖居委会5个。

1958年,全省第一家妇女粮店五女粮店在青山镇成立。

街道办事处陆续创办草绳厂、纸袋厂等一批街办企业,街道经济随着武钢、青山船厂等大型国有企业的建设获得长足发展。

70年代初,武汉石油化工厂动工兴建,尔后又有一批大中型企业在青山镇街建成,青山镇街逐渐成为石油化工业和造船工业的重要生产基地。

1972-1975年,青山镇街道辖居委会由6个增至9个。

改革开放以后,街道的第三产业加速发展,服务领域由单一的副食、饮食向多元化发展。

以街道文化中心、居委会文化室和企业文化活动场所的文化网络建设和社区服务网络建设发展迅速。

1985年,青山镇街辖居委会总数增至11个,1987年增至15个。

90年代初,青山外贸码头在青山镇建成,该码头可同时停泊3艘5000吨级海轮,是长江中游最大的外贸码头,成为武汉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

进入90年代,青山镇的市政建设进入一个发展最快的时期,居民住宅楼不断兴建,形成青山镇街居民住宅新老并存、新楼林立的特点,道路建设、街区绿化和其他市政设施建设也都有了较快的发展。

2000年8月,城市基层管理体制改革,所有居委会合并为4个社区。

2007年启动棚户区改造,桃园村社区拆迁,还有青源、石化、船厂等3个社区。

青山镇街道名沿用至今。

武东街辖区原来是一片农田和菜地。

1958年2月,第一机械工业部决定在武汉市青山区建立铸锻中心厂(四七一厂),并将厂址选定在戚河湾、卢家咀一带。

同建的还有武汉船用特种机械厂(四六一厂)和焊条厂,对外统称“新厂”,也称武东工业区。

建厂领导工作由武汉市委、市人委派干部成立的武东工业区建设指挥部、中共武东地区党委负责。

1960年1月,成立武东街办事处,设5个居民委员会。

1964年,因武汉化肥厂建成,增设1个居委会,居委会总数增至6个。

1968年,因新建居民楼渐多,住户增加,增设2个居民委员会,街辖居委会为8个。

1976年,因居民增多,街辖居委会增至10个。

1979年,因武汉铁路分局、武钢运输部新建居民区,增设2个居民委员会,街辖居委会增为12个。

1981年,将武汉化肥厂居委会划归白玉山街办事处,居委会总数减至11个。

1983年,因住户增加,增设1个居民委员会,居委会总数增至12个。

1990年,因四七一厂新建居民楼,住户增加,街辖居委会增加为13个。

1997年,街内人口迁入、迁出数量较大,根据民政局的统一要求,结合武东街的现状,撤销、合并部分居民委员会,街辖居委会总数减至10个。

2000年,城市基层管理体制改革时,重新划分为6个社区居委会和1个工作站。

2009年5月,接收从洪山区划转1个社区居委会和4个行政村。

2011年,辖铸锻、船机、陆鹞、航舵、兴中、武东6个社区居委会和武东、贾岭、五星、芦咀4个行政村。

2014年,武东街道有社区6个、行政村4个。

白玉山街境域原是武昌县第九区的余家土库乡。

1975年初,武钢开始在此筹建第二职工生活区。

1981年7月,成立白玉山街办事处,设4个居民委员会。

1984年7月,为便于管理,对户数较多的居委会进行重新调整,增设3个居委会,街辖居委会总数增至7个。

1987年,武钢在街境内新建2个街坊和武钢第二职工医院,街辖居委会总数增至12个。

1990年,增设1个居委会。

1991年-1992年,武钢第二生活区部分住宅竣工,先后有1100户、6317名职工家属迁入白玉山街。

街道根据人口增加情况,增设4个居委会,居委会总数达到17个。

1994年,增设2个居委会,街辖居委会总数达到19个。

2000年7月,城市基层管理体制改革,原辖的19个居委会调整为10个社区居委会。

2009年,武汉市江南三区插花地调整,社区居委会增至12个,同时接收由洪山区建设乡划归的8个行政村。

钢花村街境域原是洪山区和平乡的稻田、菜地、藕塘与沟渠。

1985年,武钢和一冶在东起工业路,南至友谊大道,西到建设一路,北到建港南路的范围内,兴建了一批楼布局合理、环境优雅的新型职工住宅小区。

1986年5月,区政府委托红卫路街办事处组成钢花村街办事处筹建小组。

1987年4月,正式成立钢花村街办事处,设居民委员会16个。

1988年,从红卫路街划入居委会2个,街辖居委会总数18个。

1993年,由于新居民住宅小区的建成,增设居委会6个,街辖居委会总数达24个。

1997年,对居委会进行调整,由原来的24个合并为20个。

1998年,大批新住宅小区建成,增设居委会14个,街辖居委会总数达34个。

2000年,城市基层管理体制改革,将34个居委会调整为13个社区居委会。

2002年8月,区委、区政府决定,将钢花村街的7个社区划出,归新成立钢都花园管理委员会管理。

同年被湖北省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授予全省创建文明社区活动示范点称号。

2014年,钢花村街下辖社区12个。

2002年,经区人民政府签批,设立青山区钢都花园管理委员会,在钢都花园等规定辖区代行钢花村街办事处的职能。

2011年末,辖122街、123街、124街、125街、126街、127街、128街和绿景苑8个社区。

2012年经社区合并后,下辖122街、123街、125街、126街、园林、绿景苑等6个社区。

2021年11月2日,报经市政府同意,成立钢都花园街道,原钢都花园管理委员会自行撤销。

明末清初,此地为云林洲西溪乡;顺治年间得名八斤府;抗日战争时期更名为八吉府;1949年俗称北湖地区,辖区内有胡漖、渡口、洪吉、崇阳、新集、挽月、新民、火官、演佛、陈家井、贾家岭、余家土库、张王等14个乡及石山乡一部分,隶属武昌县第九区管辖;1951年7月,经中南军政委员会报请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批准,将14个半乡及其他9个半乡、1个镇(青山镇)划归青山区管辖;1952年6月又将14个半乡划回武昌县第九区管辖;1955年2月,中共武汉市委决定将武昌县第九区的20个乡和1个镇及东湖区的2个乡、南湖区的3个乡合并建立青山区;1956年将14个半乡调整并为建设、黎明、红旗3个大乡,划归青山区委领导;1957年7月,由于兴建武汉钢铁公司,建设、黎明、红旗3个乡全部移交洪山区管辖;1958年8月,人民公社化时期,洪山区与汉桥区合并成立武汉市郊区,建设乡、黎明乡、红旗乡与青山区天兴乡四个乡合并为东风人民公社,红旗乡一小部分与461厂、471厂合并成立武东人民公社;1958年12月,东风人民公社更名北湖人民公社,下辖黎明、建设、红旗、武东4个管理区,仍隶属郊区区委领导;1959年撤销人民公社,分为建设、红旗、黎明、武东、火官及环城6个公社,其中火官公社、环城公社划出;1963年3月撤销武东公社,划归红旗公社领导;1964年8月,恢复洪山区与汉桥区,黎明、建设、红旗、火官4个公社划归洪山区管辖;1966年,火官公社撤销,一部分生产大队划归建设公社,另一部分划归红旗公社;1975年2月,黎明、建设、红旗3个公社合并为建设公社,由洪山区政府管辖;1984年撤社建乡,建设公社改为建设乡,建设乡政府驻杜家井;2004年,建设乡辖群利、群联、向家尾、黎明、四新、高潮、崇阳、前锋、新村、新集、建洲、建设、工业港、胡漖、五一、火官、红胜、星火、同兴、努力、群力、胜强、武东、贾岭、五星25个行政村;2009年,武汉市江南三区插花地调整,将五一、火官、红胜、星火、同兴、努力、群力、胜强、武东、贾岭、五星等11个村划归青山区管辖;同年12月,将原红旗街管辖的建设社区部分区域调整由建设乡管辖;至此,建设乡辖群利、群联、黎明、向家尾、四新、高潮、崇阳、前锋、新村、新集、建洲、建设、工业港、胡漖等14个村和建设社区。

为保障武汉乙稀及下游产业发展空间和生态环境,市委、市政府于2010年5月决定由化工区托管洪山区花山镇6个村。

2010年8月,建设乡由洪山区正式移交武汉化学工业区托管,同年11月7日,建设乡撤乡设街道,正式更名为八吉府街道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