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清宣统元年(1909)《石氏家谱》记载,明洪武二十年(1387),有一户石姓人家从山西潞安迁此立村。因村南山崖间有一深5米,宽7米的岩洞,洞内建有老君小庙,周围古柏苍翠,环境幽静犹如仙境,便称崖岩,后改称仙岩村,沿用至今。 |
据民国十五年(1926)桑姓墓碑记载,清道光年间(1821),有桑、刘、杨诸姓从附近村庄迁此建村,因此地山峰细长,形如石柱,故名“石柱村”,沿用至今。 |
元贞年间(1295),尤姓数户迁此立村,因村庄建在一酷似杓形的沟底,故名“照杓”。后取谐音改为“赵所”,沿用至今。 |
盘山村原名狐山村,定居在虎头(狐山)山下因水患移至村西南的庄上,五代十国时期兵荒马乱为避免兵匪祸又迁至现址因西面环山更名为磻山,以磻与盘谐音后改为盘山村。 |
尖庄系明嘉靖元年(1522),杨姓和申姓数户分别从羊耳庄和木家庄搬来立村,因山高谷深为顺口,故名尖庄,沿用至今。 |
此地原名“峪门口”,因东依高山,西、北两面濒临漳河、南山到此豁开一口得名。《重修林县志》云:“漳河南岸之山,至北豁开一口,名曰‘峪门口’,为任村之北门,古城之内户,在任村集北十五里。”因峪门口在山谷之前,后又改称“前峪”,沿用至今。 |
据明洪武十年(1377),有赵氏一户从山西洪洞迁此建村,因村北山崖下有一马圈,名为“马圈岩”,建村后,村名定位“马家岩”,至今。 |
元延佑五年(1318)建村,因村里居民以卢姓居多,浊漳河在村东北方向形成一格大拐弯而得名,故名“卢家拐”,沿用至今。 |
明嘉靖二十八年(1549)《法济寺碑记》记载,远在五代时期的后梁年间(907),就已有此村。因村庄坐落在圆形山丘之上,面东向阳得名。1956年后,改写为“盘阳村”,沿用至今。 |
唐天佑年间(904),孔姓数户迁此建村,因村南山顶有一土堆,传为“王母墓”,故名“王墓村”,因“墓”与“目”谐音,后改为“王目”村,沿用至今。 |
据明永乐年间(1403)有周姓一户从山西洪洞县迁此立村,名曰周家沟,因村靠山峦棘针成林,周姓绝后,光绪年间,改名为圪针林村,沿用至今。 |
据清末胡、马两姓《家谱》记载,元至正五年(1345),两姓先祖在此建村。因村西南有一道河,名叫“沙河”,清澈河水绕村流过,故名“清沙村”,沿用至今。 |
北宋宣和三年(1121),洛阳人杨二移居至此建村而得名杨二庄,因村靠山为屏,面东朝阳,取其意阳耳庄,沿用至今。 |
据清宣统元年(1909),石姓家谱记载,明洪武二十年(1387),石氏兄弟三人从山西潞城县迁此建村,以石姓籍贯取名为“石贯村”,沿用至今。 |
明洪武五年(1372)桑,成两姓数户,从山西洪洞县迁至林虑山北部,邻冶家墁立桑耳庄,后人口渐增,嘉靖年间,向北移三里许立村,为念旧居,便以人头有耳相旁之意,取名桑耳庄,沿用至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