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点推荐 > 邛崃市各街道乡镇情况介绍

邛崃市各街道乡镇情况介绍

以历史人物命名。卓文君,本名卓文后,西汉时期蜀郡临邛(今四川省成都市邛崃市)人,被誉为中国古代四大才女、蜀中四大才女。2015年11月下旬,成都邛崃市调整临邛镇行政区划,并按南北方向划分,设立临邛街道办和文君街道办事项获得成都市政府批准。

[1-2]2019年12月,成都市人民政府决定:撤销宝林镇和前进镇,将原宝林镇和临邛街道金鼓社区1、2、3、7、8、9、10、11组所属行政区域划归文君街道管辖,文君街道办事处驻朱水碾街32号。

2019年12月23日,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同意成都市调整龙泉驿区等15个县(市、区)部分乡镇行政区划的批复(川府民政〔2019〕24号):撤销宝林镇和前进镇,将原宝林镇和临邛街道金鼓社区1、2、3、7、8、9、10、11组所属行政区域划归文君街道管辖,文君街道办事处驻朱水碾街32号。

2019年,撤销宝林镇和前进镇,将原宝林镇和临邛街道金鼓社区1、2、3、7、8、9、10、11组所属行政区域划归文君街道管辖,文君街道办事处驻朱水碾街32号。

临邛街道,是四川省邛崃市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距今已有2300多年历史,是巴蜀四大古城之一,素有“临邛自古称繁庶,天府南来第一州”的美誉。

历史

秦惠文王更元十四年(公元前311年)蜀守张若在临邛筑城,迄今2300余年,先后为郡州、县、市治地,军、镇及道署驻地,曾是古代南方丝绸之路成都西出第一重镇,一直是区域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素有“天府南来第一州之美誉”。早在新石器时代,即有邛人从事渔猪和农业生产,形成了早期的农耕聚落。开明氏迁成都以前,古称“蜀身茸道”的南方丝绸之路即已存在,其西道经过临邛。“临邛自古称繁庶”。作为南方丝绸之路西出成都的第一重镇,蜀地同滇藏的要线,悠悠二千余载,生息繁衍于斯土斯地的临邛人民辛勤耕耘,为巴蜀文明作出了重要贡献。西汉时,有卓王孙冶铁铸钱而“富甲天下”,有临邛丝绸——“邛州贡布”入贡宫廷。并经南方丝绸之路远销域外。唐时,有邛酒“卓女烧春浓美”;“临邛茶”为茶之珍品。作为中国彩绘瓷的故乡。兴于晋,盛于唐宋的邛腰。所烧制的邛陶制品,造型釉彩均属一流。“酒县”、“茶乡”、“陶都”、“绸城”之美誉,自汉唐以来即远播八方。

唐僖中和二年(882年)春,邛州牙官阡能聚万众造反。明思宗崇祯五年(1632年),临邛民众开展“五蠹”斗争。清宣统三年(1911年)6月,川省起保路风潮,临邛民众积极参与争“川汉路权”。民国16年(1927年)冬,中共地下党特别支部在城关建立。民国17年(1928年)秋冬,地下党在城郊区组织秘密农会,反对军阀预征粮款。民国23年(1934年),组织开展武装斗争,在镇域建立川康边中国工农红军游击大队第五中队和第四中队。民国38年(1949年)秋,中共地下党域厢支部组建川康边人民游击纵队临邛直属大队。此后,配合人民解放军消灭国民党李文兵团,平息土匪叛乱。

1949年后设城关区,1956年改城关镇,1981年更名临邛镇。

获得解放的临邛镇域人民群众,投身“四大任务”运动,土地改革以后,广大农民群众互助组农业生产合作社和人民公社,从工副业起步发展社队企业,区域群众自1951年兴办机器打米厂始,多年间兴办街道企业。域乡发展之路曲折而艰难。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春风吹到临邛,扬起了改革的风帆。镇区农业和农村经历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到了2003年,全镇农村经济总值达2.9亿元。镇区工商企业达6563家,实现总产值30亿元,工业产值23.9亿元。

2015年,经四川省人民政府批准,同意邛崃市撤销临邛镇,设立临邛街道办事处,辖原临邛镇所属行政区域北面区域 。临邛街道办事处驻蜚虹路136号。

2019年区划调整后,临邛街道辖原前进镇和洪川社区、文星社区、文昌宫社区、龙兴寺社区、考棚社区、北坛社区、蜚虹社区、三好社区、马蹄社区、北鹭社区、鹤鸣社区、西江村、盘陀村、盐坝村、红旗村、喻坎村、胜利村、晨阳村、金鹅村、东乡村、关家村、八角村、葫芦村、元兴村、石燕村、柏树村以及金鼓社区4、5、6、12、13、14组所属行政区域,临邛街道办事处驻蜚虹路136号。

"
固驿镇位于邛崃市东部,距城11公里,距成都64公里,兼属平坝、丘陵地区,辖11个村、1个社区、175个村民小组。全镇总人口32659人,其中农业人口26199人,非农业人口6460人,总户数10021户,幅员面积50.125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29924亩,人均耕地面积0.99亩。2005年全镇GDP52886万元,财政收入812万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4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927元,粮食总产量1.6万吨,农业产值8250万元,乡镇企业34525万元,一二三产业比例为16.2:50.7:33.1。镇内有初中、中心小学各2所,幼儿园8所,小学升初中升学率98%。一级甲等医院1所,合格卫生院1所,建成合格村卫生站15个。自来水供给率40%,液化气普及率20%,市、镇村道硬化47.7公里,城镇生活垃圾集中处理率85%,环境质量较好。本镇农业、乡镇企业、商贸服务业发展较快,是邛崃市柑橘、畜牧基地镇,拥有治权集团、春泉集团、金利实业、台资企业等民营企业22家,商业贸易繁荣,形成了辐射周边乡镇相当规模的市场;本镇交通、通讯、电力基础设施完善,天然气资源丰富,行政机构齐全,有数百年传统盛会“春台会”,是“戏圣”康芷林的故乡,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公议村瓦窑山遗址,还有水质优良的矿泉水资源。

2019年,以原固驿镇和原牟礼镇新街社区、迎祥村、凤林村、三河村、龙凤村、小塘村、杨柳村、开元村所属行政区域为固驿街道的行政区域,固驿街道办事处驻卷洞桥街102号。

清嘉庆时因该地以杨姓人家聚居为主,取名杨家场,后称杨场,为避姓,将杨改为羊字,取吉祥平安之意得羊安。2019年12月23日,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同意成都市调整龙泉驿区等15个县(市、区)部分乡镇行政区划的批复(川府民政〔2019〕24号):以原牟礼镇永丰社区、牟礼社区、曹店村、乌木村、龙凼村、赵塔村、同录村、两河村、清河村和原羊安镇、原回龙镇、原高埂镇七里村所属行政区域为羊安街道的行政区域,羊安街道办事处驻界牌村1组1号。

2019年,以原牟礼镇永丰社区、牟礼社区、曹店村、乌木村、龙凼村、赵塔村、同录村、两河村、清河村和原羊安镇、原回龙镇、原高埂镇七里村所属行政区域为羊安街道的行政区域,羊安街道办事处驻界牌村1组1号。

因境内有地名高埂子,故名。2019年12月23日,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同意成都市调整龙泉驿区等15个县(市、区)部分乡镇行政区划的批复(川府民政〔2019〕24号):以原高埂镇高桥社区、联合村、中安村、和平村、光明村、高埂村和原冉义镇所属行政区域为高埂街道的行政区域,高埂街道办事处驻民主路2号。

2019年,以原高埂镇高桥社区、联合村、中安村、和平村、光明村、高埂村和原冉义镇所属行政区域为高埂街道的行政区域,高埂街道办事处驻民主路2号。

孔明街道因三国诸葛孔明南征屯兵于此而得名。原为邛崃县孔明乡。

1950年1月,乡改公社,属邛蛛县。

1955年10月,析置卧龙公社。

1983年,公社改乡,属邛崃市。

2019年12月24日,成都市人民政府根据《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同意成都市调整龙泉驿区等15个县(市、区)部分乡镇行政区划的批复(川府民政〔2019〕24号)》,撤销卧龙镇、乡,设立孔明街道,以原卧龙镇和原乡所属行政区域为孔明街道的行政区域。

2019年,撤销卧龙镇、孔明乡,设立孔明街道,以原卧龙镇和原孔明乡所属行政区域为孔明街道的行政区域,孔明街道办事处驻龙府路149号。

" 桑园镇(2004年区划调整时由原桑园镇和南君平乡合并而成)位于邛崃市北面7公里处,是成温邛高速公路终端第一镇。全镇幅员面积37.6平方公里,总人口2.7万人,耕地面积23944亩,辖8个行政村、1个社区居民委员会,149个村民小组。2002年被国务院体改委列为国家级小城镇综合改革试点镇。镇内有闻名全国的桑园机场、有红旗水库的自然资源、有万石坝的千亩沃野,自然、历史和人文资源十分丰富。有成都天台山制药、勇升鞋业、启元肉业等企业,经济基础较为雄厚。

镇党委、政府紧紧围绕市委“1333”工作战略和党委“125”工作思路。即:1条主线——以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新农村为主线;2大战略——突出项目为抓手、产业为支撑,继续推进“工业强镇、三产业富镇”战略;5大措施——建设“四区一带”(以成都天台山制药为依托的医药及药用包装产业发展区、以勇升鞋业为依托的出阝江河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区、以万石坝无公害蔬菜基地为依托的万石坝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区、成温邛高速公路桑园出口处的现代物流业发展区、红旗水库生态旅游开发带),全面统筹推进桑园农村民主政治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建设和谐桑园新农村,努力把桑园镇建设成为区域中心强镇。".。

平乐镇是邛崃县三个老建制镇之一(其余两个是火井和固驿),集镇的形成期现尚无文字记载。隋朝建立后,场帝大业三年(公元607年)改邛州为临邛郡,先后辖十县,第一次在文字上提到火并县辖区内有个平乐坝(按,坝字古义为村民聚居之处)。这是文字记载最早的平乐二字。初年,邛州临邛挪辖七县一监,平乐属火井县辖区、改名为平乐镇,并在宋太祖开宝三年(公元970年)将火井县的治所迁到这里。《宋史》卷八十九,地理五,邛州条,火井县注:“中,开宝三年移治平乐镇。”这是正史对平乐镇名的唯一记载。宋代时期成书的《九域志》,在书中也记载有平乐镇。公元1368年明王朝建立,平乐按照明代的行政建制改为乡,称平乐乡。并分为上乡下乡。《邛崃县志(旧)》“场镇地道考”中对此记载为:“城西南三十五里平乐坝,明号为平乐乡,分上下。”在《环球县志》“汤镇记”场镇目录中记载为平乐坝。《邛崃县志(旧)》“古迹存亡考”中记载:火井县本镇也,镇改县,唐家异地,唐在今油榨论,来在今平乐坝。”从现存史料完全可以说明平乐镇的乐字应为快乐的乐。平乐旅游景点有:秦汉驿道,邓通,卓王孙冶铁遗址,天官试剑石,金华山唐代摩崖造像,天官墓,江西会馆,湖南会馆,古码头,邛南第一桥,观音院,芦沟竹海,天然石佛,元帅井,绿宝石庄园,清代明居,临河吊脚楼等。

" 夹关镇始建于三国蜀汉时期,距今已有1800多年的历史,位于临邛古城西南山区,属革命老区。是“国家级经济综合开发示范镇”、“四川省先进文化乡镇”、“成都市特色文化之乡”、邛崃市五个中心镇之一。幅员面积47.4平方公里,辖11个行政村(社区),总人口19056人;其中镇区面积0.71平方公里,人口5800余人。

夹关镇属亚热带气候,常年降雨量1100—1300mm,无霜期长。交通地理条件十分优越,是临近10个周边镇乡的农副产品集散地。东距邛崃市区37公里(平乐古镇18公里),南距国道108线12公里,西距国家级风景区天台山10公里,距碧峰峡森林公园25公里,是川西旅游环线的重要驿站。已实现村村通水泥路,镇内公共设施齐全,企事业单位近40家,夹关小学已成为全国写字实验学校。二龙山公园是天然氧吧,白沫江穿镇而过,清清江水碧波荡漾,以《红颜》为代表作的多部影视剧在此拍摄。

近年来,按照推进城乡一体化的整体要求,镇党委、政府一班人正带领全镇人民,依托特色资源,定位于“生态旅游小城镇”,大力实施“特色兴镇、旅游强镇”战略,建成了11000亩优质茶基地,5428亩无公害茶叶基地,1000亩有机精品园区和5000亩良种桑基地。茶桑已成为特色支柱产业,小城镇功能配套设施不断完善,已开通天然气,新村建设亮点突出,各项社会事业蓬勃发展。

".。

火井镇是最早发现并使用天然气的地方,是一座具有悠久历史文化的文明古镇,隋末唐初设立知县,唐代著名的数学家、天相学家袁天罡出任首任县令,历来商贾繁荣,人杰地灵,现存有天罡祠、崇瑕塔、状元桥等名胜古迹供后人瞻仰至今。它位于邛芦公路31km处,距国家级森林公园天台山18KM,有名的文井江贯穿全镇,是邛崃西路最大的商贸中心。

全镇幅员面积31.78km2,最高海拔1,175米,最低海拔564米,年降雨量1200mm,年均温16摄氏度,积温0摄氏度,最低年份为5,768摄氏度,10摄氏度以上年平均积温为5187摄氏度,日照时数:1170小时。辖10个行政村,79个村民小组,一个民委会、耕地面积123,166亩(其中田5,656亩,地6,510亩)、总户数3,610户,总人口13,786人,胜产茶、棕、竹、木。

改革开放以来,全镇人民在党的十五大精神指引下,在邛崃市委、市政府和镇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市场为导向,合理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三高”农业,以小城镇建设为的经济增长点,不断发掘历史文化遗产,开发旅游资源,1999年人均纯收入2,488元,社会经济正朝着健康、协调的方向发展。

邛崃市辖镇。1940年置临济乡,1961年改公社,1982年复乡,1995年建镇。位于市境西南部,距市区24公里。面积19.4平方公里,人口1万。邛(崃)临(济)公路过境。辖黄庙、郑湾、凉水、赵塝、瑞林、杨庙、喻岗、碗厂8个村委会。乡镇企业有酿酒、榨油、建材、食品加工等厂。农业主产水稻、小麦、玉米、油菜子,兼产林、果,特产柑橘,是川西闻名的柑橘之乡。境内有邛崃曲酒厂。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西汉铁矢冲冶铁遗址在境内。

天台山镇地处邛崃市西南边陲,距邛崃市45公里,素有""邛崃的西藏""之称。东连火井、夹关,南邻名山、雅安,西接芦山,北界高何,北与高何接壤,幅员面积106.33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4712亩,总人口15984人,其中农业人口15501人所辖9个行政村,1个社区,121个村民小组。森林覆盖率达65%。境内山势雄峻,沟睿纵横,竹木繁多,四周群山环抱,山清水秀,处处鸟语花香,最高海拔1812米,最底海拔596米,雨水充沛,四季分明,气候温和,有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天台山及接引寺等著名景点,镇政府驻三角社区。

天台山镇属革命老区,1935年红军长征时曾在此安营扎寨,建立苏维埃政权,留下了许多石刻标语,至今保存完好,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时刻激励着天台山人民奋发向上。

南宝乡位于邛崃市西部,距邛崃市城区40公里,幅员面积94.98平方公里,辖8个自然村,52个村民小组,总户数1428户,总人口4756人。境内海拔高度700—2025米,水平距离南北长17公里,东西宽11公里,东与邛崃市油榨乡毗邻,南与邛崃市火乡接壤,西与邛崃市高何乡相连,北接芦山县大川乡。

南宝乡是以林为主的山区乡,是邛崃市的林业大乡,林地面积占全市的17%。全乡植被完好,野生动植物繁多,自然资源十分丰富,森林覆盖率达94%,天然林约5万亩,占总面积的36%;次生林约2.5万亩,占总面积的18%;人工林6万亩,占总面积的40%,其中各类竹2万亩,占总面积的13.7%、各类中药材9500亩,占总面积的7%、棕片1.2万亩(折合面积),占总面积的8%。

南宝乡气候宜人,光照充足,雨量充沛,四季分明,环境优美,年平均气温15℃左右,最高气温32℃,最低气温零下5℃,年降雨量1300毫升左右,无霜期240天左右。自然资源十分丰富,地理和气候条件非常良好,有较大的发展空间,棕、茶、竹、木、药、生漆是南宝乡的特产,这些产品用途十分广泛,品种繁多,具有较高的开发和利用价值。

南宝乡历史人文景观较多,有悠久的历史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在我乡境内有古寺庙和寺庙遗址达30多处,文物遗产有红军标语,1935年中国工农红军第九军七十六团驻军甘山子、小胡椒时,在朱文奎等家屋灰壁上有用土红悬书的大幅标语“解放中国、解放人民”至今保存完好。有1958年大办钢铁时留下的小高炉遗址。历史遗址有盐井天然气,在我国历史上最早记载使用天然气和盐井遗址就在南宝乡境内(原盐井村),有奇特的海螺石,奇异的石狮,有古老的银杏、珙桐、红豆衫等名贵珍稀树种,有大熊猫自然保护区,有各式各样的溶洞群几十个,有天然峡谷群,自然景观十分良好,天然林资源十分丰富,是今后开发旅游、休闲、渡假的好地方。

南宝乡境内能源、交通、通讯良好。(1)有充足的电力资源,目前邛崃市最大的水力发电站——宝珠山水电站就在我乡大胡村,100千瓦以上的小水电站有4个,小水电发电量在1600千瓦/小时以上,完全能够确保生活和工业用电。(2)交通十分方便,有各种等级公路100多公里,80%的村组都通了公路,形成了良好的公路网络。(3)通讯良好,在我乡境内有各种无线通讯机站5个,大部分地区都能使用手机和小灵通。

因原大同乡乡人民政府驻地大兴场而得名大兴,后因与邻县大兴同名,1958年更名为大同。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设大兴场;后改乡。

1958年,乡改公社。

1958年10月,公社改乡。

2004年9月,与石坡乡合并为大纭�2019年12月,成都市人民政府决定:撤销水口镇、大同乡和茶园乡,设立大同镇。

将原水口镇和原大同乡永兴社区、青㭎坪村、中华村、景沟村、孔家山村、陶坝村、盐水村、周沟村所属行政区域划归大同镇管辖;将原茶园乡和原大同乡干塘村、陈院村、古坪村、会龙村、建中村所属行政区域划归桑园镇管辖。

2019年,撤销水口镇、大同乡和茶园乡,设立大同镇。将原水口镇和原大同乡永兴社区、青㭎坪村、中华村、景沟村、孔家山村、陶坝村、盐水村、周沟村所属行政区域划归大同镇管辖,大同镇人民政府驻政府街1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