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点推荐 > 石狮市永宁镇各村社区地名由来

石狮市永宁镇各村社区地名由来

永宁,唐代称“高亭”,宋代称“凉恩亭”,沿海一带则称“水澳”,系泉州海外交通的重要港口及海防要地。南宋乾道八年(1172年),毗舍耶岛国(今属菲律宾)的海盗经常来骚扰。为防外患,朝廷在此建水寨,因取其“永保安宁”之意,故名。
永宁,唐朝称“高亭”,宋朝称“凉恩亭”,沿海一带则称“水澳”,系泉州海外交通的重要港口及海防要地。南宋乾道八年(1172年),毗舍耶岛国(今属菲律宾)的海盗经常来骚扰。为防外患,朝廷在此建水寨,因取其“永保安宁”之意,故名。
明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朝廷为抵御倭寇,在此设立卫城,以作泉南屏障,称“永宁卫”。又因其地形,状如鳌鱼卧滩,又有“鳌城”之称。1958年成立永宁公社永宁大队,下辖四个中队,本辖区隶属第三中队。2011年,永宁社区居委会一分为四,本辖区即称为永宁第三社区。
永宁,唐代称“高亭”,宋代称“凉恩亭”,沿海一带则称“水澳”,系泉州海外交通的重要港口及海防要地。南宋乾道八年(1172年),毗舍耶岛国(今属菲律宾)的海盗经常来骚扰。为防外患,朝廷在此建水寨,因取其“永保安宁”之意,故名。
明朝时期,该地原系张氏聚居。明朝中期,高氏插居于此。后高氏人口蕃衍迅速,张氏反而日见稀微,最后剩下少数人丁,外徙他乡。从此,滨海之地成了高氏家园。而寨下也因寨仔的颓毁渐渐被人遗忘,倒是以高氏聚居地称之为“高厝”,更被群众普遍接受。后来,为拓展生计,村中部分人迁入永宁城内居住。为有所区别,则将城外之高厝称为“外高”。
原系“邱”姓居住,明代始有蔡、王、陈、何四姓相继迁入,于滨海沙滩之地分出五大角落为居,故曾称“五沙”,后谐称为“浯沙”。
因位于海边的海埭处,故称“埭头”。又因海产资源丰富,兼之出洋谋生者甚多,每年侨汇收入甚多,村民富庶,曾有“过屋未尝不闻银音”之珍闻,故有金埭头之称,而通称“金埭”。
据说古时,村南有一小山,绵延二里余。满山尽皆果叶树(俗称臭梅),春夏开花时节,香闻数里,故称“梅林”。
因村落建于梅林港之澳边,故称“港边”。
因地处沿海沙丘地带,长期经受潮水冲击,风沙卷扬,年久月深,积成一条天然白色堤岸,故名。
因位于大溪边,地势低,每逢大雨溪水上涨,村地受淹,水积成泽,而称之“霞泽”,后谐称为“下宅”。
皆为回族的郭姓族人建居于山下坑地,故名。
原名为官聘,谐音俗称杆柄。位于龙湖之杆柄龙湖乡之杆柄分别,故以其位置而冠以“后”字,称后杆柄。
据宋元时期,该地开发之前,西边建有一规模宏大的寺院,名曰“西院”,后来全部倒塌。明朝洪武年间,吴氏先祖从晋江吴厝来此肇居,因地处该寺院遗址之东,故名。
因是丘陵地,四面低山环抱,早年交通不便,出入村只有一条小路,偏僻闭塞,“山边”由此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