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点推荐 > 太公镇各村社区地名由来[2]

太公镇各村社区地名由来[2]

明时建村,村中有条小河,河旁长满兰花,气味芳香,得名芳兰。
明时山西祁姓移民至此,多居窑洞,故名。
《汲县志》乾隆版载:“汲故城西北三十里,有太公泉,太公故居也。”明时于此建二村,以泉名村。本村位于北部,得名后太公泉村。
传这里原有道土坟一处,清光绪初,孔姓来此建村,得名道士坟。
原名宋家庄,明时洪洞移民宋姓在此建村,后简化为宋庄。
传原为洪门寺猪圈,明时建村名猪庄,因名不雅,演变为朱庄。
村名来历有二,1、元朝初大文学家汲人王子秋涧在村西石棚旁读书,故名;2、最早只住一人,三面又环沟,一面是山,每逢大雨,涧水四溢,原为孤子涧,后演变为今名。
明初李姓建村,在谷驼山北,曾名李家庄,简名李庄。因与上乐村乡李庄同名,经新乡地区行署1982年1月11日新政字〔1982〕8号文件批准,更名为山后李庄。
这里原建有罗大王庙,庙西有罗大王潭。种庙产的佃农以庙、潭形成村落名大(Dai)村,后演变为代村,本村居西,得名西代村。
这里原建有罗大王庙,庙西有罗大王潭。种庙的佃农以庙、潭形成村落名大(dai)村,后演变成代村。本村在东名东代村。
据《水经注》及太公庙碑载,姜太公吕尚人也。其墓在村西1千米处。姜太公姓吕,得名吕村。
明初程姓建村,名程势保屯,万历四十三年(1615)名毡王屯。清乾隆十五年(1705)张姓势大,更为张旺屯,俗称张王屯。
明时此地建有洪门寺,寺有四个门,形成四个村落,总称寺门,居西,得名。
明时该地建有洪门寺,寺有四个门。四门处形成四个村落,总称寺门,居东,故名。
明时此地建有洪门寺,寺有四个门,形成四个村落,总称寺门,温姓较多,得名。
说明:数据源自网络,部分排名不分先后,如有不同意见,欢迎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