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点推荐 > 万市镇各村社区历史沿革

万市镇各村社区历史沿革

1950年6月为太平乡周家村。

1955年为新民高级社。

1955年12月横山、太平两乡合并为南安乡,周家从南安乡划归万市乡,为万市乡新民高级社。

1958年公社化时为新登工社万市管理区第五连。

1960年为新民大队。

1961年7月从万市大队析出,为万市公社新民大队。

1984年政社分社改称新民村。

1985年10月万市改为建制镇,仍称新民村。

唐氏宗谱记载“东墅之名,由来旧矣,自明至清安土重建,因坞中唐姓聚居,聚文而富,聚雅而美。”故改“墅”为“聚”,称“东聚坞”。

1958年间为书写方便,又因谐音改成“东叙坞”。

1950年为画龙乡东叙村,1950年6月属画龙乡,1955年为画龙乡东叙高级社,1955年12月画龙乡并入南新乡,为南新乡东叙高级社,1956年为南新乡东叙高级社,1958年为南新管理区唐家连队,1958年10月为新登大公社南新耕作区唐家生产队。

1960年为南新公社东叙大队,1960年12月从唐家生产队析出建东叙生产队(连)。

1961年7月为南新公社东叙大队。

1984年为南新乡东叙村,1984年3月为南新乡东叙村。

1992年5月,撤区、扩镇、并乡,南新乡并入万市镇,仍称东叙村,沿用至今。

1950年6月属横山乡,1955年12月太平、横山二乡合并,为南安乡白马高级社。

1956年称白马高级社,1958年10月为新登大公社南安耕作区白马生产队。

1961年7月为南安公社白马大队。

1984年为南安乡白马村。

1992年撤区扩镇并乡5月属万市镇,现仍称白马村。

明天顺年间(1457-1464)《新城县志》载:南安乡何婺庄。

民国十一年(1922)《新登县志》载:岭西区南安乡何婺庄上何婺、下何婺。

1950年6月为横山乡何婺村。

1951年土地房产清册载:新登县龙羊区横山乡何婺村。

后为书写方便改为“婺”为“务”。

1955年12月太平、横山二乡并建,为南安乡何婺高级社。

1956年为何务高级社,1958年公社化时为何务大队。

1958年10月为新登大公社南安耕作区何务生产队。

1961年7月为南安公社何务大队。

1984年政社分设改为南安乡何务村。

1992年5月撤区,扩镇并乡,南安乡并入万市镇,仍称何务村。

1950年建政时为杨家村。

1950年6月为横山乡杨家村。

1955年12月太平、横山二乡并建,为南安乡杨家高级社。

1956年为杨家高级社。

1958年公社化与龙山合并为杨家大队。

1958年10月为新登大公社南安耕作区杨家生产队。

1960年下半年龙山析出,仍称杨家大队,1961年下半年,吉岭之南龙山片从杨家析出。

1961年7月为南安公社杨家大队。

1984年改称南安乡杨家村。

1992年5月撤区,扩镇并乡南安乡并入万市镇,仍称杨家村。

1950年6月为南新乡众缘村、蓼岸村。

1956年为众源高级社、蓼岸高级社,1958年10月为新登大公社南新耕作区蓼岸生产队、众源生产队。

1960年为南新公社众缘大队;1961年1月后源从众源生产队析出建立生产队。

1961年7月为南新公社众源大队、后源大队、蓼岸大队。

1984年为南新乡众源村、后源村、蓼源村。

1992年撤区、扩镇、并乡,南新乡并入万市镇,至今称为众缘村会。

2007年12月由众源、后源、蓼源三村合并而成。

2008年6月原廖岸村、后源村与众缘村合并,用众缘村名。

1950年6月为画龙乡画龙村。

1955年12月画龙乡并入南新乡,为南新乡茂树、旭成二高级社,1956年改名为南新乡旭成高级社,1958年8月旭成析分为渚源、彭家二高级社。

1958年10月为新登大公社南新耕作区洪家(原茂树)、渚源、彭家三个生产队。

1961年7月为南新公社彭家、渚源、洪家三个大队。

1984年为南新乡彭家、洪家、渚源三个村。

1992年5月南新乡并入万市镇,三村从之。

2007年12月行政村规模调整,与原渚源村、洪家村合并为彭家村,沿用至今。

经考悉清未起就为何家村,渔洲村,并叫泥鳅坎,当时人口少,户有余粮,誊称白米之乡,养女都望嫁往泥鳅坎。

民国时代以村为保,何家村为十二堡,渔洲村为十三堡,隶属新登县龙羊区龙门乡管辖;1949年解放后复名为何家村、渔洲村。

1950年6月何家、渔洲属画龙乡。

后改为南新乡;1953年底渔洲并入何家选区,1955年12月画龙乡并入南新乡,二村属南新乡。

1956年转为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两合并为渔洲村,为渔洲高级社。

1960年受到1958年大跃进影响又分为二村,村名仍为何家村、渔洲村;1958年10月为新登大公社南新耕作区渔洲生产队。

1960年12月渔洲析分为何家、渔洲二个生产队。

1961年7月以乡建社,为南新公社何家、渔洲大队。

1984年政社分设,为南新乡何家村、渔洲村。

1992年5月南新乡并入万市镇,二村从之。

2007年12月由何家、渔洲二村合并而成。

村名为何家村。

白石在唐朝时属南新场,宋时属南新县,后归属新登县岺西区古城乡。

1950年6月白石属画龙乡,五龙属田源乡。

1955年下半年五龙划入画龙乡。

1955年12月画龙乡并入南新乡,二村属南新乡,为白石、五龙高级社。

解放初属画龙乡,1956年改属南新乡,名曰“白石高级社”。

1958年为南新管理区白石连。

1958年10月为新登大公社南新耕作区唐家生产队(连)。

1960年改南新公社白石大队,1960年12月从唐家生产队析出建白石生产队、五龙生产队。

1961年7月为南新公社白石大队、五龙大队,1984年3月为南新乡白石村、五龙村。

1992年改名为万市镇白石村,1992年5月南新乡并入万市镇,二村从之。

2007年原万市镇五龙村并入,仍称“白石村”。

2007年12月由白石、五龙二村合并而成。

解放初到1950年6月为太平乡太平村、洞山村。

1955年,以洞山、太平二个自然村各自为名,各村自治。

1955年12月太平、横山二乡合并成南安乡,遂为南安乡太平高级社、洞山高级社。

1956年3月为南安乡各为高级社。

1958年南安乡改为新登人民公社南安耕作区,高级社改称为生产队。

1958年10月为新登大公社南安耕作区平山生产队。

1959年太平洞山合并称为平山生产大队。

1961年7月为南安公社太平大队、洞山大队。

1962年分设洞山、太平二大队各自为名。

1984年为南安乡太平村、洞山村。

1992年5月南安乡并入万市镇,二村从之。

2007年12月由洞山、太平二村合并而成。

原二村各取一字构成现名。

1949年建国后从1954年1月至1955年5月互助合作低级社阶段,1950年6月为太平乡罗宅村与横山乡杨家村一部分。

1955年12月太平、横山二乡合并建南安乡,为南安乡罗宅高级社与杨家高级社一部分。

1956年至1958年10月为高级合作社阶段。

1958年10月为新登大公社南安耕作区罗宅生产队、杨家生产队一部分。

1958年10月至1961年7月为新登大公社,南安耕作队,罗宅生产大队。

1960年罗宅大队析分三村大队,1961年下半年龙山大队从杨家大队析建。

1961年7月为南安公社罗宅大队、龙山大队、三村大队。

1961年8月至1984年恢复为南安公社罗宅生产大队。

1981年龙山大队更名为吉龙大队。

1984年为南安乡罗宅村、三村村、吉龙村。

1992年5月南安乡并入万市镇,三个村从之。

2007年12月由罗宅、三村、吉龙三村合并而成。

因村委驻地罗宅村,故名。

1950年6月为横山乡方里村。

1955年12月太平、横山二乡并建南安乡,为南安乡方里高级社。

1958年10月为新登大公社南安耕作区方里生产队。

1960年1月分为大青生产队、方里生产队。

1961年7月为南安公社方里、大青大队。

1984年为南新乡方里、大青二村。

1992年5月南安乡并入万市镇,二村从之。

2007年12月由方里、大青二村合并成方里村。

1949年6月属古城乡,1950年6月为田源乡中源、田畈村,后中源又析分出里源村。

1955年12月田源乡并入万市乡,里源、中源村合并为万市乡胜利高级社,田畈村则为万市高级社第一连(童家桥、对山、回坑、回坞)、第二连(四公坞、湾里、田畈)。

1958年10月为新登大公社万市耕作区胜利、田畈生产队。

1959年10月一起并入万市生产大队。

1961年7月析分为万市公社胜利大队、田畈大队。

1980年12月胜利大队又析分为里源、中源大队。

1981年田畈大队改名为田源大队,时村境为里源、中源、田源大队。

1984年为万市乡里源村、中源村、田源村。

1985年10月属万市镇。

2007年12月由里源、中源、田源三村合并成田源村。

1949年6月为古城乡,1950年6月为万市乡万市村与南新乡的东园村(考坎坞、上陈、下陈、骆家)。

万市村后析分为万市村(万市、花家、周家、西山下、冯家、陈家)、安居村(镇头、枫树岭、陈家、骆家、黄宅、大坞、朱村、野坞、犁坑)。

1954年12月,安居村并入。

1955年田畈村、槎源村并入,12月东园村从南新乡划入万市乡并入。

时为万市高级社,分设六中队(连):以原田畈村域设第一、第二队。

原安居村北片(黄宅、枫树岭、镇头、犁坑、大坞)设第三队、原东园村(下陈家、上陈家、骆家、考坎坞)设第四队、原万市村(周家、西山下、花家、冯家)与原安居村南片(朱村、野坞)设第五队、原槎源村设第六队。

1958年公社化时为新登公社万市管理区第四连。

1958年10月属新登大公社万市耕作区,田畈、东元从万市生产队析出,时村境有万市、东元二个生产队。

1959年万市、东元与田畈、槎源又并建为万市生产队。

1960年胜利、石门、新民分出,相继于64年分出田畈、槎源、东元,单独成立万市大队。

1961年7月,田畈、槎源析出,本境析分为万市公社万市、东元二个生产大队。

1984年起改称为万市村。

1984年3月为万市乡万市村、东元村。

1985年10月万市改为建制镇,仍称万市村。

2007年12月行政村规模调整后与东元村合并,仍称为万市村,驻地由万市加工厂迁至东元陈家新办公楼。

明万历七年(1579)《杭州府志》新城县图、清乾隆四十九年(1784)《杭州府志》新城县图均载:佘源。

谐音成槎源。

1949年解放后分别建立槎源村和石门村,1950年6月为万市乡槎源、石门二村。

1955年农村合作化阶段成立槎源高级合作社和石门高级合作社,1955年为槎源、石门高级社,后并入万市高级社,为第六连。

1958年10月属新登大公社万市耕作区石门生产队,1959年并入万市大队。

1961年人民公社化时期建立槎源生产队和石门生产队,后改称大队,1961年7月属万市公社,并从万市大队析出成立槎源、石门二个大队。

1984年后复称槎源村和石门村,1985年10月万市乡改镇,二村属万市镇。

2007年12月由原石门村、槎源村两村合并,成立槎源坞村,村委所在为万宅自然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