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点推荐 > 瓮安县各街道乡镇情况介绍[2]

瓮安县各街道乡镇情况介绍[2]

白沙乡位于瓮安县西南部,距县城约46公里,东与建中镇相邻、北与中坪镇接壤,西、南与开阳县茅云乡隔洛旺河相望,全境东西宽12公里,南北长12.5公里,国土总面积85.7平方公里。辖9个村、99个村民组、3310余户、1.51万人,其中少数民族480余人。乡境内地形地貌复杂,地势起伏大,海拔在600米至1378米之间。全乡总耕地面积为1.64万亩,其中:田6309亩、土10118亩。主要粮食作物以水稻、玉米为主,小麦、薯类和各种豆类等为辅,经济作物以油菜、烤烟为主。乡境内有丰富的煤、铁、重晶石等矿产资源。原煤储藏量约为3千万吨,现有年产3万吨以上的煤矿5个,年产5000吨的重晶石洗选厂1个。

近年来,农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2003年农民人均吃粮达到380公斤,人均纯收入达到1622元。财政收入完成156万元。农业科技含量不断增大,两杂良种,油菜育苗移栽,小麦旱地分带轮作,烤烟规范化种植得到全面普及。教育、卫生事业得到长足发展。2004年,中、小学在校生共2476人,其中:初中在校升615人,巩固率为98.8%,毕业率为96.4%。2003年考上中专17人,高中32人;小学在校生1860余人。卫生事业以初级卫生保健和社会服务为工作重点,加强防疫。交通、通信、电力等基础设施明显改善。完成了乡级公路四级路面改造和白沙街道柏油路面建设,有97个村民组已通公路;通信质量得到明显改善,形成电信、移动相互竞争的格局;已完成7个村7个台区农村电网改造。

历史:1991年撤并建前,岚关乡是个小乡。撤并中,将尖坡乡与岚关合并仍称岚关乡,乡政府驻地仍在岚关村新街组。岚关乡并村合组在2009年着手并完成。合并村、组后,全乡辖岚关村(由原岚关村、松坪村、谷才村合并)、茶海村(由原大坪村、大路村合并)、章阁村(由原骆背村、龙塘村、三桥村合并)3个行政村58个村民组(撤并村前105个村民小组)。现有4132户17587人。

当前发展情况:岚关乡地处瓮安南端,座落在云贵高原台地上,东与黄平县接壤,南紧邻福泉市高石乡,西与平定营镇相邻,北与永和镇相连,总面积119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4865亩(田6768亩、土8097亩),最高海拔1336m,最低海拔1079m,平均海拔1270米,年平均气温在12.3C。,全乡气候为高原冷凉型气候,年平均气温12.5°C,最低气温–8°C,最高气温36°C,无霜期270天,年降雨量1119.8mm。森林面积7547.93公顷,森林覆盖率68.4%。独特的气候环境给岚关带来了茶叶种植的发展模式,目前全乡茶叶面积达1.5万亩,核心区面积有1万亩,主要分布在茶海村。村庄91个,无县道公路,有乡公路兰家坪至岚关街上9公里,岚关街上至高石乡14公里,岚关街上至朱家山林场13公里。乡公路与永和镇、福泉市道坪镇高石相连,县城至朱家山35公里,于2009年7月油路化。乡境内有丰富的煤、磷、铁、硫铁、钼、镍、钒、铅锌、重晶石等矿产资源,尤其是煤、磷、钼、镍、钒最为丰富,乡辖境内年产9万吨煤矿3个,磷开采精加工选矿厂1个。乡内有养殖业村 1 个,养殖小区3个,养殖大户5户,万头养猪场1个。

乡内有万亩茶园村----茶海村,道路硬化1.5公里,茶园内有机耕道路12.5公里,每年春天可吸纳游客观光---采茶---品茶2万余人;有地球上同纬度保存最完好的国家级原始森林---朱家山森林公园,有正在建设中的朱家山千亩珍稀植物园。内设休闲、度假、观光、健身为一体避暑山庄,可供集团考察学习、短期封闭式培训等各种小型会议接待住宿,年可接纳游客10万人次,年创收达1000万以上。目前正在建的朱家山迎宾大道。

未来发展规划:为加快岚关乡经济社会转型升级,进一步促进岚关经济发展的转型升级,加快城镇化建设步伐,全力实现强权扩镇,创新体制机制改革,鉴于岚关乡的地理环境、乡域现有产业、风景区建设等方面的条件及州、县有关文件精神,鼓励乡镇自办产业园区加快“镇园合一”推动小康进程。乡党委、政府确立了岚关以“工业强乡、产业兴乡、集镇亮乡、旅游活乡”为发展思路,将岚关建设成为集“休闲观光、度假旅游、生态避暑、产业配套、功能齐全”为一体的县城“后花园”。着力将茶海村打造成为集生态、旅游、休闲、农产品加工为一体的岚关乡“高效产业园区”。

老坟嘴乡位于县城东部,距县城约37公里,东与黄平县浪洞乡接壤,西南与永和镇,西北与草塘镇,北与小河山乡毗邻,国土面积57多平方公里,海拔在700-1300米之间,耕地面积1.24万亩(田5580余亩,土6820余亩),2003年人均基本农田0.3亩,25度以上坡耕面积85%以上,有林地面积3.61万亩(退耕还竹6060余亩),森林覆盖率达45.8%,乡境内沟壑纵横,山高坡陡,交通落后,信息闭塞,文化、教育、卫生等各项社会事业发展滞后,也极不平衡,是省级一类贫困乡。境内无矿产、无资源、无企业,是一个典型的山区农业乡。全乡辖老坟嘴、观塘、木孔、红梅、牛坡、两岔、蔡家湾、河坝八个行政村(除老坟嘴以外,其余均为省级一类贫困村),92个村民组2798户11369人,贫困人口1112户4503人,占总人口的39.6%,人口自然增长率11.02‰,有61户237人未通电;3261人,1020头大牲畜未解决饮水困难。
高水乡位于瓮 安县西北部,距县城约82公里,东与木引槽乡相接,北与珠藏镇接壤,南面、西面与开阳县隔河相望。全乡辖11个村,72个村民组,3886户,1.6万人。国土面积78多平方公里,耕地面积为1209公顷,人均耕地1.13亩。森林覆盖率为48%。平均海拔945米,年平均气温14.3℃,年降雨量约1089毫米。

2003年,全乡实现国民生产总值2040万元,其中农业总产值1738万元,工业总产值 302万元,粮食总产6464吨,同比增长47.2% ,人均纯收入实现1597元。

木引槽乡位于县境西北部,西邻高水乡,北连珠藏镇,东北接铜锣乡,东南和南与龙塘乡、玉山镇,西南与开阳县的龙水乡隔乌江相望(乌江流经乡境边缘长约15公里),总面积68.6平方公里,平均海拔800米,年平均气温15.2℃,最低4.5℃,最高24.8℃,年降雨量约1031.6㎜。乡内山高坡陡,田少土多,水源欠缺,是全县旱作土地较多的乡,适宜烟叶、油菜籽、辣椒、生姜、花生等经济作物和用材林、柑桔、梨、桃、李等水果作物生长,也是乌柏籽主要产区。辖9个村72个村民组,有自然村寨61个。2003年全乡人口1.03万人,其中农业人口9910余人,苗、布依等少数民族人口238人,占2.3%,现有耕地10739.1亩,有林地面积57826亩,森林覆盖率56.2%。主产玉米、水稻、小麦、油菜籽、薯类、烤烟、辣椒、生姜、花生等,盛产柑桔、梨、葡萄、桃子、李子、五倍籽、油桐籽、板栗、乌桕籽等。矿产资源较为丰富,有磷矿、铁矿、煤、硫铁矿等。
牛场坝乡位于瓮安县最北端,距县城约72公里,东与湄潭县茅坪镇毗邻,西与珠藏镇、铜锣乡交融,北与遵义县团溪镇相望,全乡辖6个行政村,55个村民组2175户,9031人,其中农业人口8860人,占98.5%,平均海拔1025米,全乡总面积7.84万亩,其中山地7.15万亩,坝地1180多亩。耕地面积8953多亩,其中田3434多亩,土5519多亩,森林覆盖率为28%,地势东高西低,典型的喀斯特岩溶地型,地处偏僻,高寒,山陡石多,产业结构单一,基础设施薄弱,是一个地上无厂房,地下无矿藏的纯农业乡,经济较为落后,属国家一类贫困乡,主要经济作物有烤烟,油菜,粮食作物以水稻、玉米、小麦、洋芋为主。
鱼河乡位于瓮安中部,距县城约17公里。东与木老坪乡比邻,南与玉华、银盏乡接壤,西与中坪镇相依,北与玉山镇邻界。全乡总面积89.9平方公里,有苗族、布依族、仡佬族等6个少数民族,是全县19个革命老区乡镇之一。全乡辖10个行政村94个村民组,3663户1.47万人。现有党支部16个,党员403名。耕地面积1.61万亩,其中田8460多亩,土7700多亩,现有大小山塘水库92口,金秋梨果园场36个,面积5000余亩,正常年景产量1万吨,茶园2500亩。马遵、久铜两条省级公路贯穿乡境内8个村。乡境内有丰富的煤、铁、硫铁、铝钒土、重晶石等矿产资源,森林覆盖率42%。

2003年,全乡工农业总产值3634.34万元,其中工业产值1350万元,农业产值2286.34万元,粮食总产量6655吨,财政收入115.2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687元。人口自然增长率11‰。

龙塘乡位于瓮安县北部的乌江河畔,距县城约38公里,国土面积52多平方公里。全乡辖6个村,65个村民小组,2250余户9960多人。耕地面积8460余亩,其中田3870余亩、土4590余亩。乡内气候温和,海拔在480-880米之间,年均气温15.5℃、年降雨量约964mm。旅游资源十分丰富,有驰名中外的江界河大桥、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强渡乌江战斗遗址和猴跳岩、震天动、花龙口瀑布等名胜旅游景点;交通便利,省道马遵公路横贯全境,乡内村组均通公路。支柱产业有粮、油、烟、猪、牛、果。尤以盛产柑桔、樱桃、金秋梨、甜柚而闻名。

2003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2010万元,增长10.5%;财政收入102万元,增长2.9%;完成社会固定资产投资60万元,增长3.4%;招商引资80万元,增长25%;农业产值1860万元,增长3.2%;粮食产量4700吨,油菜籽产量458吨;工业产值12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665元;实现150人脱贫;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9.8‰以内。农业产业调整取得新的进展,果、烟、牧、菜 “四农经济”建设稳步推进,建成了万亩果园乡。农业科技得到普遍推广运用,特色种植取得了明显成效。畜牧业发展取得了阶段性成果,现已产杂交牛犊65头、培植了养殖大户17户。开通了移动电话,54个村民组进行了农网改造,建沼气池685口,实施了1630亩退耕还林,完成了一个村民组的生态新村建设和一个村“四个一”工程(一个篮球场、一个戏台、一栋办公楼、一个专栏)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