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点推荐 > 武平县各街道乡镇历史沿革

武平县各街道乡镇历史沿革

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公元736年)设南安镇,隶长汀县,南唐保太四年,并南安、武平两场,南宋隆兴元年(公元1163年)始至今为武平县地。

苏维埃时期属城厢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先后划为附城镇、城关镇,1958年10月起先后改名为卫星公社、城关公社;1983年5月从城关公社划出红东、七坊、兴南、钢铁(西厢)、城南5个大队设立平川镇;2011年末有七坊、红东、西厢、城南、兴南等5个村以及河西、河东、南门、西城、东城等5个居委会,下设81个村民小组,55个居民小组。

2018年11月6日设平川街道,辖12个社区。

唐玄宗开元24年(公元736年)设南安镇。

北宋淳化五年(公元994年)为我县最初的县治所。

公元117年设所(武平所)。

宋淳化年间场所迁平川后,中山属高泰里。

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筑城,随即设武平千户所。

先后从中原调来35姓、5千余官兵在此驻守。

明嘉靖十九年(1540年)在旧城南北增筑新城。

民国初设武所区,1940年为中山实验乡,1940年为纪念孙中山先生改名中山。

苏维埃时期属中山区,先后有12个乡成立了苏维埃政权。

建国初先后划为第二区、中山区,1956年4月并入城厢区。

1958年4月设中山乡,11月改为中山公社。

1984年10月撤销中山公社,复设中山乡。

1989年12月建镇,辖老城、城中、新城、阳民、龙济、卦坑、上峰、上岭、武溪、太平、三联11个村委会。

宋属禾平乡。

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设岩前里。

1912年设岩前区,1935年改为第四区,苏维埃时期属岩前区。

1941年设岩前镇。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曾先后为第五区、岩前区、岩象区、岩前乡、红星人民公社。

1959年1月改称岩前人民公社。

1984年10月,撤销岩前公社设立岩前镇。

下辖灵岩、大布、将军、东峰、迳田、上塅、伏虎、三河、洋坑、宁洋、和安、龙井、双坊、峰贵、澄邦、杨梅16个村委会和一个工业区,是福建省特色商业重镇、市文明乡镇。

宋代曾设高梧保,明代为在域高泰里。

民国初设十方、高梧二个区,不久,十方划属第一区,高梧划属第二区,后期设有十方镇和高梧乡共31个保,(含建国后并入十方的万成乡,(中赤)三岭、和义二个保。

)建国初设十方区。

1958年撤区并乡时,分为十方,高梧二个乡,人民公社化后合并,为十方公社,1964年分为十方,高梧二个公社,次年即合并。

1984年设镇制改为十方镇,辖十方、黎明、黎畲、三坊、白土、来福、中和、处明、梅坑、鲜水、鲜南、丘坑、集贤、叶坑、高梧、彭寨、熊兴、乐畲村委会。

民国初年称中堡区,后改称上中乡。

由18个堡组成。

建国初为上中区。

辖16个乡。

1952年纳联四芳洋。

1953年东又纳丰田,四袁,袁畲,孔下。

1958年年撤区并乡析出丰田,四袁,袁畲,孔下,分为悦洋,中堡,林坊3个乡。

人民公社化时,并三乡为中堡公社。

1961年又分为中堡,林坊二个公社。

1964年合并中堡,林坊为中堡公社。

1984年改为中堡乡。

1995年11月撤乡设镇。

辖岭头、下村、悦洋、芳洋、小岭、乌石、上济、远富、朱坊、中堡、大坪、田坑、林坊、梧地、大绩、朝岭、章丰、新化、新湖、互助、罗助等21个村民委员会。

下设197个村民小组。

是“省级生态乡镇”,“市级文明乡镇”。

宋属永宁乡。

明属大湘亭里。

1931年后曾设桃溪区,桃溪乡,苏维埃时期属桃澜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先后曾划为第十一区、桃澜区、武北区、小澜乡、桃溪乡、桃溪公社。

1984年10月撤销桃溪公社复设桃溪乡。

1996年1月撤乡建镇。

辖桃溪、新礤、亭头、田雁、新田、江坑、鲁溪、新贡、湘溪、湘坑、洋畲、湘里、小澜、新华、新澜等15个村民委员会,下设197个村民小组。

唐属南安镇。

1912年前后属县城区。

苏维埃时期为城厢区。

1940年为第一区(城厢镇)。

1956年将城厢区的附城、西厢、七坊三个乡划出设立城关镇,将原城厢区分为城关公社和城郊公社。

1965年合并为城关公社。

1983年5月原属城关公社的兴南、城南、七坊、红东、钢铁(西厢)等5个大队划出归平川镇管辖。

1984年更名为城厢乡。

2012年5月3日撤乡改镇,更名为城厢镇。

辖南通、始通、灵通、上东、下东、凹坑、文溪、汾水、长居、金桥、礤文、园墩、东云、东岗、尧录、云寨等16个村民委员会,梁野、碧水、香樟等三个居民委员会。

建国前曾设东流里,之东留里,东留区。

解放初设东留区,乡。

1958年设东留公社。

1959年为城关公社东留管理区。

1961年改东留公社。

1984年改乡,2014年改镇,辖大明、桂坑、兰畲、背寨、龙溪、中坊、大联、永福、新中、小溪、苏湖、黄坊、封侯、新联、新福、大阳、南坊、泥洋等18个村民委员会。

下设141个村民小组。

宋设丰安乡,统6保,明为旧郡里,民国时期设六甲,中正二个区。

后并为第三区,末期设中心、六甲二个乡,辖23个保。

1932年2月,在陈坑建立过中共武平县委,县革命委员会,武东任苏。

六甲建立六甲任苏,建国后1949年秋,设中心位于中间堂,1951年为第八区,1955年六甲片划入十方区,丰田片划入中区,1858年撤去并乡,设六甲,丰田二个乡,人民公社化时,改设两个公社,1960年合为武东公社,仅一个月又把六甲,丰田二个公社分别划属十方,中堡二公社,1961年六甲,丰田又单独设公社,1965年并为武东公社,1984年改为武东乡,2014年撤乡并镇改为武东镇。

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称为万安镇,属顺平里。

1913年前后设万安区,后与城区合并为第一区。

苏维埃时期属城厢区。

民国初期为万安区,后来改称万安乡,辖本境6个保(小密保留昭信乡)。

1942年改属城厢镇,建国初属城厢区,而小密则划入东留区(1961年归万安)。

1958年撤区并乡时为万安乡,人民公社化后属城关公社。

1961年设立万安公社,1984年改为万安乡。

2014年撤乡设镇,由下镇、上镇、五里、贤溪、捷文、小密6个村委会组成,共60个居民点,组成64个村民小组。

初属永宁乡昭仪保,宋属归平乡,明属信顺团里。

民国初设永平区,1940年与桃溪、湘店合并为第四区,1948年分设永平乡、昭信乡。

苏维埃时期属永平区,有12个乡成立了苏维埃政权。

建国后,先划为第十区、永平区,1956年与桃溪、大禾合并为武北区,1958年4月撤区分设永平乡、帽村乡,11月两乡合并成立火箭公社,1961年4月分为帽村公社、永平公社,1965年又并为永平公社。

1984年10月,撤销永平公社,设立永平乡。

2014年7月撤乡设镇,设立永平镇。

前清时为盈塘里,民国时期为象洞区、乡;1929年在此成立中共武平县委,随后在此成立象洞区、武平县苏维埃政府。

1949年10月后,是象洞区;1955年和岩前合并为岩象区;1957年为象洞乡;1958年成立象洞公社;1984年设乡。

辖联坊、富岭、沾阳、官坑、新岗、中段、芹礤、太山、光彩、洋贝、东寨11个村民委员会,92个自然村,2015年改乡为镇,是革命老区,被誉为“红旗不倒之乡”。

2015年3月,撤销象洞乡,设立象洞镇。

1940年中赤建了一座万城桥(寓万事成功之意),后把地名改成万城,民国时期设中赤区,后改为万城乡,辖12个保,建国初划片分属十方,下坝两个区,1958年撤区并乡时,单独成立中赤乡,公社化时改为中赤公社,1984年改称中赤乡,辖中赤、上赤、壮畲、万营、下营、平沿、育平7个村民委员会,下设88个村民小组。

2018年11月6日,撤中赤乡,设中赤镇。

民国时期称湘店乡,1950年称十三区,驻地在店下,1951年十三区并入十一区,三个村直属桃溪区,1952年至1954年称乡。

55年把三个村划成店下、七里、湘洋、湘湖、白竹五个乡属桃溪区。

56年至57年高级社时属武北区,1958年改湘店乡。

1958年10月公社化后称为湘店公社,1984年起改称湘店乡,2018年11月撤乡设镇改为湘店镇,辖店下、尧山、七里、湘湖、湘洋、三和等6个村委会。

民国时属桃溪区。

1949-1951年为大禾区,下辖6个村。

1952-1955年,为大禾个乡(后来瑞湖划归永平区)。

1956-1957年撤区并乡时,属武北区大禾乡。

1958年撤区分乡时,称大禾乡,下辖大禾、源头、邓坑、帽布、坪坑等五个村。

1959-1961年人民公社化,称为东方红人民公社,仍辖大禾、源头、邓坑、帽布、坪坑等五个村。

1961-1983年改称大禾公社,下辖13个大队。

1984年改称大禾乡,下辖大禾、大礤、湘村、源头、龙坑、邓坑、上湖、上梧、贤坑、帽布、坪坑、山头、大沛等13个村委会,58个自然村。

2018年,撤销大禾乡,设立大禾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