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点推荐 > 峡江县各街道乡镇历史沿革

峡江县各街道乡镇历史沿革

明置峡江领六乡,水边分属玉笥、善政乡。

清沿明制。

1949年前,置全县11乡(镇),称水边乡,1958年,由多个高级社合并,称水边公社。

1984年,改制为水边乡,1995年,撤乡建水边镇,地名沿用至今。

春秋,属吴地,隋属新淦县。

1912年以后,属峡江县。

1958年9月,设立马埠公社、1968年,江背并入马埠。

1972年,分马埠,增置上盖、江背公社。

1975年,撤上盖,并入马埠公社。

1984年4月,改为马埠乡。

1995年,撤乡设马埠镇,沿袭至今。

东汉建安四年(199)设立巴丘镇,三国吴宝鼎二年(267)县境重置巴丘县,县名巴丘县,后避讳孔丘名,改名巴邱。

明嘉靖五年(1526)又设峡江县,县治巴邱。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仍为县治,设巴邱镇。

1968年并入巴邱公社;1970年从巴邱公社分出,改名城镇公社;1972年又并入巴邱公社,至1975年从巴邱公社分出,恢复巴邱镇;经国务院批准,1997年7月1日峡江县人民政府驻地由巴邱镇搬迁至水边镇。

2001年12月巴邱镇与巴邱乡合并组成巴邱镇,地名沿用至今。

明置峡江领六乡,仁和属安国乡。

清沿明制。

1949年前全县置11乡(镇),称仁和乡。

1958年9月,由多个高级社转为仁和公社。

1961年2月,改为仁和区。

1963年9月,撤区设仁和公社。

1985年,改制为仁和乡,1995年,撤乡设仁和镇,地名沿用至今。

明嘉靖五年(1526)置峡江县,领六乡,砚溪域地分属断金、扬名两乡。

清沿明制。

1949年全县置11乡镇,砚溪属龙江乡。

1950年,称砚溪乡。

1958年,由多个高级社合并为砚溪公社。

1961年全县恢复区建置,为砚溪区;1963年撤区并社,再次称砚溪公社;1984年,改制为砚溪乡。

1995年,撤乡设砚溪镇,地名沿用至今。

明时,境域属名扬乡。

清沿明制,1949年以前属文靖乡。

1956年始建罗田乡。

1958年,由多个高级社合并为罗田公社。

1961年分罗田公社置安山公社,属罗田区。

1963年撤区,安山公社并入罗田公社。

1968年,沙坊、金江2公社并入,罗田公社。

1972年将原沙坊、金江所属析出。

1984年改为罗田乡。

2001年,与沙坊乡合并为罗田镇,地名沿用至今。

明嘉靖五年(1526)峡江置县后领六乡,江背属太平乡。

清沿明制。

1949年前,全县设11乡(镇),江背属五云乡。

1950年,境地分属桐林乡、长田乡。

1952年,撤桐林乡,增置江背乡、庙口乡。

1956年,庙口并入江背乡。

1958年,分属江背、长田公社。

1963年,长田并入江背公社。

1968年,江背并入马埠公社。

1972年,江背从马埠分出,仍称江背公社。

1984年4月,改称江背乡,同年10月10日改名为桐林乡,地名沿用至今。

明时,称善政乡。

1940年称忠贞乡。

1950年,全县设4区44乡1镇,称福民乡,1958年,转为福民公社,1968年,福民并入巴邱公社,1972年11月,从巴邱公社分出,仍称福民公社。

1984年,改称福民乡。

2001年10月22日,福民乡驻地迁至楼屋的村,沿袭至今。

明嘉庆年间(1522-1566),境域属断金乡,1912年,属龙江乡。

1958年,设立水东公社。

1961年,复区,属砚溪区。

1963年,撤区。

1969年,水东并入砚溪公社。

1972年,从砚溪分出,人称水东公社。

1984年,改制为戈坪乡,沿袭至今。

明嘉靖年间(1522-1566),境域分属扬名、断金乡各一部。

清沿明置。

1950年,境域分属四区城上、庙下、庙前、新溪乡。

1958年,设立城上公社。

1961年,分城上置庙下,境域分属罗田区城上、庙下公社。

1963年,庙下又并入城上。

1968年,城上并入罗田公社。

1972年,从罗田分出,仍称城上公社。

1984年,改制称金江乡,沿袭至今。

1957年7月,吉安地区设立“金坪总合垦殖场”,下放峡江县管辖。

1969年,中国人民解放军防化部接管,创办“五七”干校。

1973年,由江西省农业厅接管,更名为“金坪园艺场”。

1976年,复归吉安地区管理。

恢复“金坪综合垦殖场”名称。

1980年更名为“金坪华侨农场”,直属江西省侨务办公室管理。

1984年,改属江西省外事办公室。

1987年,下放吉安地区。

1999年12月,下放峡江县。

2007年11月,撤销金坪华侨农场,成立峡江县金坪京族乡。

2008年9月更名为峡江县金坪民族乡,加挂峡江金坪华侨管理区牌子,沿袭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