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点推荐 > 兴仁市大山镇各村社区历史沿革

兴仁市大山镇各村社区历史沿革

解放前为新治乡三保;1953年为永合乡第三村;1957年为大山管理区全丰高级社;1958年为跃进公社全丰大队;1962年公社化后为大山公社全丰大队;经1981年地名普查后,更名为猪槽箐村;1992年,地名普查和资料更新调查后,该村寨隶属于大山乡;2007年9月,根据《兴仁县人民政府关于对大山乡村级整合实施方案的批复》仁府函[2007]78号文件,同意将原来的猪槽箐村及马店村(除毛坪组划出给新马场乡的金钟村外)的十个组,整合为猪槽箐村,办公地点设在原马店村的村民委员会办公室。

解放前为新治乡第一保;1953年为永合乡一村;1957年为大山管理区四合高级社;1958年为跃进公社四合大队;1962年公社化后为大山乡四合村;1992年,地名普查和资料更新调查后,该村寨隶属于大山乡;2007年9月,根据《兴仁县人民政府关于对大山乡村级整合实施方案的批复》仁府函[2007]78号文件,同意将原来的上务村整合为上务村,办公地点设在原上务村的村民委员会办公室。

解放前为新治乡一保;1953年为永合乡一村;1957年为大山管理区民丰高级社;1958年为跃进公社民丰大队;1962年公社化后为大山公社民丰大队,经地名普查后更名大野场村;1992年,地名普查和资料更新调查后,该村寨隶属于大山乡;2007年9月,根据《兴仁县人民政府关于对大山乡村级整合实施方案的批复》仁府函[2007]78号文件,同意将原来的嘎纳村及大野场村的大野场一、二、三组、小野场一、二、三组、以及木红一、二组、杨柳树组、云窝组十个组,整合为野场村,办公地点设在原大野场村的村民委员会办公室。

解放前为新治乡二保;1953年为永合乡二村;1957年为大山管理区耳期高级社;1958年为跃进公社耳期村;1962年为大山乡耳期村;1992年,地名普查和资料更新调查后,该村寨隶属于大山乡;2007年9月,根据《兴仁县人民政府关于对大山乡村级整合实施方案的批复》仁府函[2007]78号文件,同意将原来的耳期村及黄角村的黄角坝组、孙家坡组;火石地组、孙饶一、二组、半坡组六个组,整合为耳期村,办公地点设在原耳期村的村民委员会办公室。

解放前为新治乡二保;1953年为永合乡二村;1957年为大山管理区云河高级社;1958年为跃进公社云河大队;1962年公社化后为大山公社云河大队;1992年,地名普查和资料更新调查后,该村寨隶属于大山乡;2007年9月,根据《兴仁县人民政府关于对大山乡村级整合实施方案的批复》仁府函[2007]78号文件,同意将原来的河坝村、山脚地村二个村及白坟村的白坟一、二、三组、当格地组、油树湾组、甲云组、磨云组七个组,整合为河坝村,办公地点设在原山脚地村的村民委员会办公室。

解放前为新治乡第六保;1950年为新民乡第六村;1956年为启白乡第六村;1958年为启白管理区高寨高级社;1962年为启白乡高寨村;1992年,地名普查和资料更新调查后,该村寨隶属于大山乡;2007年9月,根据《兴仁县人民政府关于对大山乡村级整合实施方案的批复》仁府函[2007]78号文件,同意将原来的高寨村、新庄村二个村及白坟村的安逸一、二组、大槽子组三个组,整合为高寨村,办公地点设在原新庄村的村民委员会办公室。

解放前为新治乡五保所辖;1950年为大山乡五村所辖;1953年为新民乡所辖;1958年为启白管理区野纳高级社;1962年为启白公社野纳大队;1992年,地名普查和资料更新调查后,该村寨隶属于大山乡;2007年9月,根据《兴仁县人民政府关于对大山乡村级整合实施方案的批复》仁府函[2007]78号文件,同意将原来的启白村、野纳村、老屋基村三个村,整合为野纳村,办公地点设在原启白村的村民委员会办公室。

解放前为新治乡四保所辖;1950年为大山乡四村所辖;1953年为永和乡所辖;1958年为启白管理区老里旗高级社;1962年为启白公社解放大队;1992年为大山乡老里旗村,地名普查和资料更新调查后,该村寨隶属于大山乡;2007年9月,根据《兴仁县人民政府关于对大山乡村级整合实施方案的批复》仁府函[2007]78号文件,同意将原来的麻窝村、老里旗村二个村及白坟村的田坎上组、仙仁洞组二个组,整合为老里旗村,办公地点设在原老里旗村的村民委员会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