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点推荐 > 寻甸县各街道乡镇历史沿革

寻甸县各街道乡镇历史沿革

明朝称宣化里,清代属甸头里。

1913年,寻甸县置仁德镇。

1949年,仁德镇属仁德二区,改名仁德乡。

1952年,寻甸县置寻甸第二区、金发乡。

1955年,金发乡更名为金华乡。

1958年,寻甸第二区析置为火箭公社、建设公社;金华乡属羊街大风暴公社;仁德乡改制为仁德管理区,属火箭公社。

1959年,金所公社改为建设公社。

1961年,设仁德区,寻甸县城区域为仁德大队。

1963年,仁德管理区复名仁德镇。

1966年,仁德镇改称红旗镇;仁德区更名建设公社。

1971年,建设公社更名为城关公社,红旗镇并入城关公社。

1981年,城关公社析置为塘子公社、仁德镇,1984年设塘子区。

1984年,城关公社改制并析置为城关区、金所区;塘子公社改制为塘子区。

1988年,城关撤区设乡;金所区、塘子区分别改制为金所乡、塘子镇。

2006年2月,城关乡并入仁德镇。

2009年11月,塘子镇、金所乡并入仁德镇。

2011年4月,仁德镇撤镇设街道办事处。

2017年1月,仁德街道析置为仁德街道、塘子街道、金所街道。

1949年称凤悟乡,1952年为寻甸二区,1958年成立建设公社,1961年设仁德区,1966年更名建设公社,1981年改塘子公社,1984年设塘子区,1988年建塘子镇,2009年至2016年属仁德镇,2017年析出置街道。

民国时属果马河麒麟乡,1952年置金发乡,1955年改称金华乡,1958年属羊街大风暴公社,1959年改金所公社,1984年设金所区,1988年更名金所乡,2009年至2016年属仁德镇,2017年析出置街道。

明清时期,为果马里。

民国末年,隶属于果马乡。

1950年,为三区。

1958年10月,为羊街公社。

1962年,为羊街区。

1966年,为卫星公社。

1970年,为羊街公社。

1984年,羊街公社改为羊街区。

1987年,由羊街区改为羊街镇。

明清时,为亦郎里。

1949年,为桂华乡。

1950年,为五区。

1958年,为柯渡公社。

1962年,为柯渡区。

1966年,为团结公社。

1977年,为柯渡公社。

1984年,为柯渡区。

1988年,由柯渡区改为柯渡镇。

元朝时,属归厚县。

明清时,为倘甸里。

民国三十三年,称瑞和乡。

1949年,属寻禄巧边区中共昆明中心县委驻地。

1950年,为四区。

1958年,建马街公社。

1962年,为马街区。

1966年,为星火公社。

1970年,为马街公社。

1984年,设倘甸区。

1988年,撤倘甸区,设倘甸镇。

清朝时,属乞曲里。

民国末年,属麒麟乡。

1950年,属六区。

1958年10月,为功山公社。

1966年8月,为红卫公社。

1967年,为功山公社。

1984年,为功山区。

1987年12月,由功山区改为功山镇。

明清朝时,属乞曲里、甸头里、宣化里。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属吉龙乡。

1950年,为一区。

1958年,属河口公社。

1962年,为河口区。

1966年,称东风公社。

1984年,改为河口区。

1988年,改为河口乡。

2009年7月,由河口乡改为河口镇。

明清时,属甸头里。

民国末期,属凤梧、钟灵2乡。

1950年,属一区。

1958年10月,属河口公社。

1961年,为七星公社。

1962年,并入河口区。

1966年,为五星公社。

1981年,改为七星公社。

1984年,为七星区。

1987年12月,为七星乡。

2009年7月,由七星乡改为七星镇。

明清朝时,属那厘里。

民国时,属郎华乡。

1949年,属柯渡区。

1950年,属第五区。

1958年,为先锋公社。

1963年,划分为羊街、柯渡。

1966年,恢复先锋公社。

1984年,改为先锋区。

1988年,先锋区改为先锋乡。

2009年7月,由先锋乡改为先锋镇。

元至元二十二年(1285年),属俸县。

元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改为归厚县,县址在今古城村。

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归厚县并入寻甸府。

清朝时,为亦郎里。

民国末,为九龙乡。

1949年,属寻禄新区。

1950年,属四区。

1958年10月,成立超英公社。

1963年,归马街区。

1966年8月,称燎原公社。

1970年,为鸡街公社。

1984年,为鸡街区。

1987年12月,鸡街区改为鸡街乡。

2009年7月,由鸡街乡改为鸡街镇。

明清时,属倘甸里。

1950年前,为凤仪乡。

1952年,为四区。

1958年,成立凤仪公社。

1963年,改为凤仪区。

1967年,为牛街公社。

1981年,改为凤仪公社。

1984年,改为凤仪区。

1987年,凤仪区改为凤仪乡。

2009年,由凤仪乡改为凤合镇。

民国末期,属琅华乡。

1950年,建板桥乡,属四区。

1958年10月,属马街公社。

1959年8月,设板桥公社。

1962年,成立板桥区。

1966年,改为跃进公社。

1970年,复称板桥公社。

1984年,为六哨区。

1987年,由六哨区改为六哨乡。

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前,分属原巧家县乌龙区北河乡、寻甸瑞和乡、凤仪乡。

1950年,分属原东川县乌龙区北河乡,寻甸第四区。

1959年,属寻甸凤仪公社。

1960年,属凤仪区杨家湾公社。

1966年7月,成立联合公社。

1984年,为联合区。

1988年,由联合区改为联合乡。

明清时,为乞曲里。

民国末期,属麒麟乡。

1950年,属六区。

1962年,属功山区。

1967年,为金源公社。

1984年,置金源区。

1988年,由金源区改为金源乡。

明清时,属乞曲里。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属麒麟乡。

1952年,属功山区。

1958年,属金源公社。

1960年,成立甸沙公社。

1965年,归金所公社。

1980年,由板桥、金源、功山、金所4公社析出9大队置甸沙公社。

1984年,改为甸沙区。

1988年,由甸沙区改为甸沙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