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5年5月,陕北工农红军在本境北部梁村一带设延安县,7月在本境南部龙儿寺(今柳林麻庄)设肤甘县(辖地跨肤施、甘泉2县),同月在本境东南部当时为甘泉县辖地的麻洞川设红泉县。 同年9月,分肤甘县设肤施县。 1937年1月13日中共中央进驻肤施城,当月以城区设立延安市,1937年7月,改称固临县,1942年12月延安市直属陕甘宁边区,延安县属延属分区。 1949年2月,撤临镇县,辖地分别划归延安县和延长县;3月,将延安市并入延安县。 1958年12月甘泉县全境和安塞县的南部并入延安县。 1970年5月将延安县划分为延安城区和延安县2个县级行政区划。 1972年3月延安城区改设为延安市。 1975年8月撤销延安县并入延安市。 1996年12月撤销延安市,改设宝塔区得名至今。 |
春秋属晋,战国先属魏,后归秦。 秦、汉为上郡高奴县地,魏晋为匈奴占踞。 北魏真君十年(449)于境内置广洛县,隋仁寿元年(601)改广洛县为金明县,宋熙宁五年(1072)撤销金明县,蒙古宪宗二年(1252)设安塞县。 1913年属榆林道,1928年归陕西省直辖。 1937年9月,属陕甘宁边区。 1942年11月,属延安分区。 1949年5月,直属陕北行政区。 1950年5月属延安分区,10月属延安专区。 1958年12月撤销安塞县。 1961年9月,复设安塞县。 2016年6月,经国务院同意,撤销安塞县设立延安市安塞区,沿用至今。 |
秦、汉时为高奴县地。 西魏废帝元年(552)在西部邱头原设广安县,又置义乡县,并于清水下游设延安县。 北周大象元年(579)分云岩、汾川二县地在今县东部门山村置门山县,属乐川郡。 隋仁寿元年(601)为避太子杨广名讳,改广安县为延安县;大业中废义乡、门山二县。 唐武德二年(619)复设义乡县,增设齐明县;唐武德三年复设门山县,属丹州。 贞观二年(628)废义乡、齐明二县。 广德二年(764)取“延水长流”之意改延安县为延长县,属延州。 清雍正《陕西通志》:“延长,唐县名。 延水经延长入河,故以名县。”宋属延安府。 蒙古至元六年(1269)再废门山县。 1914年属榆林道。 1928年直属省。 1937年9月,陕甘宁边区在此设立固临(固林)县,1948年废固临县入延长县。 1950年属延安专区。 1958年延川县并入,称延长县。 1961年6月按合并时的地域分出延川县。 1968年属延安地区。 1996年,属延安市。 |
清顺治元年(1644)十二月,清军进入延川县,延川县隶属于陕西省延榆绥道延安府。 1911年辛亥革命后,废除府和隶州建制,全国设省、道、县。 1913年,延川县该属榆林道。 1933年,废除道建制,延川县直属陕西省。 1934年底,延川县境内成立延水县、赤光县。 1935年1月,中国共产党陕北特别委员会在革命根据地延川县西部置赤光县,2月在延川县东部设置延水县同月将赤光县改为延川县,延川、赤水县隶属陕北省苏维埃政府辖。 5月永平解放,延川县苏维埃政府迁驻永平镇;6月,延川县城解放,延水县苏维埃政府迁址县城。 1937年9月,延水县并入延川县,县政府设在延川县城,归属陕甘宁边区政府直辖;1943年1月,该归陕甘宁边区延属分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辖;1949年1月,撤销延属分区,改归陕北行政公署辖;1950年5月,该归绥德专区辖;1955年10月,改归延安专区辖。 1958年12月,延川县并入延长线。 1961年8月,恢复延川县,隶属于延安地区行政公隶,至今未变,沿用至今。 |
唐武德二年(619),置永安县,地名寓意此地永久平安;北宋太平兴国二年(977)于今县城置保安军,直至金大定十二年(1172),改永安县为保安县;金大定二十二年(1182)升为州,为保安州。 蒙古至元六年(1269)复为保安县。 1934年陕甘边革命委员会在保安县的小石崖成立,保安县西部的义正川、吴堡川、白豹川、脚札川等地开辟为苏区,属陕甘边范围,该时期开始,保安县成为革命根据地的重要一部分,因此于1934年11月,改名赤安县,赤即“红色”,象征着红色革命;1936年,中华苏维埃中央人民政府奠都志丹,党中央、毛主席在此战斗生活了6个多月,该地也是刘志丹将军的出生地和家乡,故1936年6月,为纪念民族英雄刘志丹将军而得名志丹县并沿用至今。 |
1934年2月25日,陕甘边区革命委员会成立。 吴旗的白豹川、脚札川、小涧川、卜罗川开辟为苏区(建有人民政权的地方),属赤安县(保安)辖地。 1935年7月,定边县革命委员会在宁塞川凤凰寺建立,辖黄砭、毛砭、凤凰寺三区。 1936年6月,陕甘宁省委在今吴旗县二道川塔儿湾建立苏维埃政府(即人民政府),7月移迁洛河川刘渠子,辖杨青、新寨、水泛台、凤凰寺、黄砭五个区二十二个乡。 1937年10月撤销,为定边、靖边、志丹、甘肃安化县等分辖。 1942年7月,陕甘宁边区政府决定划定边、靖边、志丹、安化等县部分区域,设置吴旗县,隶属三边分区,辖六个区三十三个乡。 1949年10月吴旗县撤销,县域又划归原属四县。 1950年04月,陕西省人民政府命令恢复吴旗县,隶属陕北行政公署。 5月陕北行政公署撤销,吴旗县隶属延安分区。 1956年11月县政府改称县人民委员会。 1958年12月吴旗县并入志丹县。 1961年9月,吴旗县正式恢复,属延安地区。 2005年10月更名为吴起县至今。 |
战国初属魏,在县北与甘泉县交界附近筑有雕阴邑。 周显王三十六年(前333)归秦,秦设雕阴县。 西汉增设直路、襄洛二县,东汉末三县俱废。 前秦永兴二年(358)在县南今故县(固县、固险)村设长城县;西魏文帝元年(535)治迁今三川驿,废帝三年(554)因县城位于华池水、黑源水和洛水三川交汇处更名三川县。 隋开皇三年(583)在今县址增设洛交县,大业三年(607)改鄜州为鄜城郡移治五交城(今鄜城便民服务中心),后改为上郡;唐武德元年(618)改上郡为鄜州,三年于今直罗镇分洛交、三川二县地增设直罗县;宋熙宁七年(1074)降三川县为镇,辖地并入洛交县;蒙古至元四年(1267)撤销洛交、直罗二县,辖地由鄜州直辖;1913年撤销鄜州设鄜县;1949年直属陕北行署区;1950年属延安专区;1958年并鄜县入洛川,1961年复设成今境。 1964年因“鄜”字生僻,经国务院批准,将“鄜县”更名为“富县”,1968年属延安地区,名称沿用至今。 |
周平王十五年(756),秦文公在今洛川县土基镇鄜城村设鄜畴,为洛川县之始。 新莽(9-23)改富县为修令县,治所为今洛川县土基镇鄜城村。 东汉初撤修令县,其地并入定阳县,属上郡。 后秦建初八年(393),分鄜县北部置县,设洛川县,与鄜县同属东秦州。 南北朝(420-581年)改鄜为敷,设敷城郡,领敷城、洛川、定阳三县,属北华州。 太平真郡年间(440-415年)洛川县治迁至高槐(今西安宫村)。 公元534年,北魏分、东魏、西魏,洛川属西魏,改北华州为鄜州,至北周未变。 隋开皇二年(582年)洛川县治自高槐迁于旧县。 三年(583年)罢敷城郡为敷州,领敷城、洛川二县。 唐时改鄜城县,属坊州,洛川县属鄜州。 后梁开平二年(908),朱全忠改鄜城县为禧州,后改为昭化县。 后唐同光元年(923),恢复鄜城县治。 宋时属永兴军路鄜州辖。 金时鄜城县、洛川县属鄜延路鄜州。 元至元四年废鄜城县,并入洛川县,属延安路。 元祥兴九年置陕西等处行中书省,洛川县属陕西等处行中书省延安路鄜州。 明代洛川属陕西承宣布政使司河西道延安府鄜州,清雍正三年鄜州升为直隶州,洛川属之。 明清时,洛川按方位分为延丰、乐岁、进贤、大安4乡。 民国初分24镇,及凤栖、仙姑、洛生、进蒙、白城、化庄、吴庄、石堡、进浩、永乡、汉寨、厢西、菩堤、开扶。 1929年后分4个区,区公所分别设在凤栖、土基、仙姑河永乡。 1934年国民党政府改设为14个联保。 1936年合并为10个联保。 1940年后改为10个乡,即博爱乡、互助乡、民治乡、大同乡、和平乡、忠孝乡、民有乡、仁爱乡、民享乡、信义乡,不久博爱乡于互助乡合并为自治乡。 1948年4月25日洛川解放,属陕甘宁边区黄龙分区管辖,改元国民党的9个乡为9个区政府,共辖44个乡政府。 次年5月归延安专署管辖。 1956年县界调整后将吉子现划归富县,小峪、石月、高家塬等地划归黄龙县管辖,将黄陵县的北谷乡、永乐乡和黄龙县的洪福梁乡划归洛川管辖。 全县分6个小区、3个直属乡和1个镇,即旧县区、槐柏区、青化区、土基区、石头区、城关区、伏益乡、作善乡、后子头乡。 1958年公社化时洛川县与富县合并,共设12个大队,33个管区。 1961年富县、洛川县分县,富县管辖范围仍归富县,又将界头庙公社、三岔公社划归黄龙县。 时全县划分为18个公社、337个生产大队、749个生产队。 1984年农村体制改革,取消人民公社、生产大队、生产队建置,成立人民政府、村民委员会、村民小组。 1989年全县划分为19个乡镇、372个村委会、824个村民小组。 19个乡镇即城关镇、旧县镇、交口河镇、老庙镇、槐柏镇、土基镇、石头镇、菩堤乡、洪福梁乡、永乡乡、黄章乡、后子头乡、京兆乡、杨舒乡、武石乡、石泉乡、秦关乡、百益乡、朱牛乡。 2001年12月20日,洪福梁乡并入旧县镇,武石乡并入槐柏镇,城关镇与后子头乡合并为凤栖镇,并设凤栖街道办,时全县划分为7镇9乡。 2011年6月24日,京兆乡并入交口河镇,石泉乡并入槐柏镇,秦关乡并入土基镇,百益乡并入石头镇,时全县辖7镇5乡,即凤栖镇、旧县镇、交口河镇、老庙镇、槐柏镇、土基镇、石头镇、菩堤乡、黄章乡、永乡乡、杨舒乡、朱牛乡。 2015年镇村综合改革调整中黄章乡并入永乡镇、杨舒乡并入老庙镇、朱牛乡并入石头镇,全县辖8镇1街道,即凤栖街道、旧县镇、交口河镇、老庙镇、槐柏镇、土基镇、石头镇、永乡镇、菩提镇。 |
西魏大统三年(537)置义川县,因赤石川曾名义水而得名,属义川郡。 后周大象元年(579)分汾川、云岩二县地置门山县,是年又改义川为丹阳县。 隋开皇三年(583)废义川、乐川2郡入丹州,复改丹阳县为义川县,属延安郡;义宁元年(617)置丹阳郡,治义川县。 唐永徽二年(651)始由丹阳川移丹州于赤石川,即今宜川县治。 唐天宝元年(742)改丹州为咸宁郡,乾元元年(758)复为丹州。 五代后周应历元年(951)废咸宁县入义川县。 宋太平兴国元年(976)年为避太宗赵匡义名讳,始改义川县为宜川县,沿用至今。 |
1938年1月1日,成立陕西省黄龙山垦区办事处。 1939年5月1日,改称国营陕西黄龙山垦区管理局。 1941年2月16日,设立陕西省黄龙设治局,始为县级建置。 国营陕西黄龙山垦区管理局于1944年4月30日撤销,垦务移交黄龙设治局。 1947年10月2日,黄龙第一次解放,成立黄龙县,归陕甘宁边区政府黄龙分区辖管。 1948年3月1日,瓦子街战役胜利结束,黄龙县第二次解放,隶属陕甘宁边区。 归延安分区专员公署管辖。 1958年11月,撤销黄龙县,辖地分别划归洛川、宜川、韩城等县。 1961年9月15日,恢复黄龙县制至今。 |
西汉置翟道、浅水二县,东汉末废。 十六国后秦在今县南置中部县,北魏兼置中部郡,并分西北部地置狄道县。 西魏大统九年(543)中部郡、县迁至县境杏城(今桥山镇南的南城),北周改狄道县为利人县,后废。 隋开皇九年(589)因避文帝父杨忠名讳改中部县为内部县;大业三年(607)内部县迁治今址。 唐武德二年(619)复称中部县,并在县城兼置坊州。 蒙古至元六年(1269)撤销坊州,县属鄜州。 1914年属榆林道。 1928年直属省。 1944年因县城北桥山上有中华民族始祖轩辕黄帝陵,改名黄陵县。 1948年3月全县解放,属黄龙分区。 1950年属延安专区。 1968年属延安地区。 1996年属延安市。 |
宋康定元年(1040),升安定寨为安定堡。 元宪宗蒙哥二年(1252)升安定堡为安定县,属延安路。 中华民国初年,废府、州,在省县之间设道以联络之。 1913年安定县属榆林道。 1933年,废除道制,安定县直属陕西省领治。 1934年7月,中共陕北特委在安定县西部地区建立陕北第一个县级政权—安定县革命委员会,12月改安定县革命委员会为赤源县苏维埃政府与陕西省安定县政府并存。 1940年2月29日,陕西省安定县政府撤离,境内由边区安定县辖治。 为纪念著名革命烈士谢子长,1942年5月1日,经陕甘宁边区政府批准,安定县更名为子长县,县城由安定镇迁至瓦窑堡镇,2019年7月经国务院批准,撤销子长县,设立县级子长市,12月27日正式挂牌成立,由陕西省直辖,延安市代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