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点推荐 > 杨柳湾镇各村社区地名由来[2]

杨柳湾镇各村社区地名由来[2]

该地有一条发源于英山尖西麓的小河,该河自东向西流程大约5公里,在该河汇入土门河口处,当地人称“水口”。早年有人为方便行人,在此处搭建一座木桥,当地民众将此桥称为水口桥。因为有了这座桥,桥的东岸就有人建房定居,后渐渐发展成居民点,居民点亦被称为水口桥。随着居民点住户增加,水口桥逐步成为附近一带最响亮的地名,村民委员会建在此处,故名。
由英山尖、主仆寨等山脉发源于从东到西流成的一条小山河,在“倒挂金钩”山脚受阻,向北流淌注入东河,这条河流被命名为北流水,河流两岸的地片因此得名北流水。村民委员会建在此地,故名。
英山人常把山谷间的小河称之为涧。下涧冲就是因为有一条发源于英山尖的小河流经该地,河流虽未被正式命名,但实际上也被视作为涧。当河流两岸被开垦之后,该地即被称为冲,因河流两岸的开发一般从下游开始,所以最早开发的下游就被命名为下涧冲。村民委员会建在此地,故名。
杨柳湾与白马石相隔东河,为方便行人过河,人们在此处搭建一座木桥,桥西头有一大塆,人们称此塆为桥头边。村民委员会在此塆建立,故名。
此地有一大湖,很早以前有一位施姓居民在此居住,该湖归施姓所有,湖被称为施家湖,因湖面较大,以后施姓家族发展很快,逐渐在当地影响较大。该地片由此得名为施家湖。村民委员会设在此地。故名。
该山顶,山势起伏,两峰夹一坳,形似马鞍,得名马鞍山。村民委员会在此地建立,故名。
该地有200亩的田畈,土质为黄泥,因此该畈被命名为黄泥畈。田畈周边有多处居民点从而形成地片,村民委员会建在此处,故名。
最初来此居住时漫山遍野全是茅草,当地人称茅草为丝茅,地片以此得名丝茅岭。村民委员会建在此地,故名。
1956年以前这里是县城至杨柳湾等地的人行要道,有居民几十户,在路的两边建有饭店、屠宰店、药店等小店铺,中间夹着一条人行道,俨然形成一条街,故称东夹铺。村民委员会建在此地,故名。
在枣儿刺岭和天蓬岩脚下,有一条从东向西长约十华里的冲,冲里贯穿一条小河。当地人称此地为东冲河,委会建在此地,故名。
最初由岑姓居民在此坳定居,当地人称此地为岑家坳。村民委员会建在此地,故名。
黄姓居民在创建该居民点的时候,因落脚之处属于杨姓居民所在的山垅。因杨姓居民较先在该山垅建居,已经将该垅命名为杨家垅,故黄姓居民无权再以姓氏给该垅命名。于是黄姓居民就将垅字冠于姓氏之前给居民点命名,意思本来应该是杨家垅里的黄家塆,但黄姓居民不甘心已姓位居人后,就将“杨家垅”中的“杨家”二字去掉,只保留一个“垅”字冠在“黄塆”之前,以表明自己已是垅里人家,对于该垅也享有部分主权。村民委员会建在此处,故名。
清朝丙申年大洪水,东河、暂祭河以下河堤冲毁,两岸民房皆毁于洪水,居民为图生计上山砍苞茅,沿河搭建房屋居住,逐渐形成了一条街,并有人做起了生意,过往行人便称此街为苞茅街。“芭”是“苞”的谐音,后改为芭茅街。村民委员会建在此地,故名。
相传很早以前,胡姓居民由江西插标到此,划该地为胡家居住和耕种,当时此地有十亩左右一高墩,取名胡家墩。村民委员会建在此地,故名。
相传在清朝时期英山属安徽六安管辖,每次分配考生12人,有一次胡家兄弟考中“秀才”六名,人称“胡半榜”,县府在此立有“文华门”;另一胡氏家族人多,因求学未进,担心因此受欺负,就让子第习武,并自立有“武英门”;而在附近一条河内,有一深潭,潭内有一石头门,人们称其为“龙门”;当地人合称此地为三门河。村民委员会建在此地,故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