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康熙六年(1667年),江那镇境域属砚山县第一区,为开化府江那里。 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为江那镇,属砚山设治局。 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江那镇属砚山县第一区。 1950年,属砚山县江那镇。 1958年,砚山县并入文山县,江那镇改江那大队,属上游公社。 1961年,恢复砚山县,改江那公社,属盘龙区。 1971年,恢复江那镇。 |
三国时期前,平远镇境域牂牁郡称镡封县。 诸葛亮平南后,镡封县划归新设的新古郡,郡治在宛温(今砚山)。 晋国时期,属民族部落夷校尉。 唐朝时期,属南诏国,宋属大理国特磨道(今文山州)。 元朝时期,属临安、广西、元江宣尉司那宁(今开远)万户府。 明朝时期,属阿迷州(今开远)。 清顺治十八年(1661年),称打鱼寨。 雍正十三年(1735年),属阿迷州傍甸乡。 民国十三年(1924年),打油寨设分县属阿迷州所辖。 民国二十年(1931年),为开远县东平乡。 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分县改区,为开远县第四区。 1950年,为开远县第六区。 1953年,为开远田心区平远街乡。 1958年,划归砚山县;是年随砚山县并归文山县为丰收公社。 1961年,恢复砚山县为平远区。 1970年,改平远公社。 1984年,改平远区。 1988年1月,区改镇。 |
民国十九年(1930年),稼依镇境域属开远县称六山镇。 1950年,属红河州开远县平远区稼依乡。 1958年,划归砚山县;同年随砚山县并归文山县设光明公社。 1961年,恢复砚山县,为平远区稼依公社。 1970年,成立区级公社。 1984年,改稼依区。 1988年1月,改稼依镇。 |
清乾隆时期,阿猛镇境域属广南宝宁县。 民国二十年(1931年),为海晏镇。 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随小维摩县佐裁并砚山设治局。 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为第二区。 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为阿猛镇。 1950年,为第一区。 1958年,随砚山县并入文山县设火箭公社。 1961年,恢复砚山县,为阿猛区。 1970年,区改公社。 1984年,复改阿猛区。 1988年1月,区改镇。 |
清朝时期,阿舍彝族乡境域属阿迷州的旁甸乡。 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为开远县水康乡。 1950年,属开远县。 1958年,划归砚山县;同年并归文山县为丰收公社阿舍大队。 1959年,为平远公社阿舍管理区。 1961年,恢复砚山县,为平远区阿舍公社。 1970年,成立阿舍区级公社。 1984年,改阿舍区。 1988年1月,区改阿舍彝族乡。 |
宋大理国后期,维摩彝族乡境域为维摩部。 元朝时期,设置维摩千户。 明大德四年(1300年),设置维摩州,隶属广西路。 弘治六年(1493年),迁曲部(今砚山县维摩彝族乡)。 明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始复州治。 民国四年(1915年),设小维摩县佐。 民国十一年(1932年),从文山县和广南县的小维摩分县分别划出另置砚山设治局。 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为砚山县第四区。 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废区设十大乡(镇),维摩系其中一镇。 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4月8日,在砚山者腊成立县人民民主政府。 1961年恢复砚山县,为维摩区。 1988年,区改维摩彝族乡。 |
砚山县建县前,盘龙彝族乡境域属文山县。 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属砚山设治局,成立砚山县后为第一区盘龙镇。 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为盘龙镇。 1950年,为第四区。 1958年,砚山县并入文山县,为上游公社。 1961年,恢复砚山县后为盘龙区。 1970年,为盘龙公社。 1984年,改设区。 1988年1月,区改盘龙彝族乡。 |
清宣统二年(1910年),八嘎乡境域为文山县东区第七段。 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成立砚山县时为第二区八嘎甲。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为第二区晴岚镇。 1950年,为砚山县盘龙第四区八嘎乡。 1958年,砚山县并入文山县,为五星公社。 1959年,改名八嘎公社。 1961年,恢复砚山县,八嘎公社改区。 1970年,改八嘎公社。 1984年,复改区。 1988年,区改八嘎乡。 |
1958年,者腊乡境域为前进公社。 1961年,为阿猛区者腊公社。 1965年,改区。 1988年,改者腊乡。 |
清朝时期,蚌峨乡境域为文山县江那里。 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称蚌峨镇。 1958年,并入文山县,置战斗公社。 1970年,从阿猛区析出置区级公社。 1984年,改区。 1988年,改蚌峨乡。 |
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干河彝族乡境域随小维摩县佐地并入合置设政局。 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置为三河镇。 1971年,维摩公社中析出置区级公社。 1984年,改为干河区。 1988年,改干河彝族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