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德县辖镇,县府驻地。1940年设德党镇,1959年设公社,1964年置城关镇,1977年改德党镇。位于县境西部,面积34平方公里,人口1.4万。年均温17.4℃,年降水量1280毫米。羊(头岩)勐(堆)公路从镇中穿过。辖德党、忙见田、忙岗3个行政村。农业主产玉米、水稻、小麦,盛产茶叶、蔬菜,乡镇企业有运输、建筑、机电维修、食品加工、饮食服务等业。纪念地有烈士陵园。 |
“小勐统”,傣语意为“四通八达”,小勐统镇是古丝绸之路的重要驿站,历史上是永德通往保山、缅甸的重要通道,建于清光绪年间的著名古铁索桥——惠通桥,就横跨在该通道必经之地勐波罗河上。小勐统属永德县较大的乡镇之一,距县城德党48公里,有国土面积584.14平方公里,东与永康镇和保山市昌宁县以河交界,西以怒江与保山市龙陵县相邻,西南以南碰河为界与镇康县接壤,北以勐波罗河为界与保山市施甸县隔河相望,是永德的北大门和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全镇辖16个村委会,222个村民小组,现有人口49297人,境内居住有汉、布朗、白、彝等民族。
境内立体气候明显。热区资源丰富,全镇16个村委会,有11个村处在热区或坝区。冷区群众主要以传统的粮食生产为主,发展茶叶、泡核桃等经济林果种植和畜禽养殖;热区村主要依托永甸、勐糯两个糖厂,以甘蔗为主导产业,大力发展畜禽养殖、商饮服务、热带水果、柚木等传统特色产业。山区坝区发展不平衡,群众贫富差距大。历届党委政府不断深化镇情认识,制定了“稳定粮食基础,主攻甘蔗、茶叶的改造提升,大力发展泡核桃、畜牧业,促进经济社会持续、稳定发展”的思路,综合经济实力逐年得到增强。2005年末,农村经济总收入达8058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293元,乡镇企业完成营业总收入1825.8万元,乡镇企业总产值1422.6万元,企业增加值111.1万元;粮食产量达14860吨,农民人均占有粮食达273千克。 2005年~2020年的《小勐统镇产业发展规划》,坚持“确保粮食安全,合理调整种植业结构,促进农民增收”的原则,按照“巩固提升甘蔗、茶叶产业,发展泡核桃、畜牧业产业”的产业发展思路,走“企业+农户+基地”发展模式,加快甘蔗、茶叶两大主导产业的发展。甘蔗、茶叶收入占全镇经济总收入的46%。通过永甸糖厂和龙陵县勐糯糖厂的有力拉动,截止2005年,全镇甘蔗累计面积达7.6万亩,其中高优甘蔗园5.3万亩。甘蔗入榨量20.41万吨,总收入达3000多万元。11个村种蔗,建成甘蔗专业村4个、专业组12个。茶叶产业上,以国家退耕还林政策为契机,坚持茶文化内涵与维持茶园原生态系统相结合,建成800亩高优生态茶园基地,对全镇现有茶园实现原生态系统管理。2005年末,全镇累计茶叶面积14826亩,产量达741吨,农业产值达889万元。 |
永康镇位于永德县境北部,地处东经99°23′、北纬24°07′之间,距省政府所在地昆明市746公里、市府所在地临翔区186公里、县政府所在地德党镇22公里。东和东南与亚练乡、大雪山乡接壤;西与小勐统镇毗邻;南和西南与勐板乡、勐汞乡、德党镇山川相连;东南与班卡乡、崇岗乡、大山乡一衣带水;北与保山地区昌宁县隔河相望,是永德县最大的商品粮生产基地、蔗糖原料生产基地、以芒果为主的热带水果生产基地,也是永德县重要的交通枢纽和畜牧生产基地,同时也是临沧市八大经济开发片区、云南省39个小城镇建设重点镇、全国118个发展和改革试点小城镇之一,属永德县经济发育程度相对较好的乡镇。
永康文化历史悠久 史载,永康古属哀牢地,东汉、三国、西晋,南北朝属永昌郡地,隋为汉地,唐南昭时期在永康坝建拓南城,是南昭国西南方政治、军事、贸易重镇。元世祖忽必烈十三年(1276年)在永康设镇康路,明太祖洪武十五年(1382年)永康为镇康府,明成祖永东三十一年(1414年)永康改为州,继至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改土归流,1908年县治迁德党,元至清末永康为土官承袭统治,传代570多年,民国二年(1913年)省府明文取销承嗣官,并诸杀刀上达,从此结束土司制度。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950年永康隶属一区,1952年5月12日永康傣族自治乡成立,隶属松林区。1958年山区人民巨迁下坝,同年10月27日幸福人民公社成立,后经几次辖区规模变动,几分几合,先后设置为区—公社—区—镇,几分几合,1988年3月永康区改为永康镇至今。 永康镇辖行政村 18个行政村、195个自然村、216个村民小组。有7个行政村位于坝区、11个行政村位于山区。辖区内有一个农场,即勐底国营农场。辖区(含农场)总控制面积532.43平方公里(798645亩),其中农场11.85平方公里(17771亩)。 |
勐板乡位于永德县西部,东经99°09`北纬24°05`,乡政府驻地海拔1170米,距县城40公里,距临沧266公里,距昆明827公里。东与永康镇相连,南与德党镇接壤,西与镇康县勐棒毗邻,北与小勐统镇相邻。国土总面积218.3平方公里,地势东西北三面高,向南倾斜,呈现出“一河三山一坝”的地形特征。全乡辖10个村民委员会84个自然村156个村民小组,境内居住着汉、傣、彝、佤等17种少数民族。
勐板乡立体气候明显,最高海波2507米,最低海拔950米,年平均气温16-17℃,降雨量1200-1600毫米,全乡主要河流为赛米河及勐板小河,尖山水库除险加固完成、现已投入使用,森林覆盖率达到70.9%。勐板的忙肺大叶茶是永德县栽培型古茶树的一张名片,使勐板有“忙肺古茶之乡”之称。 |
永德县辖乡。1973年设亚练公社,1984年改区,1988年置乡。位于县境东北部,距县城73公里。面积288平方公里,人口2.3万。羊(头岩)勐(堆)公路横穿中部。辖亚练、班木、鱼新塘、文化、章太、塔驮、兔乃、忙回、平掌、云岭、垭口寨11个行政村。农业主产玉米、水稻、小麦。特产杏子。境内有县办户妈林场。 |
永德县辖乡。1966年设乌木龙公社,1969年更名五七公社,1971年复置乌木龙区,1988年置乌木龙彝族乡。位于县境东北部,距县城105公里。面积197平方公里,人口2.5万。羊(头岩)勐(堆)公路过境。辖乌木龙、班卖、蕨坝、菖蒲塘、小村、炭山、木厂、新塘、石灰地、扎莫10个行政村。农业主产玉米、小麦、水稻,盛产茶叶水果、核桃。 |
永德县辖乡。1966年设乌木龙公社,1969年更名五七公社,1971年复置乌木龙区,1988年置乌木龙彝族乡。位于县境东北部,距县城105公里。面积197平方公里,人口2.5万。羊(头岩)勐(堆)公路过境。辖乌木龙、班卖、蕨坝、菖蒲塘、小村、炭山、木厂、新塘、石灰地、扎莫10个行政村。农业主产玉米、小麦、水稻,盛产茶叶水果、核桃。 |
永德县辖乡。1959年设班卡公社,1964年属永康区,1973年复置班卡公社,1984年改区,1988年改乡。位于县境中部,距县城67公里,面积164平方公里,人口1.9万。通公路。辖班卡、松坡、尖山、放牛场、忙东、放马场、忙中、鱼塘8个行政村。农业主产玉米、水稻、小麦,盛产茶叶、核桃、棕片,特产黄麻籽、白花木瓜。名胜古迹有文笔塔、石洞寺遗址。 |
永德县辖乡。1952年划入老镇康县,置耿马河外东区(简称耿东区),1956年改称崇岗区,1959年设崇岗公社,1964年为永德县崇岗区,1969年称向阳公社,1971年为崇岗公社,1984年改区,1988年改乡。位于县境南部,距县城74公里。面积307平方公里,人口2.8万。辖崇岗、黑龙、麻栎林、大落、水包山、忙蚌、蒿子坝、龙竹洼、军捞、笼竹棚、团树10个行政村。农业主产水稻、玉米、小麦,经济作物有茶叶、橡胶、核桃。 |
永德县辖乡。1959年设大地公社,1964年分属德党、崇岗区,1973年建大山公社,1984年改区,1988年改乡。位于县境南部,距县城49公里。面积176平方公里,人口2万。大地河从中流过。永康镇至崇岗乡的公路经乡驻地。辖大山、麻栎寨、玉华、忙兑、税房、纸厂、笼楂、忙角8个行政村。农业主产玉米、水稻、小麦,经济作物有茶叶、核桃、棕片。驻地东部有县境内最热的玉华温泉(70℃)。境内有县办小石城煤矿、大山电站、笼楂三级水电站等企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