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点推荐 > 元村镇各村社区地名由来

元村镇各村社区地名由来

以姓氏命名,谷村出自复姓谷那氏,谷那氏祖居于此,唐有谷那律,贞观谏议大夫,弘文馆大学士,其子孙改复姓为单姓,为纪念谷那律取名谷村。
据明隆庆三年(1569)“蔡倪注重修七圣庙碑”记载,蔡庄原名蔡倪庄,据传蔡倪是一有名望的人,村人为了纪念他,而称呼村名为“蔡倪庄”。至清朝简称“蔡庄”。
有“拾园疃”村名之说(因此地原散居有10户人家,10口井,形成10个园子。10户人家在各自园子里种菜种粮为生。后为了防匪拒盗,10户人家聚到一块居住)。另据唐代墓志记载:此地唐武宗会昌四年(844)称“石园疃”,属魏州昌乐县。因“拾”、“石”同音,又说“石”较坚硬,故名“石园疃”。“石园”后演变为“什固”,取“坚实”、“牢固”之意。清光绪年间,分成两个村庄,南为前,北为后,因此村在北,故称后什固。
有“拾园疃”村名之说(因此地原散居有10户人家,10口井,形成10个园子。10户人家在各自园子里种菜种粮为生。后为了防匪拒盗,10户人家聚到一块居住)。另据唐代墓志记载:此地唐武宗会昌四年(844)称“石园疃”,属魏州昌乐县。因“拾”、“石”同音,又说“石”较坚硬,故名“石园疃”。“石园”后演变为“什固”,取“坚实”、“牢固”之意。清光绪年间,分成两个村庄,因此村在南,故称前什固。
据史料记载,元村形成于北魏时期,原为鲜卑族拓跋氏聚居之处。孝文帝改拓跋氏为汉姓元氏,元村因姓氏名村。
清初,尚在村南,因地势低洼,常遭水患,后有人提出北迁百尺即可,村民遂向北移百尺远,择高而居,故取“百尺”为村名。
明初,村地处黄河故道,地势低洼,每逢涨水,周围一片汪洋,故称涨汪。
名称源于明代叶廷秀“审石磙”案。叶廷秀审石磙处,“石”“什”谐音,遂取名为审什村。1883年,其地发生水患,加之村内东西两头村民有隙,西头村民筑寨防水,自此分为东西审什。
名称源于明代叶廷秀“审石磙”案。叶廷秀审石磙处,“石”“什”谐音,遂取名为审什村。1883年,其地发生水患,加之村内东西两头村民有隙,西头村民筑寨防水,自此分为东西审什。
据汉代刘秀,途经此处,曾在石头上休息,后来村民为纪念此事,就以刘秀坐过而又保留下来的“古石”为由,把名改为留古石,到清光绪年间,演变为留固什。
据《曹氏家谱》记载:明永乐年间,其祖于山西洪洞迁此成村,以姓氏取名曹家庄。1945年去家字,称曹庄。
据王岐山存《王氏家谱》载,其祖于明嘉靖年间,由山西洪洞县迁此,世代沿袭,形成村落,以姓氏取名王家庄,1945年去“家”字称王庄。
据载:明代,刘姓由北京迁南乐县西万年村,以姓氏易村名刘家庄。1970年去家字,称刘庄。1981年地名普查时,为避免与韩张公社刘庄、福堪公社刘庄重名,复原名刘家庄。
名称来历有两说。一说,原由谷庄、廊庄、李家拐等四个村联合而成,故称“谷四廊”。后因村南有一古寺,“谷四”与“古寺”谐音,清朝时演变为“古寺廊”。1956年廊简写成郎,即称古寺郎。二说,元末明初,该处古寺因连年战争,坍塌只剩破旧廊房,各地移民迁依古寺廊房搭建庵棚,渐成村落。县衙登记村社,编制乡里,以此名为“古寺廊房”村。后省去了“房”字,村名称为“古寺廊”。后演为“古寺郎”。
据清光绪《南乐县志》等书籍记载,留胄原为古代营垒。商代,周武王兴师代纣,凯旋至此,认为以后天下太平,刀兵可息,故将甲胄埋留此地,后人于此定居取“留胄”为村名。
说明:数据源自网络,部分排名不分先后,如有不同意见,欢迎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