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点推荐 > 昭通市各县市区情况介绍

昭通市各县市区情况介绍

昭阳区是昭通市辖区,位于云南省东北端,地处云、贵、川三省结合部和国家“攀西——六盘水”经济开发区腹心地带。东邻贵州省威宁县,南接鲁甸县,西隔金沙江与四川省金阳县相望,北与彝良、大关、永善三县相连,是昭通市委、市政府所在地,是昭通市政治、经济、文化活动的中心。南北最大距离为61公里,东西最大距离为43公里。全区总面积2167平方公里。地势呈西高东低。两大山系横亘境内,东为乌蒙山脉西延伸尾端,西为横断山脉凉山山系分支东伸边缘,两山系之间为昭通坝子、洒渔坝子、靖安坝子。坝区面积占33.6%,山区占64.3%,江边河谷地带占2.1%。区境最低点为大寨子乡茅坡,海拔494米。下辖3个街道办事处、10个镇、7个乡,共123个村民委员会,60个居民委员会,2203个村民小组,686个居民小组。

昭阳区地处暖带,为北纬高原大陆季风气候,干湿两季分明。年平均气温12.1℃,年降水量826毫米,年日照时数1719.4小时。境内大山包是国家级黑颈鹤自然保护区之一,国际重要湿地保护区之一。昭通苹果优质高产,是国家南方苹果基地之一;乌金猪、乌蒙马等优良畜种省内外闻名。褐煤蕴藏储量巨大,达81亿吨,居全国第二。境内交通便利,有昭通机场、内昆铁路、G85银昆高速、国道213线贯穿全境,“铁公机”立体交通网络初步形成。城区距省会昆明341公里、成都550公里、重庆580公里、贵阳450公里,是滇、川、黔、渝结合部的重要枢纽城市。2017年,全区生产总值完成255.9亿元,增长9.2%。

鲁甸县属云南省昭通市,地处滇、川、黔三省结合部,是滇川黔省际中心城市的核心,素有“千年银都”之美称。全县辖10镇2乡,97个村(社区),总面积1484平方公里,总人口47.5万人。境内立体气候明显,最高海拔3356米,最低海拔568米,年平均降雨量923毫米,年平均气温12.1℃,冬无严寒、夏无酷暑。

区位独特,通达汇流。鲁甸地处乌蒙山片区腹心地带,距省会昆明310公里,距内昆铁路昭通站33公里、昭通新机场13公里。昭攀毕铁路、渝昆高铁、渝昆高速、都香高速、国道213和国道356穿越县境,是连接昆明、重庆、成都、贵阳等城市的重要通道。滇川黔中心位置的区位特点,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铁路、公路、航空为一体的联运枢纽,为鲁甸构建区域性的物流网络,打造联通成渝经济区、长江经济带和粤港澳大湾区的综合物流中心,提供了最为独特的优势条件。

历史悠久,人文荟萃。鲁甸是朱提银的故乡,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开始采冶白银,乾隆、嘉庆年间达到鼎盛时期,形成了“乾嘉大旺”的繁荣时代。生态与人文交相辉映,牛栏江峡谷风光、黑石大溶洞、转山包黑颈鹤保护区等自然景观得天独厚;新时器时代遗址、乐马厂银矿遗址、拖姑清真寺等历史人文景观令人神往;汉、回、彝、苗等14个民族在团结友爱、和谐发展中,缔造了绚丽多彩的民族文化。

物产丰富,资源富集。鲁甸拥有极其丰富的矿产资源,铅、锌、银、铜、镁白云石、铝土矿、铁等金属矿达10余种;分布着水泥石灰岩、玛瑙、硅石、煤等非金属矿藏。水能资源蕴藏达120万千瓦,太阳能、风能资源蕴藏达180万千瓦。是全省马铃薯、生猪、黄牛、烤烟生产基地,苹果、樱桃、核桃、花椒等农产品享有盛名。习近平总书记给予了“小小花椒树,致富大产业”的赞誉,被中国经济林协会评为“中国核桃之乡”。

产业集聚,发展强劲。发展的鲁甸在崛起、跨越的鲁甸在腾飞。被国务院列为全国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试点县,工业园区被列为全省工业上山和循环经济示范园区,樱桃文化、民族文化、地震元素旅游蓬勃发展,新规划建设了2平方公里的高原特色农业产业园、3平方公里的综合物流产业园。开展卫生城、园林城、文明城、平安城“四城同创”,新建环城高速、湿地公园和绿道,大力改造城市棚户区,规划建设4.5平方公里的东部新区,形成了集商贸、工业、物流于一体的城市发展格局。

进入新时代,踏上新征程。全县上下紧紧围绕“把鲁甸建设成为集农产品加工、商贸物流、生态休闲为一体的区域辐射中心”的目标,以绿色创新的发展理念、开放包容的人文环境、合作共赢的创业平台、优质高效的政务服务,虚怀汇聚各方智慧,培育优势特色产业,全面推进新发展、实现新跨越。

【名称】:巧家县

【拼音】:Qiaojiaxian

【概况】:巧家县总面积3245平方千米。总人口52万人(2003年)。

县人民政府驻新华镇,邮编:654600。行政区划代码:530622。区号:0870。拼音:QiaojiaXian

巧家县位于云南省东北部、昭通市西南部,地理位置东经102°52′~103°26′、北纬26°32′~27°25′,南北长98公里,与四川省凉山州会东、宁南、布拖、金阳及云南省东川、会泽、鲁甸、昭阳等8个县(区)界邻。辖19个乡镇、182个村委会(社区),国土面积3245平方公里。公元前135年(西汉建元六年)建置,为堂琅县地。作为堂琅青铜文化的重要表征,两汉堂琅铜洗早已蜚声海内外学术界。这是一片神奇、富饶、美丽的土地。金沙江襟带于前,牛栏江萦绕于后,大药山崛起于两江怀抱之间,境内海拔相对高差3524米。层峦叠嶂,有雄关绝塞之奇险;复水纵横,得柳暗花明之韵致。在这片土地上,一日之行,若四季之旅,可身历春之温煦,夏之火热,秋风之苍凉,冬雪之圣洁。复杂多变的地形地貌,立体分布的小区气候,深沉厚重的文化积淀,多姿多彩的民族风情,是自然和历史对这片土地的慷慨赐与,是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各族人民创造性劳动的华彩乐章。

行政区划

2000年,巧家县辖1个镇、18个乡。总人口461034人,各乡镇人口:新华镇61314;茂租乡17188;东坪乡24765;红山乡18539;大寨乡31208;小河乡25274;六合乡12613;新店乡22413;巧家营乡25481;荞麦地乡39669;苞谷垴乡19840;铅厂乡20000;老店乡25581;中寨乡11112;崇溪乡29984;金塘乡14412;马树乡27808;炉房乡17987;蒙姑乡15846(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单位:人)。

自然资源

巧家资源丰富。境内热量充足,城区年平均气温21.1℃,≥10℃的多年平均气温为7299.4℃,日照平均2199.7小时。县域西部的金沙江河谷热区和东部的牛栏江河谷热区几乎包围了整个巧家县域,全县18个乡镇中的14个都处于两江流域中,巧家县80%以是的人口和经济总量、特别是全县的农业高稻产区及主要的经济作物和经济林果等都在两江河谷热区,故两江河谷热区是全县十分宝贵的资源库。两江河谷热区除传统的粮食和蔗粮生产外,近些年来,沿江各乡镇还在进一步拓展和开发新领域,在烤烟、香料烟、蔬菜、魔芋、花椒、蚕桑等经济作物,以及柑桔、石榴、芒果、香蕉等优质水果方面取得了大的突破或进展,显示了十分良好的进一步发展前景,同时也丰富了天然大温室的库存内容。另外,河谷热区较为独特的生物资源开发也极具魅办,目前最有潜力可挖的是沿江河谷及荒山大片分布的龙须草,它分布广泛,抗旱耐瘠,既是干热河谷地区不可多得的自然生态保护屏障,同时,由于其便于种植、纤维长,经试验研究证明,可用于造纸,是造纸工业因森林大面积禁伐后的最佳造纸原料替代品。

县境内水资源丰富,年平均降水量35020万立方米,年径流量15.060亿立方米(含地下水5.366亿立方米),折合径流深471.5毫米。有各型水库6座,总库容565万立方米。境内河流属山区型河流,坡陡流急,落差大。主要河流有以礼河、马树河、荞麦地河、文家河等,县境内大于25平方公里的河流,水能理论蕴藏量达31.97万千瓦,综合分析,可开发利用的水能为9.6万千瓦,占水能总量的30.03%,可开发潜力巨大。过境河流金沙江梯级电站工程白鹤滩装机容量1200万千瓦、牛栏江四个梯级电站装机容量36.57万千瓦。巧家有较多的森林资源和发展林业的优越条件,全县森林面积8.10万公顷,森林综合覆盖率38.4%,森林活立木蓄积量达200余万立方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药山山体面积520平方公里,主峰金顶山海拔4042米,雄踞于滇东北群峰之上。

地方特产

1984年5月,经省人民政府批准建立自然保护区,划定保护区范围102平方公里。2004年9月升格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药山本因出产各种药材而得名,著名的野生药材有柴胡、党参、贝母、天麻、虫草、黄芪、草乌、防风、龙胆草、仙茅参、刺参、秦高、黄连、重楼、短柄乌头、升麻、岩参、芍药、三七、蚕豆七、玉竹、黄精、丹皮、麻黄、细辛、玉带草、伸筋草、见肿消、-箭药等,在中草药市场素享盛名;野生动物如虎、豹、豺、牛羚、野猪、金猫等,出没林莽丛杂间;而大面积的珙桐群落,更是国内外罕见的奇观。巧家县境内有种类繁多的矿产资源,现探明的有金、银、铜、铁、铅、锌、稀土以及同铅锌矿共生的镉、锗、镓、铟待稀有金属。其中铅、锌储量较丰。县境内还有以板栗、核桃、樱桃、石榴、芒果等为主的经济林果。主产烤烟、甘蔗、畜禽、蚕桑、核桃、樱桃、香蕉、返季蔬菜等。金沙江自东川的象鼻岭进入巧家境内,流长138公里。

旅游资源

巧家境内的金沙江河段集观光、旅游、探险为一体,而且沿江有众多的人文胜迹,极具开发价值。江面忽开忽合,水道迂曲不定,险狭处,仅数十米,上游来水,汪洋恣肆,滩陡流急,大江如飞瀑跌落,涛声十余里外都听得到,惊心动魄。但是,开阔处,江流漫漶,宽达二三百米。江边四季景观迥异,不同区段,自然地理、风物民俗,各具特色。其中若干区段,可乘船游览,是漂流、冲浪、野营垂钓、度假休闲的好去处。其中的蜈蚣滩、三滩、白鹤滩、金刚背、红石崖等处,有极为壮观的高山峡谷景观:浩浩江流,忽断折如带、忽跌落成瀑。

这是一片神奇、富饶、美丽的土地。金沙江襟带于前,牛栏江萦绕于后,大药山崛起于两江怀抱之间,境内海拔相对高差3524米。层峦叠嶂,有雄关绝塞之奇险;复水纵横,得柳暗花明之韵致。在这片土地上,一日之行,若四季之旅,可身历春之温煦,夏之火热,秋风之苍凉,冬雪之圣洁。复杂多变的地形地貌,立体分布的小区气候,深沉厚重的文化积淀,多姿多彩的民族风情,是自然和历史对这片土地的慷慨赐与,是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各族人民创造性劳动的华彩乐章。

县人民政府驻盐井镇。邮编:657500。代码:530623。区号:0870。拼音:Yanjinxian。

盐津县自古为中原入滇要道,石门关有秦开“五尺遣”、“唐袁滋摩崖”、“僰人悬棺”、“古城堡”等遗迹。县城依山傍水,是川滇交通枢纽,有‘小山城”之称,境内林茂物丰,是省杉木基地县之一:盛产山货药材,兰花种类繁多,乌骨鸡药用价值高;石灰石、无烟煤、水力资源丰富,是一个待开发的山区县。

位置面积盐津位于云南省东北部边缘与四川交界处,地处东经104度00’一104度2’、北纬27度49’一28度24’之间。东北与四川筠连、高县、宜宾三县接壤,南靠彝良县,西北与大关、永善、腰江三县毗邻,北与水富县联界。县城盐井镇南距省会昆明市650公里,距昭通行署驻地昭通市145公里。

县境东西最大横距43.5公里,南北最大纵距61.75公里。总面积2,029.83平方公里。其中,高二半山区(海拔1,200米以上)占总面积的23.5%;半山区(海拔300一1,200米)占总面积的45.5%;矮山河谷区(海拔800米以下)占总面积的31%。1984年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137人。

建置沿革盐津系出城北渡口曾有盐井产盐得名。古为白子国地,居住焚人。夏商属梁州域。周封窦地甸,战国后期,李冰回修焚道,选道经盐津。秦始皇二十六年至三十一年(公元前220~216年),秦派常颇开凿“五尺道”后,盐津为秦蜀郡辖地。西汉时属健为郡南广县,蜀汉时属朱提郡南广县。晋至五代为南广郡地,隋朝时,先属恭州(今昭通)开边县,大业元年(605年)改属协州。

唐武德元年(618年)隶戎州(今宜宾)开边县,天宝十年(751年)为南诏暴部地,贞元十年(974年)袁滋持节册南诏后,隶西川节度开边县。宋时为东暴乌蒙府石门县。元至元二十一年(1284年)为乌撒乌蒙宣慰司石门道。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属四川川南道乌蒙府石门县。

清雍正五年(1727年)改土归流,次年置云南乌蒙府大关厅。1731年改名昭通府大关厅盐井渡巡检。民国2年(1913年)改设大关县:民国6年(1917年)从大关县中分设盐津县,民国32年(1943年)属昭通行政督察专员公署管辖。

1950年4月5日,盐津解放。1958年11月28日并入大关县;1961年4月28日复置盐津县至今。

盐津特点

地理气候条件特殊

盐津属典型的山区县,境内地势起伏较大,山势以高中山为主,呈南高北低状,由西南向东北方向倾斜。由于受关河、白水江深切,将全县分为三大块,东北片区、南部片区和西北片区,并形成了关河东岸和西岸两大山脉,造就出重峦叠嶂、山势陡峭、沟壑纵横的地形地貌特征。

高山区占总面积的23.5%,二半山区占45.5%,矮山河谷区占31%。最高海拔2263米,最低海拔329米。县境南北狭长,东西略窄,最大纵距62.5公里,最大横距46公里。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形成了“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立体气候,夏季炎热,冬季湿润、偏暖,四季较为分明。据气象部门统计,年平均气温为17°C,年降雨量1226.2毫米,年日照在841-1170小时之间。

区位交通优势明显

盐津地处滇川结合部,位于云南省东北部,四川盆地西南边缘。东北与四川筠连、高县、宜宾三县接壤,南偎彝良,西与大关、永善毗邻,北与绥江、水富相依。自古为中原入滇要道,是云南通往四川的北大门之一,素有“滇川门户”之称。这里历来商贾云集,商贸繁荣,盐井渡(今县城)在清朝时就发展成为滇东北与四川西南结合部的政治、军事、文化重镇和物资集散地。

承袭古代文明,省道昆水公路纵贯县境南北4乡3镇70余公里,尤其是内昆铁路建成后,在我县境内开辟有4个客货站,伴随着盐电公路、麻水公路的改造和普桧公路的修建,周边县(区)大量的人流、物流将从我县站场吞吐。加之,我县处于长江经济带、攀西——六盘水经济区的腹心地带,是赤水河经济区、长江经济带的重要组成部分,置于国家重点工程溪洛渡、向家坝电站建设的前沿,区位优势比较明显。

民族文化底蕴厚重

自秦开“五尺道”以来,盐津即成为“南方丝绸之路”的重要组成部分,长久的商贸过往,促使中原文化、荆楚文化、夜郎文化、巴蜀文化与滇中文化在此交汇融和,形成独具特色的“三川半”文化,文化的沃土和相对恶劣生存环境,孕育出了勤劳淳朴、顽强不屈的盐津人,造就了一批知名度甚高的专家、学者和文人墨客,同时也形成了独特的民风民俗,无论是粗犷豪迈的船工号子,清丽自然的牧童山歌,还是喜庆吉祥的龙灯,撩人心扉的唢呐,都无不展示着盐津多姿多彩的民族风情。

自然资源比较丰富

特殊的自然地理条件,铸就了盐津山上有资源、地下有矿藏、沟里有能源,是一块亟待开发的宝地。矿产资源有无烟煤、铁、铜、硫、石灰石、石英砂、方解石等10余种,其中无烟煤储量约6.5亿吨,石灰石储量达100亿吨以上,且遍布全境。

水资源有大小河流溪沟5063条,其中常年不断流的78条,主要河流有关河(朱提江)、牛街河(白水江)、上清河、温沼河等,水资源总量达17.83亿立方米,水能蕴藏量65万千瓦,水能资源开发潜力巨大。

旅游资源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唐袁滋题记摩崖、秦开“五尺道”、“僰人悬棺”、“西汉墓群”、“宋阿约王墓”;有庙坝莲花溶洞、豆沙长胜溶洞、三股水倒流瀑布;有清澈见底、碧波荡漾、水流平缓的白水江漂流;人文和自然景观中还有朝天马云霞、老黎山佛光、天宁寺钟声、白老林瑞气、方碑湾明代题记摩崖、三宝山石刻、夷都山遗址和独特怪异的天生桥、喊泉、活石等。

森林资源有用材林26科63种,主要树种有杉、松、栋、秋、杨、桦、恺、榕、桐、楠等,经济林果有茶叶、蚕桑、五倍子、竹类、黄柏、杜仲、干果等,粮食作物主产玉米、水稻、小麦及薯类。经济作物有烤烟、油菜籽、大豆、花生等。畜牧业以猪、牛、羊、鸡为主,尤其是盐津优质乌骨鸡享有“肉之首、药之冠”的盛名,是一项极具开发价值的特色产业。

生态环境良好

优越的地理气候条件,造就了盐津良好的生态环境。根据1990年森林资源调查,全县有林业用地8.6万公顷,占总面积的41.1%,其中原始森林达6667公顷。九十年代以来,通过实施“长防”工程建设、中幼林扶育、天然林更新、封山育林、天保工程、退耕还林等措施,全县林业用地已上升到10.85万公顷,植被覆盖率达到53.7%,森林覆盖率达到41.8%。随着退耕还林工程的进一步实施,全县生态环境将不断得到改善。

秀丽盐津

盐津自古是入滇的要冲,素有“咽喉西蜀、锁钥南滇”之称,地处乌蒙山脉关河深谷的中段,位于四川和云南结合之处,也是古丝绸之路入滇的第一站。

盐津县是一块古老文明、秀丽神奇的宝地。中原文化、荆楚文化、巴蜀文化、古滇文化在这里交融,逐渐形成独具特色的朱提文化,即三川半文化,这块土地景色宜人,自然景观众多,奇景纷呈,秀丽俊美,构筑成引人入胜的山水画卷。五千年的文明历史,给盐津留下了极为珍贵的文化遗产,这些资源和财富是最具开发价值的。盐津人民用勤劳、善良、好客描写着一个个动人传奇的故事。

人文资源

1、有形的历史文化资源

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唐代袁滋题记摩崖石刻;千古之迷的僰人悬棺;历史悠久的秦开五尺道;造型别致的东汉岩墓群;玲珑精致的清代观音阁;历经战火洗礼的隋代古城堡;屹立在乌蒙山脉的宋代阿杓墓;史料价值极高的明代摩崖、马湖府界碑;五尺道上的豆沙古镇;南丝绸之路上的古高桥;保护完好的明、清、民国的石牌坊;曾历经硝烟战火的李兰义军战场遗址;中原入滇的第一个天主教堂串丝经堂。

2、无形的历史文化资源

传承至今的汉族锄禾民歌打鼓草;古朴典雅的僰人舞蹈;新颖、粗犷的宗教文化傩戏;苗族传统的口弦;气吞山河的关河号子;诸葛亮挥师入滇;石达开强渡朱提江;袁滋绝壁留胜迹;朱德夜过石门关;李兰义军出雄关等民间传说。

自然资源

雄奇壮丽的省级风景名胜区豆沙石门关;神奇独特的三股水;景色壮观的万古老黎山;别致一格、千姿百态的天然莲花洞和长胜溶洞;秀丽清澈的白水江;笔立千仞的新华白岩壁;碧波荡漾的峡谷朱提江;气势雄伟、具有传奇色彩的小洞天生桥;多姿多彩的雷家岩瀑布群;奇特莫测的正沟喊泉;昆水线上具有“小重庆”特色的盐津县城;灵气鬼诡的椅子活石头;动、植物繁多的朝天马、罗汉坝、大堡鼎、白老林大片原始森林……

省级风景名胜区豆沙关

盐津县豆沙镇石门关风景区,距县城22公里,位于云南省滇东北云川交界处,四川盆地向云贵高原过渡的起伏地带,乌蒙山脉关河(朱提江)深谷的中段,自古以来就是中原入滇的要隘之地。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劈就了锁滇扼蜀的雄关天险;五千年的文明历史,留下了众多灿烂的文化遗产。中原文化、荆楚文化、巴蜀文化、僰人文化和古滇文化在这里交汇融合,形成独具特色、独领-的朱提文化,即“三川半”文化。这里,新石器时代就有了人类居住,公元前四世纪南丝绸之路就从这里经过。

自那时起,这块闭塞落后的荒凉之地,就进入了喧嚣沸腾的开发时期。尤其是先秦开僰道,秦开五尺道,汉武开南夷道,隋唐开石门道以来,更加速了开发进程。有史记载:豆沙镇诸葛亮南征后始见繁荣;隋史万岁南征后闭石门道,一度冷落;公元630年为南通州石门县治;南诏时就置石门镇;公元794年袁滋赴云南册封异牟寻为南诏时开路置驿;清雍正九年为昭通镇标左营豆沙讯,派把总,驻兵;清乾隆时为转运京铜岸站之一;清宣统三年为大关厅豆沙乡。

豆沙关景区已创下国家级文保单位唐袁滋题记摩崖,省级风景名胜区,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三大名牌,现正在争创豆沙为省级历史文化名镇和国防教育基地两大名牌。

豆沙古镇遗存文物众多。在豆沙古镇10平方公里以内遗存的历史,史料价值高,具有代表性的历史文物有古老神秘的僰人悬棺,距离最长、保留最完好的秦开五尺道,维修复原,屹于关隘的隋代古城堡,闻名遐迩的唐代袁滋题记摩崖,明末清初如意斗拱装饰的三重檐歇山顶式建筑观音阁,玲珑精致的清代三观楼塔,老木城西侧马蹄石上的十余个极深且大的马蹄迹,石门关五尺道上大小243个马蹄迹,石门关前的古今四道交通风景线,五尺道北岩壁上的清代、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三个历史时期的摩崖群,保留和迄今为止出土的木、石碑刻,清乾隆年间铁钟、大鼓等。列其主要历史文物资源如下:

僰人悬棺

位于豆沙镇石门关口,关河南岸悬崖绝壁半腰间,距关河水面约60余米高处的一天然斜洞内,洞内现存有悬棺九具11件,造型别致,工艺精湛。

据史料:僰人是夏朝遗民,商朝的战俘,骁勇善战,善骑射,周武王伐纣时,立下赫赫战功。武王封其首领为僰侯。在今四川宜宾建“僰侯国”。僰人分为:南广河流域支系;横江流域支系;南盘江流域支系。豆沙僰人属横江流域支系。

僰人先祖是一个游牧民族,因居有定所,后为农耕民族,农业畜牧业都较发达,尤精于种植果木。在战国时期就以富有著称于世。在明朝万历年间,封建统治者对僰人发动灭族大战后,僰人就改名换姓,融入了民族大家庭之中,只留下了绝壁上的悬棺。这些高高在上的悬棺,历经百年的风雨倾洗,千秋岁月的磨砺,更显现了一种精深玄奥的神秘。

秦五尺道

五尺道位于豆沙石门关口,现存长约350米,宽1.7米,是迄今秦五尺道上保留最长、最完好、马蹄印迹最多(243个)的古驿道。

五尺道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世纪。秦国占据巴蜀后,秦蜀守李冰采用了积薪烧岩之法,修筑了从僰道县(今宜宾)经石门关,到千倾池(昭通)的第一条内地入滇通道——“僰道”。秦朝建立后,常頞在僰道的基础上,将路又修到了建宁(曲靖),道宽五尺,故称“五尺道”。从此,五尺道成为内地入滇的一条大通道。石门关也一成了内地通往云南的重要门户。汉武帝时,唐蒙再次在五尺道上“凿山开阔、以通南中,迄于建宁……”,史称“南夷道”。

隋代古城堡

古城堡雄居于豆沙古镇南约500米处的五尺道间,始建于隋朝,是利用五尺道雄奇险峻的自然形势,用大石条砌成的一座军事性城堡,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险。

古城堡在50年代毁后,一九八二年仿原状修复,通高15米,宽约5米,中开卷洞形城门,在城堡的门额上,书写着“石门关”三个古朴雄军的大字,系当代书法家楚图南先生所书。

在干戈扰攘征战频繁的岁月里,这古城堡巍然屹立于咽喉要地,一次又一次地发挥它独特的关隘作用。今天,虽然已为历史的陈迹,早已失去了它往日的军事作用,但是,它那雄伟庄严的风貌,可歌可泣的历史,仍然鼓舞着人们的坚强意志,激励着人们奋力拼搏的精神。

唐代袁滋题记摩崖石刻

在关河北岸,豆沙石门关口巨石悬岩上,唐贞元十年(794),御史中丞袁滋奉命赴滇,册异牟寻为南诏,途经石门关,为纪其行,特摩崖题纪。摩崖面积0.44×0.36米,自左至右,全文直书八行,每行3-21字,左七行字为楷书,末行“袁滋题”三字为篆书。-崖史实纪载,学者称为“民族友好的标志”,并校正了《云南志?程途篇》中的讹误,其书刊遗迹,是西南边疆文献中不可多得的实物资料。它有“维国家之统,定疆域之界,鉴民族之睦,补唐书之缺,正在籍之误,增袁书之迹”的重大历史作用。

1963年拨款修建保护摩崖的风雨亭。1965年省人委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0年风雨亭重修,改作钢混结构、磁镶宝顶脊,翘角飞檐,巍然屹立。1988年1月国务院公布为国家级第三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5年对摩崖亭进行了改建。

附唐摩崖原文:“大唐贞元十年九月廿日云南宣慰使内给事俱文珍判官刘幽岩小使吐突承璀持节册南诏使御史中丞袁滋副使成都少尹庞颀判官监察御史崔佐时同奉恩命赴云南册蒙异牟寻为南诏其时节度使尚书右仆射成都尹兼御史大夫韦皋差巡官监察御史马益统行营兵马开路置驿故石纪之袁滋题”。

古今四道交通风景线

在豆沙石门关口。有开凿于秦代,经历代续修的五尺道,是古代中原进入云南的重要通道,坚硬坎域的石阶磨得乌里发亮,马蹄印迹突里,历经二千四百多年风雨,绵延至今。石门关下的朱提,江水滔滔,碧波荡漾,清乾隆年间多次疏浚,规模宏大,乾隆九年(1744)通航,东川的京铜,昭通的朱提银都从石门关下起航运往北京,年转运京铜一项就达395吨,商贾云集,盛极一时,码头遗迹,依稀可见。

解放后,50年代末修筑的昭(通)——筠(连)公路、70年代中期修筑的昆(明)——水(富)公路,都经石门关下,南来北往的车辆川流不息。1958年破土动工,1997年复工,2003年10月竣工的内昆铁路,火车汽笛响彻峡谷,经石门关下飞奔而去。

至此,跨越时空千载,在此聚集成一线,四条动脉各自互动,相互共振,形成了石门关古今四道(秦五尺道、关河水道、昆水公路、内昆铁路),并行的交通风景线奇观。

清代观音阁

观音阁位于豆沙石门关北崖峭壁间的青莲洞口,原寺建筑年代久远,仅存遗址。现存观音阁重建于清朝乾隆三十二年(1767),是四川省庆符县静修和尚募捐建造,系如意斗拱装饰的三重檐歇山顶式建筑,是滇东北少有的古建筑之一,其左、右、后三面均依岩石为壁,阁门飞悬洞口,峻拔挺立于悬岩之间,在四周群峰的攒拥烘托下,大有飞阁凌空、气象万千之势,阁内石壁中,钟乳石倒立,天然地构成各种形态,其中有一钟乳石极象南海慈航普渡的观世音菩萨,千百年来,为这一带虔诚的佛教信徒所敬仰。

观音阁内有数尊精塑的神像,阁内金碧辉煌。在岩壁上还刻有“观世音慈航普渡众生”的浮雕,造型别致,技艺精湛。每年农历二、六、九月的十九日的观音会,朝圣观光者摩肩接踵,络绎不绝。

清代三官楼石塔

三官楼石塔矗立于豆沙镇驻地北约150米处的山腰,背靠万丈崔嵬的老君山,前临碧波荡漾的朱堤江。塔为沙石质的密檐仿楼阁式五角形五级石塔,其塔身向西南,通高5米,5重檐,底层檐直径2米。塔身自下而上逐层内收,底部一边长2米,呈正方形台基。塔的各层均有叠涩的塔檐,出檐较长,转角处略微翘起,凌空伸展,造型古朴优美。角柱上雕有各种花草图案,第二、三层浮雕人物、动物、花草,第四层空雕几何图文,造型独特。

三官楼石塔上雕刻的各种花卉、草虫、动物、人物及几何等图案,栩栩如生,各尽其妙。三官楼石塔建于清代,是清代盐津石塔建筑的实例,也是盐津唯一的一座石塔,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雕刻艺术价值。

五尺道上的马蹄印迹

开凿于秦代的豆沙关五尺道,经历代修筑置驿,形成了著名的南方丝绸之路的重要路段,中原进入云南的要冲。历经2400多年的沧桑巨变,古道至今犹存。

一段约350米长的不甚规整的石头路上留下了243个深深浅浅的马蹄印迹,其中约10厘米深的39个,这些马蹄印迹很有规律,曾有人牵马从五尺道上走过,马的前后左右四蹄正好落在残留的马蹄印迹上。而距石门关约5公里的老木城马蹄石上有8个最深最大的马蹄印迹,更为凹显,堪称马蹄印迹之最。

优势资源

水能资源

全县河流众多,其中常年不断流的有78条,主要河流有关河(朱堤江)、牛街河(白水江)、温沼河、上清河等,流域面积在于3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17条,水能资源极为丰富,流量稳定。全县水资源总量17.83亿立方米,水能蕴藏量65万千瓦。具有十分可观的开发前景。

矿产资源

盐津主要有煤、铁、铅、锌、硫磺、铜、盐、银、硅等十多种矿产资源。其中:高灰特低硫优质无烟煤探明储量达6.5亿吨,年产量达100万吨;铜矿已探明49个点,D级储量585万吨,E级储量7972吨,矿层厚度为0.23—1.98米,矿石品位2.73—40%,含量为1.92—3.2%;铅锌矿点8个,D级储量502万吨,铁锌含量6.24%,锌含量12.5%;重晶石矿D级储量4288万吨;硅石矿D级储量2866万吨;绿石岩矿D级储量56360吨;陶瓷原料矿D级储量95570吨。还有储量达20亿吨的优质石灰石资源,另外,还有方解石、澎润土、石英砂等也具有可观的开发价值。

生物资源

粮食作物主要有玉米、稻谷、小麦、豆类、洋芋、红薯等。年播种面积50万亩左右,产量1.8亿斤以上,是云南省粮食基地县之一。

经济作物主要有烤烟、油菜籽、蚕桑、茶叶、花生、麻类、魔芋、芝麻等。油菜籽最高年产量达350万公斤,是云南省油菜基地县之一。盐津茶叶素来以汤色好、味色正而闻名遐迩,早在60年代初就被列为全国107个重点产茶县之一。茉莉花、毛尖、毛峰、十里香及苦丁茶已载入《中国名特优新产品精选》一书。目前,全县有茶园7.1万亩,大小精、粗制茶厂60多个,茶叶产量1600吨;蚕桑是我县的一项优势产业,桑园面积已达2万多亩,年产干茧20吨,是云南省蚕桑基地县之一。

全县林业面积120多万亩,可利用的荒坡荒地80多万亩。现有用材林、经济林140多万亩,植被覆盖率41.1%,森林蓄积量56.2万m3。用材林以杉木为主,主要树种有松、栎、楸、杨、桦、桤木、榕树、泡桐等。较为珍贵的树种有植物王国中“活化石”美称的杪椤树和红豆杉,还有银杏、香樟、珍楠、鹅掌杉等。经济林果有油桐、枧子、木漆、柑桔、李子、板栗、枳壳、柿子等。

五倍子是盐津的优势资源,全县有倍林15万多亩,年产干倍400吨,是生产单宁酸、-等系列化工产品主要原材料。

盐津竹类资源品种较多,主要有水竹、茨竹、楠竹、班竹、苦竹、硬头黄竹、罗汉竹、黄皮竹等。较成片的竹资源有7万亩,每年可产鲜笋10000吨,干笋220吨,远销台湾、香港。各种竹产品年产量达20000吨。

盐津县雨量充沛,气候适宜,山清水秀,青饲料丰富,饲养畜牧以生猪为主,其次是黄牛、水牛和羊,全县肥猪年出栏19万头,生猪存栏28万头,育肥率达60%以上,家禽主要是鸡,其次是鸭、鹅、肉鸽等。全县养鸡普遍,鸡的品种较多。

盐津乌骨鸡系地方优良鸡种,具有较高的药用价值和营养滋补作用,经科研测定,属国内营养价值最高鸡种。有“肉之冠、药之首”之赞誉,已载入《云南家畜家禽品种志》,其赖氨酸、氮氨酸的含量均高于我国著名的江西泰和乌骨鸡,1987年被列入云南省科委基础应用课题。全县乌骨鸡年出栏可达100万只。

人力资源

盐津现有总人口82656户365864人,其中男188366人,女177598人。农业人口72686户339102人,占总人口的92.66%;人口自然增长率为8.33‰,劳动力资源数173821人,其中农村剩余劳力65000人。有未就业大中专毕业生678人,其中大专以上93人。

从专业需要看,盐津目前共需专科以上人才180余人,涉及建筑与设计、法学、英语教育、经济管理、工程管理、农学、林学、计算机及其应用、农产品开发、市场营销、公共关系、电算化会计、初等教育、旅游开发、资产评估等近20个专业。

大关县位于滇东北乌蒙山区,是昭通市唯一腹心县,幅员1721平方公里,最高海拔2785米,最低海拔492米。全县总人口9.9万户28.6万人,有苗、彝、回等21种少数民族。全县险关重叠、关镇坚固,“大关”因此而得名。

历史悠久。早在新石器时代,人类就在这片土地上留下足迹。秦开“五尺道”、隋筑“石门道”沟通南北,中原移民纷沓而至,荒芜之地得以开发。雍正六年(1728年)设大关厅,1913年改县,1916年划归云南省府。

人杰地灵。大关人文底蕴丰厚,英雄志士、文人墨客、革命先驱等人才辈出,如曾为云南省政府秘书长的吴良桐、著名文人龚自知、饱学之士张维翰、我党我军高级将领罗占云,都是彪炳千秋、流芳百世的历史人物。当代,涌现出了救火英雄李孝华、抗洪英雄秦孝顺、勇斗歹徒的全国见义勇为英雄刘远芬以及全省优秀共产党员康富明等。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勤劳勇敢的大关人以艰苦卓绝、不屈不挠的精神,靠钢钎大锤、锄头撮箕和人背马驮,用59条生命和数万人的血汗,经历19年浇筑了40余公里被誉为“南方红旗渠”的出水堰。

地处要冲。大关县是云南北大门和滇、川、黔三省经济和文化交汇地,是中原通南必经之地,是连接东南亚的重要通道,是有名的“南丝绸之路”要冲。

交通便利。国道“213线”,昭麻、彝岔二级公路,G85渝昆高速公路交汇穿越大关;全长59.3公里的内昆铁路从北向南穿越大关,设有大关火车站;距昭通机场60公里,距长江第一港水富港150公里,距省会昆明市480公里,距四川省宜宾市210公里。公路、铁路、航空、水运网络交织互补,交通十分便利。

地势险要。大关山高坡陡,沟壑纵横,洒渔河、洛泽河、大关河、高桥河、木杆河5条主河流和30余条溪流纵横深切,复杂的地形构成众多雄关险隘,大小关口、关隘、关卡、关寨相连,构成名副其实的“大关”。

气候宜人。大关属北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4.6℃,年平均日照1059.7小时,年平均降水量991.3毫米,年平均相对湿度80%。“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就是大关气候的真实写照。

资源丰富。大关群山怀抱、层峦叠嶂、流水潺潺、黑土藏金,开发潜力巨大。全县有优势用材林木10种,优势经济林木12种,天麻、杜仲等药材133种,动物374种,珙桐等珍稀植物9种,其中国家三级保护植物筇竹10万亩,占全世界筇竹资源的主要分布地中国西南地区的43%,是名副其实的“筇竹之乡”;有18个矿种70多个矿化点,高品质硅石储量上百亿吨,开发前景广阔,还有一定数量的煤、铁、铜、铝、铅锌矿等;水能蕴藏量128.76万千瓦,可开发装机容量53万千瓦。

山清水秀。大关旅游资源丰富,境内有大小瀑布47个,最大瀑布落差达147米,享有“瀑布之乡”的美誉,黄连河2A级风景名胜区、青龙洞溶洞奇观、罗汉坝原始森林、三江口原始森林和云台山五尺古道“四片一线”,景区面积达107平方公里,主要景点80多个。

 永善在夏禹时属梁州域;周朝时属于雍;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属西南夷夜郎部;西汉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属犍为郡朱提县地;蜀汉时属朱提郡朱提县地;西晋太康二年(281年)属朱提郡南广县;南朝属宁州朱提郡河阳县;隋开皇三年(583年)废郡改州统县,属南道开边县地;唐南诏时,属爨部地;宋朝属乌蒙部;元朝时属乌蒙路宣慰司;明朝时属四川乌蒙府地。

清朝雍正五年(1727年),云贵总督鄂尔泰平定乌蒙(今昭通),改隶云南,设昭通府;六年二月又于米贴设一知县、教谕、典史,分驻昭通镇标右营游击,抚驭乌西一带;适值米贴土目禄永孝死,其妻禄氏掌管其地,抗不服调。同年二月初一日,鄂尔泰遣援剿左协副将郭寿域领兵300往谕,初五日抵米贴。禄氏表面归服,暗地谋反,于二月十二日夜半,率四川沙马、黄琅土司和吞都德昌土司、彝目毛脸乌基等聚集1000余人叛,寿域被害,士兵300仅有一甘姓幸存,奏报鄂尔泰,鄂尔泰大怒,派大将张耀祖、哈元生、卜万年率兵分三路进剿平之,并由朝庭钦命县名为“永善”,意为永远服从管教.

永善,中国第二大,世界第三大水电站(总装机1260万千瓦)——溪洛渡水电站所在地,位于乌蒙山脉西北面的金沙江南岸,介于东经103°15′–104°01′,北纬27°30′–28°30′之间,总面积2789平方千米,东西横距46.6千米,南北纵距121.2千米。县城溪洛渡镇,海拔820米,距昭通市政府驻地200千米,距省会昆明580千米,县城有人口2.5万人。全年平均气温16.3℃,降水量670毫米,日照时数为1172.8小时。全县辖溪洛渡、黄华、大兴、茂林、桧溪5镇和佛滩、团结、细沙、青胜、务基、马楠、黄坪、水竹、莲峰、万和、伍寨、墨翰、码口13乡,其中马楠、伍寨分别为苗族彝族乡、彝族苗族乡。全县共有133个村和4个社区,2772个村民小组。2004年年末总人口41.9677万人,其中汉族387737人,苗族11674人,彝族18785人,回族1366人,其他民族115人;农业人口395762人,非农业人口23915人;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11‰以内。

境内矿藏有铅、锌、铜、铁、铝、磷、煤、沙金、石膏、石灰石、彩花大理石及银、汞、重晶石、冰洲石等。全县有三江口原始森林7万亩,竹林20万亩。成材林主要有松、杉,有女贞、珙桐、黄杉、香樟、椿木、楠木、水青树、鹅掌楸等珍稀树种。现有獐、猴、野猪、熊等数十种野兽,有野鸭、白鹭、鹦鹉、黑颈鹤等170多种鸟类。山间产当归、天麻、吴萸、杜仲、党参、竹荪、蛤蚧等名贵药材。永善是全国半细毛羊改良基地,有草山72万亩。境内土产丰富,干鲜水果四季不断,“金江花椒”、“金江柑橘”、“金江魔芋”和红糖、竹笋、桐枧、蜡虫等在省境内外都享有盛誉。

永善是国家能源基地,正在建设的金沙江溪洛渡水电站距县城7公里,建成后总装机量1260万千瓦,主要送电方向为华中、华东地区。溪洛渡电站于2002年筹建,2004年库区施工公路、对外交通专用公路、导流洞施工支洞等工程已相继开工建设,各项准备工作基本就绪,只待建设大军进场正式开工。

2004年,永善抓住西部大开发等战略性机遇,依托溪洛渡电站建设,加大招商引资力度,0完成各项预期目标和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全年实现生产总值110810万元(含溪洛渡电站投资),比上年增长43。5%,首次突破10亿元大关,其中第一产业37600万元,比上年增长3.7%;第二产业41107万元,比上年增长255.6%;第三产业32103万元,比上年增长9.6%。全年完成中央两税586万元,同比增加178万元,增长43.63%;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完成2236万元,比上年增长39.58%;一般预算支出完成22286万元,同比增支3588万元,增长19.19%。粮食总产量121824吨,增长1.1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8970万元,增长10%。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52893万元,为上年的410.3%,其中溪洛渡电站投资119079万元,为上年的748.6%;地方投资33814万元,为上年的158.3%。2004年,农业产业结构进一步调整,农民收入增加。完成各类水利工程1481件,完成“天保”公益林建设5.3万亩,农村能源沼气池建设1600口,节柴灶300眼。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0平方千米,新增灌溉面积0.6万亩,改善灌溉面积1万亩,新增节水灌溉面积0.7万亩,解决0.55万人和0.5万头牲畜的饮水困难,全县水利化程度达到31.5%。完成冬玉米、冬马铃薯、冬早蔬菜为主的冬季农业开发0.54万亩。全县烤烟种植1万亩,完成全等级烟叶收购1.7万担,实现烤烟总产值640万元。畜牧业产值达20151万元,肉类产量达到19392吨。魔芋种植面积完成1846公顷,产量2281.3吨;花椒种植面积60030亩,产量978.9吨;砂仁种植面积1296公顷亩,产量4126.3吨,产值3236.8万元。转移农村劳动力6万人,同比增加1.26万人,增加纯收入1629.3万元,农民人均务工收入达41.7元,占农民增加纯收入的35.95%。当年争取以工代赈、安居温饱、西部易地扶贫搬迁试点、重点村扶持等项目资金4461万元。完成安居工程1207户,发放小额信贷资金480万元。县直单位联系挂钩扶贫的66个贫特困村取得一定成效,共解决8179人的温饱。

2004年,企业改革顺利推进,29户国有、19户集体企业改制方案已全部审批,完成25户国有、9户集体企业改制。全年实现工业现价总产值11151万元,同比增长18.8%,其中国有及规模以上工业产值4052.2万元,规模以下工业产值7099.3万元;实现工业现价增加值5375万元;国有及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销售收入4048万元;实现利税总额340.1万元,是市政府考核任务数的4.4倍,其中实现利润106万元。全县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98985万元,比上年增加31480万元,增长46.64%;金融机构贷款余额57643万元,比上年增加9539万元,增长19.83%。全县金融机构净投放现金34312万元,同比净增23288万元,增长211.24%。银政合作、银企合作体制逐渐完善。

2004年,永善向上级争取各项建设资金13164万元,其中国债资金6696万元。全年招商引资签约项目5个,是市政府考核任务数的6.3倍;市外到位资金1.06亿元,是市政府考核任务数2.35倍。通县油路、生态工程顺利通过上级验收,云荞水库、县二水厂工程已全部完工,黄水公路、蒿枝坝水库除险加固等一批重点建设工程进展顺利;县中医院医技大楼、传染病医院、永一中扩建、政协水务大楼等即将竣工,荷花片区金江锦城、校园片区、县宣传文化活动中心、老干活动中心等建设项目相继开工。“县际通油路”工程经交通部批准立项,县城过境线可研已报省评审通过,梅家河水库可研报告、莲峰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初设已经省评审通过。溪洛渡电站筹建工作进一步加快,23项筹建工程相继启动,以电站建设为契机带动的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进一步向永善集聚。

2004年,城镇化发展战略取得较大发展。围绕构建”山城、水电、园林、湖滨”旅游城市的形象目标,委托重庆规划设计院承担设计的县城总体规划和控制性详规已完成,并报市政府审批,拟将县城建成15平方千米的中等城市;5个省列重点集镇和12个乡集镇总体发展规划、建设实施方案已完成。县城振兴大街二期工程、金江明珠大酒店已竣工投入使用,金溪家园及溪洛渡大酒店等重大工程正加快实施。黄华镇省列中心小城镇建设顺利推进,桧溪镇、务基乡、大兴镇列入省经济开发示范小城镇规划建设申报工作已完成。

2004年,投资环境进一步改善,各项优惠政策逐步落实,招商引资取得新成绩。西昌广林开发公司、西昌市房屋建设开发有限责任公司、云南建工集团、永善县溪洛渡建设发展有限公司等一批有实力、守信誉的企业到永善投资开发,为县城基础设施建设作出巨大贡献。湖北电力集团公司开发墨翰上小河水电资源,宜宾拓展建设公司建设二水厂及开发项目。全年共引进资金5.045亿元,政府投资、金融贷款、社会融资等多元投资格局已基本形成。

2004年,个体工商户和私营企业已分别达到4361户和64户,注册资金分别达到5471万元和7009万元。全县个体私营经济从业人员达10337人,金融保险、教育科技、邮电通信、交通运输成为服务业的主要行业,市场体系、社会化服务体系、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稳步推进。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原煤14200吨,发电量7243万度,红糖3600吨,糕点87吨,白酒203吨,服装7.9万件,水泥2.3万吨,砖1880万块,瓦39万片,日用陶瓷0.46万件,自来水生产74.68万吨,铅锌原矿14990吨,家具0.24万件,魔芋精粉240吨。

永善县政府公众信息网于10月开通,一些部门相继建立局域网,初步实现部门政务电子信息化。巩固“普六”推进“普九”工作取得成效,小学和初中升学率分别达到99.25%和55.32%。全县适龄儿童入学率达99.07%,小学生辍学率控制在1.97%;高考成绩名列全市第二,中考成绩名列全市第一,扫盲工作已通过市政府复核评估,正在申请省政府验收。全县安全生产形势总体上日趋稳定,安全事故发生率、死亡人数、经济损失同比下降2.5%、22.2%、15.19%。全年受理治安案件568件,查处556件,查处率为97.89%;接待处理来信来访6339件,调解各类纠纷1946件;清理拖欠工程款3040万元,督促偿付农民工工资600余万元。发放救灾物资538846件、救灾救济金600余万元;城镇居民3201户4032人享受最低生活保障。医疗保险覆盖167个单位8748人,住房公积金覆盖面扩展到县乡143个单位6748人,发放个人住房公积金贷款906万元,归集总额达3300万元。全县广播电视覆盖率达78%,“村村通”电话目标已经实现。全县程控电话装机容量达15470门,移动电话用户达到13750户。

2004年,国有经济单位机关人员2632人,事业人员4902人,企业人员641人,年人均工资分别为11650元、14373元、11078元;集体经济单位机432人,年人均工资报酬9463元;农业人口人均纯收入1102元。

交通

1978年,在永善县2789平方公里的国土面积中,各类公路总计只有382.5公里,万人拥有公路里程仅11公里,11个乡(镇)134个行政村仅9个乡35个村(办事处)基本通路。农村运输全靠人背马驮,“一天能翻一座山,一天只过一道弯”是当时山里人生活的真实写照。

永善地处雄奇壮丽的乌蒙山深处,高山大河之间到处是陡坡悬崖、沟壑深谷,修路之难“难于上青天”。为改变极度落后的交通状况,永善交通人越高山、趟大河,30年间投资上亿元,建成县乡公路近10条、1100余公里,乡村公路129条922.7公里,大小桥梁64座4500余米,使全县公路里程从481公里增加到1686.8公里,大小桥梁从7座增加到71座,桥涵里程从475米到增加到4997.4米。

从大黄公路、桧青公路到水黄公路、大码公路,再到涉及全县137个行政村的通达工程;从实现零突破的县城大瀑沟油路、通县油路、永大(永善至大关)县际油路,到横跨金沙江、穿越大梁子山脊的溪洛渡对处交通“二专线”。公路在悬崖峭壁间延伸,风餐露宿、风雨兼程的永善交通人却经历着艰难险阻的考验,逢山开路、遇水搭桥,艰巨的施工任务和艰难的施工条件考验着永善每一位交通人的耐心、智慧和毅力。

光阴荏苒,弹指间,改革开放30年,永善交通人以艰苦卓绝的奋斗不断攻克工程资金紧张、安全责任重大、施工条件艰苦等难关,以昂扬的姿态谱写着奋进的历程。到2007年底,永善已拥有国道52.5公里、省道50公里、县道477.7公里、专用公路29.5公里、乡村公路1077.129公里,油路2条260公里,每百平方公里国土面积有公路59.8公里,万人均有公路里程达40.5公里。30年艰难困苦,30年昂扬奋进,永善交通跨越了极贫极弱的艰难处境,迈上了百年巨变的快车道。

走进今天的永善,一条条蜿蜒的盘山公路若盘丝般游走峻峰白云之上,溪洛渡对外交通方便快捷,溪洛渡永久性大桥、墨翰大桥、金家沟大桥等桥梁飞架于高山深谷之间,各种车辆川流不息,四通八达的现代交通引领永善人民奔向幸福美好的生活…

教育

今天,当你走进永善县的一所所学校,置身于幽雅清静的校园,美丽气派的教学大楼、现代化的设施、争芳斗艳的红花绿草令人目不暇接。赏心悦目的校园里,书声朗朗,花香弥漫,辛勤的园丁们正驾驭教学的风帆,引领莘莘学子在知识的大海里酣畅遨游……全县中小学旧貌换新颜。

然而就在30年前,“黑屋子、泥台子、烂桌子、破凳子,坐着一群泥孩子”,这是改革开放之初永善教育的真实写照。1978年,永善有中小学763所,学生43630人,教师1931人,校舍破烂不堪,桌椅、仪器、图书等异常紧缺。

1981年,永善县开始整合教育资源,撤并低年级校点,扩大村完小办学规模,使学校布局日趋合理,教学质量迅速提高。1984年,全县实行入学率、巩固率、完学率、升学率达标管理,并在三坪进行试点实验,1986年永善景新小学、井底农场小学被认定为地区实验小学。1995年,对全县中小学进行分类要求、分层次管理,把经济条件、气候环境、办学设施相近的县级中学、乡(镇)中心校划为一个层次进行考评,并把竞争、奖励机制引入教育,增强教育内部活力,促进教育事业发展。1990年至2007年,永善教育先后争取到贫困地区世界银行贷款、国家“普六”、草棚改造、香港苗圃工程等资金,此外广泛发动社会和个人捐资、集资投入教育,使全县办学条件得到极大改善,入学率、巩固率、完学率得到大幅度提高,2000年全县基本普及六年义务教育,顺利通过了省、地验收,2008年,全县普及九年义务教育通过省、市验收。

30年的风雨历程和辛勤耕耘,使永善教育硕果满枝头。一幢幢现代化、配套齐全的教学楼取代了原本简陋落后的校舍,一批批中小学相继迈入规范化学校行列,全县教育事业焕发出勃勃生机,展现出欣欣向荣的动人景象。截至目前,全县有各类学校636所,在校学生78554人,在园幼儿5007人,有教职工3579人。全县所有乡村中学和完小已由过去的茅草房、土木结构房变化成明亮的砖混结构房,学校配备了课桌椅和教学仪器,小学校舍建筑面积20.93万平方米,初中校舍建筑面积13.96万平方米。全民齐心打响“普六”、“扫盲”、“普九”三大“战役”,“普六”、“扫盲”、“普九”目标已如期实现。

坚实跨越三十年,而今再迈新征途。在永善这块开发的热土上,一座座崭新的校园拔地而起,2789平方公里的秀美山川,正在国家惠民政策的春风吹拂中层林绿染,舒展教育之春的壮美画卷。

医疗卫生

30年来,永善县医疗卫生事业的蓬勃发展,基础设施不断加强,人才队伍不断壮大,惠民工程稳步推进,妇幼保健扎实推进,疾控网络初步形成,执法监督成效明显,一条条措施的扎实推进,给全县人民筑起了一道健康保障网。

2007年永善县作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县,首年参合人数为278486人,参合率为68.51%,全年共减免参合群众补偿基金1238.81万元,享受减免报销人数为554792人次,住院补偿额达3000元以上57人,其中10000元的14人。2008年参合率达73.03%。

改革开放前,县内医疗机构医疗设备十分简陋,只有显微镜、30毫安X光机、立式高压消毒器、弧影灯及少量的外科手术器械。改革开放后国家进一步加大对医疗卫生事业的投入,医疗卫生条件大幅改善。

“十五”期间,永善县投入卫生基础设施建设资金1047万元,相继建设了县人民医院门诊医技大楼、中医院住院大楼、县疾控中心综合楼、县人民医院传染科、乡镇卫生院住院楼3幢、乡镇综合楼1幢、村卫生室12个和改建乡镇卫生院业务用房等,共新建业务用房13985.97平方米,改扩建业务用房630平方米。投入设备建设资金213.2万元,购入X光机、B超及其它医疗设备共126台(套、件)、农村医疗巡回车1辆。到2007年末,全县医疗卫生单位拥有万元以上的各种先进医疗设备79台(件),其中50万元以上的12台(件)。

医疗条件和技术水平的不断改善和提高,基本上满足了群众的就医需求,基本做到了重、大、疑难症病人治疗不出县。

农业

30年间,永善县农村经济总收入从1978年的1963万元增加到2008年的(预计)110465万元,增长56倍;农民人均纯收入从45元增加到(预计)2016元,增长44倍。农村文明富裕程度明显改善,农业发展步入“快车道”。

粮食生产能力大提高。改革开放以来,永善县委、县政府始终把解决“三农”问题摆在农业农村工作的首要位置,把党的各项支农、惠农政策落到实处,充分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安排专项资金大力推广“两杂”良种、脱毒马铃薯、优质小麦等品种,大力实施粮食增产科技措施,提高产量和质量。2008年全县粮食种植面积达74.6万亩,总产量达(预计)13.397万吨,比1978年的7.315万吨增长83%。

优势特色产业大发展。实施“三群两基一百里”的产业结构调整战略,着力打造“魔芋、畜牧、竹子、花椒、核桃”五大农业特色产业。在高寒山区重点发展以生猪、家禽、牛、羊为主的畜牧产业群;二半山区突出发展以魔芋、烤烟、砂仁为主的经济作物产业群;江边河谷区大力发展以花椒、脐橙为主的经济林果产业群;培植蔬菜基地和粮食生产基地;凭借金沙江沿岸得天独厚的光热条件,依托农业优势资源打造沿江百里绿色经济带。目前,“三群、两基”轮廓初显,完成魔芋、花生、油菜、蔬菜种植面积达17.5万亩。

畜牧产业大发展。从抓良种覆盖率入手,积极引进优良畜禽新品种,大力推广畜禽品种改良、人工授精及黄牛冻改技术,提高良种覆盖率。经过多年的努力,成功培育优良毛羊品种,2002年7月经国家农业部畜禽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正式命名为“云南半细毛羊”。目前,该县畜牧良种覆盖率达90%,畜牧产业产值达30000万元,与1978年相比增长了28倍。

农业科技推广水平大进步。坚持走科教兴农的发展路子,加大“两杂”良种、农业重大科技措施推广力度。目前,农业科技覆盖率达78.6%,水稻旱育稀植和双行混栽、玉米直播定向和育苗定向移栽、地膜玉米、脱毒马铃薯和加工型马铃薯推广、魔芋规范化种植、地膜蔬菜、果园规范化管理及油菜规范化种植等重大科技措施推广水平迈上新台阶。

产业化经营、标准化生产大推进。按照“规模化、规范化、集约化”的产业发展思路,以市场为导向,以龙头企业为支撑,坚持以培育农村新经济组织为重点,大力发展畜牧、魔芋、林果等主导产业。目前,全县共有种养业科技示范户378户、种养大户126户,农产品营销户72户,农民经纪人132人,涉农营销企业达11家,其中天山食品公司的白魔芋精粉已通过国内有机食品认证和日本JONA认证,畅销国外。

苍桑巨变,滔滔金江作证;欢歌笑语,巍巍乌蒙聆听。如今的永善农村生机勃勃,日新月异,山村处处气象新。回首三十年,永善农业发展不仅实现了历史的新跨越,而且正向现代农业的目标阔步前进。

林业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永善开始大力实施荒山绿化,启动长江中上游防护林体系建设,实施绿色扶贫、以工(粮)代赈等生态建设工程。

“十五”以来,永善迎来了林业事业发展的黄金时期。中央和省市对林业的投入逐年增长,生态文明建设和林业产业发展在整个经济社会发展中举足轻重。大力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退耕还林工程、农村能源建设,稳步推进林权制度改革,全面促进林业产业发展,逐步形成以森林资源培育为基础,以深加工为带动、以科技进步为支撑的林业产业发展新格局。全县林地由1961年的21.2万亩,上升到2007年的86.5万亩,林地覆盖率由4.8%,上升到20.7%;灌木林达81.5万亩,灌木林覆盖率19.5%,森林覆盖率达40.2%。

在大山重披绿装的同时,30年来,永善大力发展林业优势产业,推进林业产业化进程,提高林产品品牌效应,增加林农收入。着力培植花椒、竹子、核桃等优势产业,逐步形成“一村一品”、“多村一品”、“一乡一业”、“多乡一业”的产业格局。围绕“建设三群两基地、打造沿江百里绿色产业经济带”的产业化发展思路,强化区域合作,着力培植示范基地、示范园区、示范户建设,大力发展特色林业,扎实推进优势产业布局区域化、生产基地化、发展特色化、经营品牌化。采取以奖代扶、财政贴息和鼓励公职人员参与林业优势产业开发等措施,重点扶持发展一批科技示范户、种植大户、林产品营销大户,依托能人带动林业优势产业的发展。截至目前,全县林业产值达8935万元。花椒产业已初具规模,产值超100万元的“花椒产业村”就达9个。

时下,永善全县人民正借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东风,扬帆启航,加大林产业发展力度,兴林富民,深入开展石漠化治理,加速国土绿化,为把永善建设成为“山川秀美、生态和谐、可持续发展”的美好家园而努力。

百度百科中的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本词条对我有帮助

扩展阅读:

1.<永善县志>

[我来完善]相关词条:

更多

陇西威信县雷波县鲁甸县盐津县大关县绥江县镇雄县彝良县巧家县寻甸回族彝族自治县罗平县师宗县昭阳区开放分类:

地理,旅游,云南,昭通

 这里是长江东转的地方,这里是金沙江下游的生态屏障,这里是滇川交界的重要口岸,这里是西部峡谷方兴未艾的开发热土。这就是肩挑“两站”的山水绥江。

这里是滇川两省三市州(昭通、宜宾、凉山)的交通咽喉。雄卧溪洛渡、向家坝两大巨型水电站之间,百里金河穿境而过,千山逶迤,万壑妩媚,746平方公里的青山绿水汇成天然氧吧,哺育着16万勤劳智慧的人民。

这里是古老而海纳百川的文化乐土。2000多年前,这里就留下了先民聚族而居的足迹;“湖广填川”,打下了滇文化、巴蜀文化和荆楚文化水0融的人文烙印,吹拉弹唱的茶艺文化,至今传承着百年风土人情;绥江奇石异军突起,催生了中国藏石界的一株奇葩。

这里是富饶而亟待开发的资源宝库。这里繁衍着中华鲟、白鲟、胭脂鱼等国家重点保护鱼类,生长着红豆杉,绥江含笑等10余种珍稀树种,森林覆盖率达55%以上,高品位的煤炭、石灰石分别达到3.9亿吨和200亿吨。

这里是呈现千载难逢机遇的希望田野。为支援国家重点工程向家坝电站建设,即将拉开1个县城、4个乡镇集镇和5万移民大迁徒的序幕,生机无穷,在这张恢宏的历史画卷上,将从第一笔入手,用10年时间描绘出一幅人居环境最佳的湖滨生态园林城和库区绿色经济带。

山水绥江,五福呈现祥;长湖竹海,阳光水岸;天然氧吧,回归自然。

绥江县解放斗争史

1919年五四运动的革命风暴从北京开始很快席卷全国,绥江知识青年也同全国学生一样纷纷起来响应北京学生的爱国运动,他们走上街头办壁报、散传单,向绥江人民揭露军阀政府的-行径。

1938年9月,曾安金(绥江县建设乡人)在四川省屏山县立小学读书,经杨守仁、宋世鑫二人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

1939年夏,中共屏山县委派党员罗声望、曾安金、曾忠纯考入云南省绥江县立中学第四班读书,建立中共绥中小组开展党的活动,曾安金任党小组负责人。中共绥中小组经过秘密工作,先后在进步青年学生中发展了一些同学加入党的组织。

1940年三四月间,为适应抗日形势和组织发展的要求,中共屏山县委决定在云南省绥江县中学建立党的支部。由屏山县委领导人秘密来到绥江县城,在城隍庙旁树林中召开会议。会议报告了全国抗战形势和党的当前任务;传达了县委关于成立绥中支部、支部领导组成人员的决定;就今后工作,如何搞好组织发展,搞好抗日宣传等问题进行了讨论和研究。中国共产党绥江中学支部正式成立,属屏山秉彝(今新市镇)区委领导。1939年至1942年夏,绥江中学支部发展党员8人。

1940年7月20日(农历6月16日),中共屏山县委遭到国民党警特破坏,县委领导人段翎、陈廷垣、张书泉被捕入狱。1941年8月,中共宜宾中心县委鉴于屏山县委已破坏,为确保党的组织不再遭受更大损失,决定切断屏山与中心县委的一切联系。至此,屏山县委所属地下党员与上级中断组织关系。1942年夏,在绥江中学的党员学生毕业离校,党支部活动停止。

1949年冬,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神速进军西南。11月解放贵阳、遵义、12月解放重庆,逼近宜宾。12月9日,国民党云南省主席卢汉、西康省主席刘文辉、西南长官公署副长官邓锡侯等接受中共中央与国民党政府代表4月拟定的《国内和平协定》及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司令员刘伯承、政委邓小平对西南国民党军政人员发出的《四项忠告》,宣布和平起义。10日,迅速发展的解放战争形势促成驻宜宾国民党第15编练司令官兼72军军长郭汝瑰通电起义。其时,72军233师697、698团驻守柏树溪至安边一带。11日,郭汝瑰军长派233师副师长杜永金去安边宣布起义通电并率两团官兵到宜宾市区集中,让出江防,迎接中国人民解放军18军渡江北上解放成都。杜永金久蓄图谋,欲将部队拖走投靠国民党第28集团军司令、四川省主席王陵基,遂欺骗两团官兵,纠合反对起义军官于12日中午将部队拖到屏山,通过电台与乐山王陵基联络另立旗号。后因解放军解放犍为,逼近乐山,王陵基逃走,联系中断,又经郭军长两次派员做工作晓以利害,劝其及早回头返宜宾接受改编。22日,杜永金率吴张两团动身返宜宾参加起义改编。但顽固坚持反对起义的698团二营营长陈超,697团一营营长莫宗汉、副营长徐云等反动军官相互勾结,叫嚷“愿以身殉国民党,誓与共产党周旋到底”!率部并裹胁900余名官兵叛变。相继在四川屏山、沐川、马边、雷波及云南绥江等到地作乱。叛军流窜所到之地,即拉拢民团,收编地霸武装、惯匪、散兵游勇,同胡宗南残部及国民党乐山专员陈云寿等沆瀣一气,组成“川康滇游击纵队总司令部”,陈超任司令,组成反共反人民的反革命网络,危害社会,在川滇边境一带与我军对抗。

1949年12月,中共滇东北地委、滇东特支决定建立永(善)绥(江)县工委,领导永善绥江的革命活动和武装斗争。永绥县工委成立永绥大边游击队(后改编组建为绥江县公安队),重点在永善县活动。1950年3月昭通解放,永绥县工委结束地下活动,党员、干部调到各地工作。

1950年3月26日中共绥江县委班子在昭通成立,刘琳任书记,朱君毅为军事接管代表。6月端午节前夕,人民解放军会剿绥江境内外国民党反动残余武装匪徒的剿匪作战开始。进军云南的中国人民解放军15军43师129团和进驻四川的15军44师130团、131团协同作战,采取联合会歼与追剿、清剿相结合的方法,给残匪以迅猛、致命的军事打击,6月19日(端午节)解放绥江,7月2日绥江县委成员和军事接管代表随绥江县公安队到达县城,7月19日正式接管了国民党绥江县政府各科室,绥江县人民政府成立。10月下旬三支部队在肃清陈超匪部主力后先后调离绥江,部队调离后由基干团接防清剿股匪散匪,至1951年7月历时一年多的剿匪斗争结束。

剿匪期间,人民解放军经历了秦家山奔袭战、夫人坝击溃战、大窝背遭遇战、干沟歼灭战、平息碉上-、莲花山三道水清剿残匪等大小战斗,歼灭了陈超匪部盘踞在绥江及邻近地区的挺进第一军军部、井桧游击指挥部、第一前进指挥部直属大队及3个支队、第二前进指挥部直属大队及4个支队,第四前进指挥部的10支队,陈超嫡系新233师、教导师,吕镇华匪部27师等10股武装匪徒,俘敌胡宗南残部27军军长刘孟廉、参谋长刘德荣、陈超匪部新72军参谋长瘳铁军、师长莫宗汉、徐云以下官兵1390人,缴械投诚计有陈超匪部第一前进指挥部正副指挥官王亚夫、赵靖藩,第二前进指挥部指挥官贺明哲、井桧指挥部指挥官张伯仁等以下军官65名,计歼敌3000余众。后,匪首陈超被生俘,1950年12月经人民法庭公审,在泸州南田坝依法枪决。

目前绥江县也是涉及向家坝水电站工程,唯一需要全县搬迁的县城!

广东绥江

绥江是广东境内北江下游的一条支流,发源于连山县擒鸦岭,流经怀集、广宁、四会等县,绥江流域年径流量为79.2亿立方米,在四会马房汇入入北江,另外有三分之一的河水经青岐涌流入西江。干流全长226公里,流域面积达7184公里。绥江流经的区域大部分属于山区,仅在怀怀集县染村盆地有一片较大的平地和四会县城以下属平原地区。

 镇雄位于云南省东北,云贵川三省结合部,地跨东经104°18′至105°19′,北纬27°17′至27°50′。东以赤水河为界与四川叙永相邻,南连贵州毕节、赫章,西毗彝良,北抵威信。县属坡头乡德隆村,即“鸡鸣三省”之地。县境从东至西99公里,从南到北54公里,总面积3696平方公里。县城驻地乌峰镇,距省城昆明598公里,距贵阳326公里,距重庆505公里,距成都618公里,距昭通265公里。县城与毗邻市(县)城距离,距叙永182公里,距威信87公里,距赫章76公里,距毕节73公里,距彝良220公里。

行政区划

镇雄县辖16个镇、12个乡(其中2个民族乡):乌峰镇、泼机镇、黑树镇、母享镇、大湾镇、以勒镇、赤水源镇、芒部镇、雨河镇、罗坎镇、牛场镇、五德镇、坡头镇、以古镇、场坝镇、塘房镇、中屯乡、鱼洞乡、花朗乡、尖山乡、木卓乡、盐源乡、碗厂乡、杉树乡、花山乡、坪上乡、果珠彝族乡、林口彝族苗族乡。

自然资源

自然资源较为丰富,历史上与滇西的腾冲共同享有“金腾越、银镇雄”的美称。

1、水土资源。县境内有横江、赤水河、乌江三大水系,含大小河流39条,主要河流有白水江、罗甸河、翟底河等。全县每年降水量33.65亿立方米,地下水储量10.38亿立方米,水能理论蕴藏量26万千瓦,实际可开发量22万千瓦,现已开发3.69万千瓦。现有耕地124.3万亩,人均耕地0.98亩。

2、矿产资源。境内矿藏主要有煤炭、硫铁矿、大理石、水晶石、石灰石等30多种。其中,煤炭和硫铁矿分布很广,储量丰富,煤炭远景储量74亿吨,占全省储量28.01%,工业储量45.17亿吨,占全省储量的17.1%。

3、生物资源。有植物资源600多种。有银杏、珙桐等世界珍稀树种及价值极高的濒危古木“红豆杉”。被誉为“涂料之王”的镇雄木漆,在国内外市场久负盛名,畅销不衰;被誉为“果中珍珠”的镇雄樱桃,年产鲜果45万公斤以上。有筇竹、方竹等竹笋珍品和享誉全国的苦丁茶。有天麻、黄连、半夏、云木香、杜仲等100多种中药材和竹荪、香菌、木耳等菌类植物。有野生动物150多种,其中有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大鲵(娃娃鱼)。

地貌气候

镇雄位处云贵高原北部斜坡地带,境内山峦起伏,沟壑纵横,全县有少量坝区,以及半山区、山区和高寒山区。地势西南高,东北低,中部和南部稍平缓。最高点是安尔乡麦车村的戛么山,海拔2416米;最低处为罗坎镇桐坪村大滩,海拔630米。镇雄大多数地方属暖温带季风气候,少数河谷地区属北亚热带气候,年平均气温11.3℃,日照1341小时,无霜期218.6天,年平均降水量914.6毫米。

历史沿革

镇雄开发较早,历史悠久,曾被称为“大雄古邦”,所辖地域也相应多次变化。

自公元前135年(西汉武帝建元六年)置南广县起,迄今已有2100多年。其间,建置多次变更,先后有南广县、南昌县、南广郡、协州、东安县、芒部部、茫部路、芒部府、镇雄府、镇雄州、镇雄县之称。明置镇雄军民府,因“夷俗武悍,地多雄关要寨,设流官知府经历、诸职,以镇抚之,此命名之义也”。即取“镇守雄关”之意。

1992年,撤区建乡。镇雄县辖13个镇、22个乡:乌峰镇、罗坎镇、雨河镇、大湾镇、牛场镇、五德镇、芒部镇、以勒镇、仁和镇、板桥镇、母享镇、泼机镇、黑树镇、杉树乡、碗厂乡、盐源乡、李子乡、木卓乡、花朗乡、茶木乡、坡头彝族苗族白族乡、花山乡、干沟乡、尖山乡、果珠彝族乡、堰塘乡、以古彝族苗族乡、坪上乡、塘房乡、林口彝族苗族乡、安尔乡、场坝乡、中屯乡、亨地乡、鱼洞乡。

2000年,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全县总人口1097093人,其中各乡镇人口(人):

乌峰镇105172泼机镇66227黑树镇22153母享镇38530仁和镇14125大湾镇39955以勒镇

37409板桥镇38092芒部镇35281雨河镇32681罗坎镇30559牛场镇33756五德镇42559

中屯乡50741亨地乡26263鱼洞乡16176堰塘乡26154茶木乡17236花朗乡17921塘房乡

37289尖山乡31549木卓乡21443李子乡22247干沟乡18518盐源乡26088碗厂乡18318

杉树乡18703花山乡21982坪上乡30418安尔乡20269场坝乡34241以古乡14279果珠乡

29926坡头乡23494林口乡37339

2001年,全县辖13个镇、18个乡、4个民族乡:乌峰镇、泼机镇、黑树镇、母享镇、仁和镇、大湾镇、以勒镇、板桥镇、芒部镇、雨和镇、罗坎镇、五德镇、牛场镇、杉树乡、碗厂乡、盐源乡、李子乡、木卓乡、花郎乡、茶木乡、花山乡、干沟乡、尖山乡、堰塘乡、坪上乡、塘房乡、安尔乡、场坝乡、中屯乡、亨地乡、鱼洞乡、坡头彝族苗族白族乡、果珠彝族乡、以古彝族苗族乡、林口彝族苗族乡。

2004年5月10日,《关于镇雄县板桥镇更名为赤水源镇的批复》(云政复[2004]49号):同意镇雄县板桥镇更名为赤水源镇。

2005年,农村税费改革撤并乡镇,镇雄撤销亨地乡,其行政区域并入泼机镇,镇政府驻地不变;撤销李子乡,其行政区域并入罗坎镇;撤销干沟乡,其所辖干沟、大木坪、谷花3个村委会划归五德镇管辖,所辖铁炉、仓海2个村委会划归盐源乡管辖,所辖老街村委会划归罗坎镇管辖,行政区划调整后的罗坎镇管辖原罗坎镇、李子乡管辖的行政区域范围和原干沟乡的老街村委会,镇政府驻地不变;撤销茶木乡,其所辖茶木、团树、瓜果3个村委会划归以勒镇管辖,所辖龙洞村委会划归坡头彝族苗族白族乡管辖;撤销仁和镇及堰塘乡,原仁和镇所辖行政区域并入坡头彝族苗族白族乡,原堰塘乡所辖陇东、平桥2个村委会划归母享镇管辖,所辖新场、堰塘2个村委会划归坡头彝族苗族白族乡管辖,并将坡头彝族苗族白族乡改设为坡头镇,镇政府驻原坡头彝族苗族白族乡政府驻地;撤销安尔乡,其所辖安尔、小米多、麦车3个村委会划归以古彝族苗族乡管辖,所辖彭家寨、罗汉2个村委会划归场坝乡管辖,行政区划调整后,将以古彝族苗族乡改设为以古镇,镇政府驻原以古彝族苗族乡政府驻地,将场坝乡改设为场坝镇,镇政府驻原以古彝族苗族乡政府驻地,将场坝乡改设为场坝镇,镇政府驻原场坝乡政府驻地;将林口彝族苗族乡凉水村委会划归塘房乡管辖,并将塘房乡改设为塘房镇,镇政府驻原塘房乡政府驻地;将尖山乡布丈村委会划归赤水源镇管辖。

彝良是国家第二轮重点扶持的贫困县,是军事家罗炳辉、革命先烈刘平楷和英雄徐洪刚的家乡,是世界天麻原产地。

(一)地理位置。彝良地处云南省东北部的云、贵、川三省结合部的乌蒙山区,位于东经103°51′一104°45′、北纬27°16′一27°57′之间。东邻镇雄、威信县,南接贵州威宁、赫章县,西靠昭阳区、大关县,北与盐津县、四川筠连县毗邻。县人民政府驻地角奎镇,海拨800米,距昭通市71公里,距昆明443公里,距贵阳537公里,距重庆586公里,距成都603公里。

(二)历史沿革。夏商,属梁州、雍州之域。西周,属屈流大雄甸(今镇雄)地。秦属夜郎国地。汉晋,属朱提郡县地。唐,置西安县,属协州。宋称易娘部,属叙州(今宜宾)羁縻地。元,置益良州,隶芒部路。明洪武年间改隶四川布政司,后废益良州入镇雄府;正德年间置白水江簸酬长宫司;嘉靖初置归化长官司,隶镇雄府;清雍正初改隶云南,置彝良州同,治今奎阳镇,隶镇雄州;乾隆年间另设昭通府知事分防牛街;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废州同置县,仍隶镇雄州。民国二年(1913年)废州。从镇雄划出17甲,计343村,分置彝良县,治所迁至角奎。民国十一年(1922年)起,隶属昭通。1950年4月彝良解放,建县人民政府。

(四)人口民族。2005年末,全县总人口134844户547259人。其中:农业人口518213人,占总人口的95%;非农业人口29046人,占总人口的5%。境内居住着汉、苗、彝等17个世居民族,少数民族人口74551人,占总人口的14%。

(五)地形地貌。全县地形东西窄,南北宽,自南向北倾斜,大部分地区被河流切割成侵蚀山地,最高海拨2780米,最低520米,分为河谷、二半山、高山区三种地貌类型。境内有洛泽河、白水江和田黄河三大流域,其中洛泽河、白水江两大河流均属长江上游水系,过境长度分别为75.6公里和27公里。

(六)气候特征。全县气候差异大,垂直差异明显,总的属亚热带季风气候,但从河谷到高山区可细分为:中亚热带、北亚热带、南温带、中温带4个气候类型,西南部高温少雨,日照较多;东北部多雨潮湿,日照较少。年平均气温13.4℃(县城17℃),降雨量774.6毫米;相对湿度72%;日照1320.3小时。

 威信位于东经104.41至105.8、北纬27.42至28.7之间。交通便利,县城扎西距省会昆明市680公里,距昭通市政府所在地286公里,距重庆直辖市359公里,距四川省会成都市420公里,距四川省泸州、宜宾、自贡市均在200公里左右,具有“行政区划属云南,经济流向朝巴蜀大地,与长江中下游发达地区经济带紧密相连”的区位优势和特点,是滇东北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和商贸枢纽。主要出境干线公路有4条,其中镇(云南镇雄)威公路由西南方向出境,全长86公里,为至昭通、昆明、毕节主线;叙(四川叙永)威公路全长87公里,向东直达泸州港,为镇叙威三县交通枢纽;北面威珙(四川珙县)公路、威兴(四川兴文)公路均直接入川,与宜宾市直通。全县公路通车里程997公里。

威信县-行政区划

威信县辖2个镇、8个乡(其中1个民族乡):扎西镇、旧城镇、双河苗族彝族乡、高田乡、罗布乡、林凤乡、长安乡、庙沟乡、三桃乡、水田乡。

威信县-历史沿革

今威信县地,相传于夏、商两代为梁州、雍州之地,周属屈流大雄甸。秦代建置,一说归蜀郡,一说属夜郎国。西汉武帝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汉武帝为进一步开发西南夷地,置犍为郡(治今遵义,后迁宜宾),犍为郡于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归益州管辖。今威信县地属犍为郡南广县。东汉献帝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今威信县地属朱提郡(治今昭通)。蜀汉后主延熙十年(247年)隶南广郡南广县,延熙十九年废南广郡后改隶朱提郡南广县。

西晋惠帝太安二年(303年)为朱提郡南秦县地,由益州改隶宁州。怀帝永嘉五年(311年)隶宁州南广郡。东晋明帝太宁二年(324年)隶朱提郡,成帝咸和八年(333年)隶南广郡。南朝宋代为朱提郡南秦县地。隋文帝开皇四年(584年)属协州,炀帝大业二年(606年)属南宁州(原宁州)开边县。唐高祖武德元年(618年)属协州东安县,隶剑南道戎州都督府(治今宜宾市)。宋朝为叙州(治今宜宾市)羁縻之地,神宗熙宁七年(1074年)为西南番部大巡检司易溪部地。元世祖至元十年(1273年)属芒部路军民总管府强州,隶云南行中书省乌蒙宣慰司。至元二十四年属云南行中书省乌撒乌蒙宣慰司芒部路军民总管府易溪部。

明太祖洪武十五年(1382年)正月属芒部卫指挥使司(随后改设芒部府),十六年正月由隶云南布政司改隶四川布政司。十七年改芒部府为芒部军民府,辖阿头、易娘、易溪三部。明世宗嘉靖五年(1526年)四月,朝廷为“改土归流”(废除土官世袭制,实行流官任期制),以土官陇氏正支无嗣为由,改芒部军民府为镇雄军民府,治所由今芒部移至镇雄,设流官,下置怀德、归化、威信(治今三桃乡新街村)、安靖(治今旧城村)四个长官司。威信长安司(简称威信司,清代史籍中也明白记为威信司,后被讹称为卫靖司)首次正式见诸史籍,距今(2003年)已逾477年。“威信”,含“宣威立信”之义。

清雍正四年(1726年),清廷批准巡抚云南兼总管事鄂尔泰将乌蒙、镇雄、东川三府改属云南及武装“改土归流”的奏请。雍正五年(1727年)闰三月,镇雄“改土归流”成功并正式由隶四川改隶云南,设流官,以杜士秀任知府。雍正六年(1728年),降镇雄府为镇雄州,隶乌蒙府(雍正九年改称昭通府)。在原威信长官司、安靖长官司的基础上置镇雄州分防威信分州(简称威信分州),设州判协助知州就近管理督粮、捕盗等事宜。雍正七年,镇雄州清丈土地,划为10里51甲993个村寨,其中威信分州辖下东向化里6个甲,127个村寨。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设扎西汛、长官司汛。宣统元年(1909年)撤销。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升镇雄州为云南直隶州。

民国元年(1912年),威信各甲绅民向省请求由镇雄划给上东、中东共10个甲,加上原有下东6个甲成立威信县。民国2年(1913年),设威信行政区,隶镇雄县。原6个甲改为6个区,辖18个保。民国10年(1921年),威信行政公署由长官司移驻扎西。民国21年,设威信设治局。民国23年(1934年)9月,设威信县,以扎西为县城,直隶云南省(1942年隶云南省第一行政督察区,即昭通地区)。

1950年7月,威信县解放,设威信县人民政府。10月,全县设4个区,第一区治扎西,第二区治旧城,第三区治麟凤,第四区治双河。全县有26951户,12.89万人。

2005年底,全县有8乡2镇,有村(居)民委员会87个,有村民小组1621个、居民小组12个。全县人口39万人。

威信县-自然资源

矿产资源主要有煤炭、石灰石、硫铁矿、石英砂、钾盐、磷矿等。无烟煤储量28.9亿吨,优质石灰石遍布全县,硫铁矿储量为1.8亿吨,石英砂含硅量在95%以上。水资源理论蕴藏量13.25万千瓦,可开发利用量4.48万千瓦,已开发利用1.35万千瓦。全县电力装机2.64万千瓦,年发电量1.2亿千瓦时,电网与四川、贵州及镇雄联网运行,是全国农村水电初级电气化达标县。植物资源有580余种,属国家一、二类保护植物的有10余种,其中,有世界上最古老的活化石桫椤(又名树蕨),有被列为国家珍稀濒危保护植物的珙桐、建柏、三尖杉等珍贵树种。全县林业资源丰富,现有森林面积70万亩,是昭通市4个灭荒县之一,森林覆盖率45.1%,是全国绿化先进县。盛产罗汉笋、木漆、天麻、竹荪、香菌、黑木耳等土特产品。

威信县-水利资源

威信县地处云、贵、川三省结合部,境内分布有三大河流,一是南广河;二是赤水河;三是白水江。全县水力资源丰富,水力资源理论蕴藏量达13.245万千瓦,其中,可开发量为73518千瓦,现已开发16768千瓦。在建电站7座,装机容量8750千瓦,即将开工建设的l座,装机容量2500千瓦。至2003年底全县已建成水电站24座,年发电量10880万度。丰富的水力资源,给我县发展经济奠定了较好的基础,加之10余条主要河流在境内纵横交错,坡降大、落差集中,开发水电资源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01300000025788121624399682601_s.jpg

威信县-无烟煤资源

威信县是云南省15个重点采煤县之一,属滇黔聚煤区的重要组成部份,遥测储量达40亿吨。煤炭资源遍布全县10个乡镇,以新庄、马河、石坎三个含煤向斜为主,概算可采储量28.1亿吨原煤化学分析结果一、东片矿区(罗布顺河、扎西花家坝、柳尾坝等煤矿)

Ag:13.23—29.45%(灰分)平均:18.93%Wf:0.39—0.45%(水份)平均:0.48%

Vr:9.64—12.68%(挥发份)平均:10.98%Cf:63.09%—78.01%(固定炭)平均:71.69%

Sg:1.29—2.53%(全硫)平均:1.68%Pg:0.003—0.010%(全磷)平均:0.007%

Qf:25.236—30.806Mj/kg(低位发热量)平均:28.426Mj/kgQr:34.929—35.686Mj/kg(高位发热量)平均:35.218Mj/kg

二、西片矿区(扎西墨黑、三桃蒲草坝、林凤观音山、长安干沟等煤矿)

Ag:16.86—39.78%(灰分)平均:26.88%Wf:0.46—1.96%(水份)平均:1.08%

Vf:12.64—16.95%(挥发份)平均:14.39%Cf:63.11—72.88%(固定炭)平均:66.90%

Sg:2.43—5.78%(全硫)平均:3.12%Pg:0.004—0.016%(全磷)平均:0.009%

Qf:18.385—28.685Mj/kg(低位发热量)平均:24.669Mj/kgQr:32.682—35.428Mj/kg(高位发热量)平均:34.064Mj/kg

变形温度:1116℃;软化温度1203℃;熔化温度1254℃

威信县-旅游资源

威信是红军长征经过的地方,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1935年2月,中央红军长征集结威信并在此召开了著名的“扎西会议”(扎西系威信原名)。以洛甫(张闻天)代替博古(秦邦宪)在党中央负总的责任,保证了毛泽东同志的军事指挥,实际上确立了毛泽东在全党、全军的领导地位,通过了《遵义会议决议》即《中共中央关于反对敌人五次“围剿”的总结决议》,整编部队、扩大红军,作出了回师东进的战略决策,并建立了中共川南特委和红军川南游击纵队,为红军完成战略转移奠定了基础。纵队所属的云南支队,在主力红军走后一直坚持斗争10余年,在中国革命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

威信县红色旅游资源极富特色。红军在威信驻留11天,活动期间所形成的纪念地、标志物较多,承载的革命历史、革命事迹和革命精神内涵丰富。主要景区景点有:扎西会议纪念馆、石坎庄子上会议会址、水田花房子会议会址、天险两合岩、红军卫生部驻地旧址杨家寨、扎西红军烈士陵园、红军川滇黔游击纵队大雪山基地、云南游击支队郭家坟基地、红山顶战场遗址、铁炉红军标语、白水庙红军标语等。1985年,原中共中央总书记-邦来昭通视察,亲笔题写了“扎西会议会址”匾名;1988年,县城扎西被省政府批准为省级历史文化名城和省级风景名胜区;1996年,扎西红军烈士陵园被国家民政部公布为全国首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1999年,威信被省政府批准为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革命老区;2001年,扎西会议会址被中宣部命名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2004年,扎西会议会址被列入全国100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建设规划;2005年,扎西会议纪念馆被省政府命名为首批国防教育基地。

威信是省级风景名胜区,境内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众多,有记载着红军长征时从事革命活动的“扎西会议”会址、两合岩古栈道等革命历史纪念地,以及天台山溶洞、观斗山石雕群、瓦石悬棺、大雪山原始森林、天星国家森林公园等风景区。扎西红军烈士陵园和扎西会议纪念馆是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县城扎西是省级历史文化名城。

扎西会议纪念馆:扎西会议纪念馆位于云贵川三省结合部、素有“鸡鸣三省”之称的滇东北威信县城扎西镇东北角,是为纪念1935年2月中央政治局在扎西镇等地召开的会议而建立的。1976年12月筹建,1977年12月落成并对外开放。1983年1月,扎西会议会址被云南省人民政府批准公布为第二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5年2月,-邦同志为扎西会议纪念馆亲笔题写了“扎西会议会址”几个大字。1997年4月,该馆被云南省委、省政府命名为首批“云南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01年6月,扎西会议会址被中共中央宣传部命名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

纪念馆占地面积8960平方米,含扎西会议会址主体陈列和扎西陈列馆辅助陈列两个基本陈列。馆内藏有红军留下的0弹药、医疗器械、文献资料、生活用品及经有关专家鉴定的国家珍贵文物等300余件。

扎西会议陈列馆倚山而建,气势恢弘,可鸟瞰扎西全景,有上下两层四个展室,展厅面积2590平方米。陈列展览内容自建馆以来,先后进行了四次补充和修改,最后一次是在1996年5月。陈列展线长180米,共展出各种图片170多幅,红军遗物70多件,较全面地反映和介绍了红军长征集结扎西、扎西会议、红军川滇黔边区游击队和云南游击支队的革命斗争历史与活动情况。扎西会议会址原为江西会馆(又称江西庙)和湖广会馆(又称禹王宫),是当地常见的木结构建筑,古色古香,典雅庄重。红军总部设在江西会馆大殿内,周恩来和朱德住在紧邻会馆大殿的左厢房。与大殿和厢房呈直角的左侧两层楼房的二楼即为“扎西会议”的会议室。湖广会馆位于江西会馆的右下方200米处,也是传统的四合院结构,有大殿、左右厢房和戏楼组成。毛泽东和张闻天住在湖广会馆背后的一套三间独立的房子。红军总部第四局设在湖广会馆。这些旧址都按历史原貌陈列,并常年对外开放。扎西会议纪念馆作为红军的历史见证,对继承和弘扬红军精神,树立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进行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具有重要的作用。

扎西红军烈士陵园:威信县扎西红军烈士陵园始建于1984年,总占地面积4.67公顷,共计投入建设资金220余万元,建园之初是县级陵园,1988年被省政府批准为“全省重点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之一,1995年被国家民政部批准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之一,1996年被国务院批准为“全国重点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之一。

1935年初,红军一渡赤水入川南,北渡长江受阻,中央军委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张闻天等老一辈革命家率领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又称中央红军)折向云南扎西集结,并于2月8日至10日在威信大河滩、江西庙、水田寨相继召开了继遵义会议之后的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史称“扎西会议”)。会议通过了遵义会议决议,根据敌我形势变化,确定了回师黔北,二渡赤水,再占遵义;整编部队,精简机关,充实连队,扩大红军;在川滇黔边缘结合部成立中共川南特委和川南游击纵队(后改称川滇黔边区特委和川滇黔边区游击纵队)的战略部署。“扎西会议”结束了“左”倾错误路线在党中央的领导,决定以张闻天代替秦帮宪在党中央负总责,从而确立了毛泽东在全党全军的领导地位,开始形成了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是红军长征以来首次研究全国革命战争战略问题的重要会议,它完成了以遵义会议为标志的中国革命伟大历史转折的一系列决定和部署,使中国革命进入了一个新时期。

根据“扎西会议”决定,中央政治局和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在全军主力部队中抽调干部和武装人员,在扎西组建中共川南特委和红军川南游击纵队,周恩来(军委副主席)到会作动员,宣布特委和纵队成立。中共川南特委由徐策(红三军团六师政委)、余泽鸿(军委干部团上干队政委)、戴元怀(原红八军团地方工作部部长)组成,徐策任特委书记,徐策牺牲后由余泽鸿继任,余策鸿牺牲后由刘复初继任。

红军北上后,特委带领纵队在“边区”二十余县迂回穿插,纵横数千里,宣传发动群众,与数倍、数十倍的国民党军队和地方民团进行了艰苦卓越、不屈不挠的英勇斗争。其间,特委根据对敌斗争需要,于1936年9月,在威信组建了滇东北特区区委和红军云南游击支队,任命红军干部陈华久为特区书记,殷禄才为特区区长,成立了人民自己的政权机构——特区革命委员会。红军云南游击支队在纵队的领导下,以威信为中心,建立郭家坟革命根据地,在川滇黔结合部的威信、镇雄、珙县、兴文、叙永等县开展游击战,部队由几十人的农民武装发展到近千人的红军游击队,进行了长达十二年的艰苦卓越的武装斗争,开辟了方圆数百公里的游击区,直到1947年春,终因与上级组织失去联系,孤军奋战,纵队和支队领导及多数同志均在反“围剿”的战斗中牺牲,英勇悲壮,可歌可泣。云南省委宣传部组织拍摄的电视连续剧《残阳如血》,比较全面地反映了这一伟大而壮丽的历史事件。

水富位于四川盆地与云贵高原、金沙江与长江的过渡地带,素有“万里长江第一港、七彩云南北大门”“水融长江、富集一方”的美誉,有“一短、二小、三大、四优”特点。

一短,即建市时间短。1974年4月,云南省天然气化工厂选址在四川省宜宾县安富公社安富大队的滚坎坝(今水富市老城区所在地),国务院批准将四川省宜宾县的水东、水河、安富3个公社划入云南省,同年7月1日成立云南省昭通地区水富区。水富之名,乃取水东、水河之“水”、安富之“富”而成。1981年8月14日,国务院同意划出绥江县太平公社和会仪公社的新安、新寿两个大队,盐津县的两碗公社与水富区组建水富县。同年10月1日,水富县正式成立。2018年7月2日,经国务院批准,同意撤销水富县,设立县级水富市。同年11月6日,水富撤县设市大会隆重举行。至此,水富完成华丽“蝶变”,正式告别“县”的历史,进入“市”的时代。

二小,即云南省国土面积和人口均较小的县级市。全市辖云富街道、向家坝镇、太平镇、两碗镇,20个村、9个社区;总面积439.95平方公里,境内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海拔最高1986.4米,最低267米,年降雨量1100毫米左右,年平均气温17.8℃。境内有汉、苗、彝、回等32个民族,全市总人口10.91万人。

三大,即有大化工企业云南水富云天化有限公司、全国已建成第三大水电站向家坝水电站、云南省最大的港口水富港。云天化公司是早在1994年就跻身全国500家最佳经济效益企业的国家一级企业。位于金沙江末端的国家巨型水电站——向家坝水电站装机容量640万千瓦,年平均发电量307.47亿千瓦时,单机容量世界第一达80万千瓦;2012年第一台机组发电,2015年全面建成。位于城区的水富港是云南第一内陆大港、万里长江第一港,从水富港起航,全程2800公里,顺长江可直达上海,是云南省最长的内河航线。拟投资24.6亿元的水富港扩能工程,已于2016年10月28日启动中嘴作业区建设。

四优,即优越的区位优势、立体的交通优势、独特的旅游资源优势、良好的发展基础优势。水富在西南地区版图上处于云、贵、川、渝的中心位置,是云南省唯一的铁路、公路、水运、航空、天然气“五通”市,距成都、重庆150分钟车程,距宜宾机场30分钟车程,距宜宾港口30公里,是万里长江黄金航道零公里处。境内总面积7.7万亩的铜锣坝国家森林公园,有国家一级保护动植物6种,国家二级保护动植物25种以上,生物种类近3000个科类,是夏季避暑、冬日赏雪佳地,天然氧吧;境内的中国西部大峡谷温泉,井口压力43千克/平方厘米,水温82℃左右,是目前亚洲规模最大的室外露天温泉;依托长江、金沙江丰富的画面奇石资源和中国观赏石之乡的美誉,“中国西部大峡谷温泉奇石城”是西南地区目前最大的奇石交易市场;向家坝水电站正常蓄水位水域面积95.6平方公里,库容51.63亿立方米,形成“高峡平湖”的旖旎风光,旅游开发条件优越。历经三十多年风雨兼程、砥砺奋进,水富从无到有,由弱变强,为未来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发展基础。2018年,完成生产总值57.5亿元,增长8.1%;市属固定资产投资增长0.6%;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1.8亿元,增长11%;实现城乡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2768元和10913元,分别增长8.6%和9.6%。2018年全市生产总值、农业总产值、工业总产值、固定资产投资、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分别是1980年的53倍、34倍、45倍、72倍、63倍。此外,先后获得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最高奖“长安杯”,以及全国文明县城、国家卫生县城、全国平安建设先进县、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全国阳光体育先进县、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全国科普示范县、全国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县、中国观赏石之乡、中国马拉松金牌赛事举办地、省级园林县城、省级生态文明县等荣誉称号,在昭通率先实现文明城、卫生城、平安城、园林城“四城同创”。

立足新时代新起点,回应群众新要求新期盼,水富市委市政府将坚定不移的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加强党对经济工作的领导,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新发展理念,坚定不移推进高质量跨越发展,紧扣“港园城”三位一体发展定位,持续抓好“四个城市”建设,着力构建现代综合交通体系、现代特色产业体系,加快美丽城乡建设、社会事业发展,强化生态环境保护,加强党的建设,努力把水富建设成为引领昭通乃至云南融入长江经济带、对接成渝经济区的窗口和龙头,长江上游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标杆,城乡统筹协调发展、无所谓城无所谓乡的示范,以二次创业精神接续奋进、真抓实干,奋力开启美丽新水富建设新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