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后成立西固工作组,设立峰迭区,下设立节乡。 大峪地区仍属立节乡辖区。 1952年7月,峰迭区更名为联合区。 1953年5月,联合区设立老地乡。 1953年10月1日,甘南藏族自治区在夏河拉卜楞成立,将西固工作组辖区划分归甘南藏族自治区辖区,并改称舟曲工作组。 1954年3月26日,舟曲工作组升格为舟曲行政委员会(县级)。 1955年12月26日,正式成立舟曲县。 1958年3月,撤销县辖联合区,设立大乡建制。 老地乡直属舟曲县。 同年7月,撤销乡辖基层组织,设立农业生产合作社。 1959年1月3日,撤销县辖乡乡建制,设立“政社合一”的大众民公社。 老地乡并入巴藏人民公社。 1962年1月,析设大峪人民公社。 1968年4月4日,成立大峪人民公社革命委员会。 1981年,撤销大峪人民公社革命委员会,设立大峪人民公社管理委员会。 1983年年底,撤销大峪人民公社管理委员会,恢复乡级建制,成立大峪乡人民政府。 原生产大队,改称村民委员会;原生产队,改称村民小组,沿用至今。 |
新中国成立后成立西固工作组,设立峰迭区,下设立节乡。 大峪地区仍属立节乡辖区。 1952年7月,峰迭区更名为联合区。 1953年5月,联合区设立老地乡。 1953年10月1日,甘南藏族自治区在夏河拉卜楞成立,将西固工作组辖区划分归甘南藏族自治区辖区,并改称舟曲工作组。 1954年3月26日,舟曲工作组升格为舟曲行政委员会(县级)。 1955年12月26日,正式成立舟曲县。 1958年3月,撤销县辖联合区,设立大乡建制。 老地乡直属舟曲县。 同年7月,撤销乡辖基层组织,设立农业生产合作社。 1959年1月3日,撤销县辖乡乡建制,设立“政社合一”的大众民公社。 老地乡并入巴藏人民公社。 1962年1月,析设大峪人民公社。 1968年4月4日,成立大峪人民公社革命委员会。 1981年,撤销大峪人民公社革命委员会,设立大峪人民公社管理委员会。 1983年年底,撤销大峪人民公社管理委员会,恢复乡级建制,成立大峪乡人民政府。 原生产大队,改称村民委员会;原生产队,改称村民小组,2008年改称香杭村,沿用至今。 |
新中国成立后成立西固工作组,设立峰迭区,下设立节乡。 大峪地区仍属立节乡辖区。 1952年7月,峰迭区更名为联合区。 1953年5月,联合区设立老地乡。 1953年10月1日,甘南藏族自治区在夏河拉卜楞成立,将西固工作组辖区划分归甘南藏族自治区辖区,并改称舟曲工作组。 1954年3月26日,舟曲工作组升格为舟曲行政委员会(县级)。 1955年12月26日,正式成立舟曲县。 1958年3月,撤销县辖联合区,设立大乡建制。 老地乡直属舟曲县。 同年7月,撤销乡辖基层组织,设立农业生产合作社。 1959年1月3日,撤销县辖乡乡建制,设立“政社合一”的大众民公社。 老地乡并入巴藏人民公社。 1962年1月,析设大峪人民公社。 1968年4月4日,成立大峪人民公社革命委员会。 1981年,撤销大峪人民公社革命委员会,设立大峪人民公社管理委员会。 1983年年底,撤销大峪人民公社管理委员会,恢复乡级建制,成立大峪乡人民政府。 原生产大队,改称村民委员会;原生产队,改称村民小组,沿用至今。 |
新中国成立后成立西固工作组,设立峰迭区,下设立节乡。 大峪地区仍属立节乡辖区。 1952年7月,峰迭区更名为联合区。 1953年5月,联合区设立老地乡。 1953年10月1日,甘南藏族自治区在夏河拉卜楞成立,将西固工作组辖区划分归甘南藏族自治区辖区,并改称舟曲工作组。 1954年3月26日,舟曲工作组升格为舟曲行政委员会(县级)。 1955年12月26日,正式成立舟曲县。 1958年3月,撤销县辖联合区,设立大乡建制。 老地乡直属舟曲县。 同年7月,撤销乡辖基层组织,设立农业生产合作社。 1959年1月3日,撤销县辖乡乡建制,设立“政社合一”的大众民公社。 老地乡并入巴藏人民公社。 1962年1月,析设大峪人民公社。 1968年4月4日,成立大峪人民公社革命委员会。 1981年,撤销大峪人民公社革命委员会,设立大峪人民公社管理委员会。 1983年年底,撤销大峪人民公社管理委员会,恢复乡级建制,成立大峪乡人民政府。 原生产大队,改称村民委员会;原生产队,改称村民小组,沿用至今。 |
新中国成立后成立西固工作组,设立峰迭区,下设立节乡。 大峪地区仍属立节乡辖区。 1952年7月,峰迭区更名为联合区。 1953年5月,联合区设立老地乡。 1953年10月1日,甘南藏族自治区在夏河拉卜楞成立,将西固工作组辖区划分归甘南藏族自治区辖区,并改称舟曲工作组。 1954年3月26日,舟曲工作组升格为舟曲行政委员会(县级)。 1955年12月26日,正式成立舟曲县。 1958年3月,撤销县辖联合区,设立大乡建制。 老地乡直属舟曲县。 同年7月,撤销乡辖基层组织,设立农业生产合作社。 1959年1月3日,撤销县辖乡乡建制,设立“政社合一”的大众民公社。 老地乡并入巴藏人民公社。 1962年1月,析设大峪人民公社。 1968年4月4日,成立大峪人民公社革命委员会。 1981年,撤销大峪人民公社革命委员会,设立大峪人民公社管理委员会。 1983年年底,撤销大峪人民公社管理委员会,恢复乡级建制,成立大峪乡人民政府。 原生产大队,改称村民委员会;原生产队,改称村民小组,沿用至今。 |
1983年年底,撤销大峪人民公社管理委员会,恢复乡级建制,成立大峪乡人民政府。 原生产大队,改称村民委员会;原生产队,改称村民小组,沿用至今。 |
新中国成立后成立西固工作组,设立峰迭区,下设立节乡。 大峪地区仍属立节乡辖区。 1952年7月峰迭区更名为联合区。 1953年5月,联合区设立老地乡。 1953年10月1日,甘南藏族自治区在夏河拉卜楞成立,将西固工作组辖区划分归甘南藏族自治区辖区,并改称舟曲工作组。 1954年3月26日,舟曲工作组升格为舟曲行政委员会(县级)。 1955年12月26日,正式成立舟曲县。 1958年3月,撤销县辖联合区,设立大乡建制。 老地乡直属舟曲县。 同年7月,撤销乡辖基层组织,设立农业生产合作社。 1959年1月3日,撤销县辖乡乡建制,设立“政社合一”的大众民公社。 老地乡并入巴藏人民公社。 1962年1月,析设大峪人民公社。 1968年4月4日,成立大峪人民公社革命委员会。 1981年,撤销大峪人民公社革命委员会,设立大峪人民公社管理委员会。 村民们称低里坎村。 1983年年底,撤销大峪人民公社管理委员会,恢复乡级建制,成立大峪乡人民政府。 原生产大队,改称村民委员会;原生产队,改称村民小组,沿用至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