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点推荐 > 巴河镇各村社区历史沿革

巴河镇各村社区历史沿革

巴河镇居民委员会于2001年成立,属巴河镇至今。

清朝时期属蕲水县北乡;民国时期属第四区;1956年农业合作化时,由长江社、岐山社和五二社的一部分组成;1957年转高级社时三社合并,设滨江社,属巴河区;1958年人民公社化时,与江洪大队合并,设滨江大队,属巴河公社;1959年恢复区建制,两队分开,仍名滨江大队,属巴河区;1960年与江洪大队合并,设滨江大队;1960年下半年分开,仍名滨江大队;1974年撤区并社,属巴河公社;1976年与江洪大队、团胜大队合并,设滨江大队;1980年分开,仍名滨江大队;1981年以境内村名马骑山定名为马骑山大队;1984年底恢复区、乡、村建制,属巴河镇巴河乡,原名称马骑山大队变更为马骑山村民委员会;1988年撤区建乡镇,属巴河镇;2001年合并乡镇,属巴河镇至今。

清朝时期属蕲水县北乡;民国时期属第四区;1954年农业合作化时,成立巴港初级社、江洪初级社;1956年转高级社时,两社合并,设江洪高级社;1958年人民公社化时,更名为江洪大队,并由刘家咀迁来巴河镇居住,属巴河公社;同年与滨江大队合并,设滨江大队;1959年恢复区建制,两队分开,重置江洪大队,属巴河区;1960年与滨江大队合并,设滨江大队;1960年下半年,两队分开,重置江洪大队;1974年撤区并社,属巴河公社;1976年与滨江大队、团胜大队合并,设滨江大队;1980年分开,重置江洪大队;1981年以境内湖名董家湖定名为董家湖大队;1984年底恢复区、乡、村建制,属巴河镇巴河乡,原名称董家湖大队变更为董家湖村民委员会;1988年撤区建乡镇,属巴河镇;2001年合并乡镇,属巴河镇;2010年原董家湖村更名为江洪村至今。

清朝时期属蕲水县北乡;民国时期属第四区;1955年农业合作化时,成立绿化初级社;1957年为绿化高级社,属巴河区;1958年人民公社化时,更名为绿化大队,属巴河公社;1959年恢复区、社建制,属巴河区巴河公社;1967年更名为工农大队;1969年与青鲜大队合并,设团胜大队;1974年撤区并社,属巴河公社;1976年与滨江大队、江洪大队合并,设滨江大队;1979年分开,重置团胜大队;1981年与青鲜大队分开,以境内自然村巴河上街定名为上街大队;1984年底恢复区、乡、村建制,属巴河镇巴河乡,原名上街大队更名为上街村民委员会;1988年撤区建乡镇,属巴河镇;2001年合并乡镇,属巴河镇至今。

清朝时期属蕲水县北乡;民国时期属第四区;1955年农业合作化时,成立青鲜初级社;1957年转高级社为青鲜高级社,属巴河区;1958年人民公社化时,更名为青鲜大队,属巴河公社;1959年恢复区建制,属巴河区;1967年更名为东风大队;1969年12月与工农大队合并,设团胜大队;1974年撤区并社,属巴河公社;1976年团胜大队与滨江大队、江洪大队合并,设滨江大队;1980年分开,仍名团胜大队;1981年与上街大队(原工农大队)分开,仍名青鲜大队;1984年底,恢复区、乡、村建制,属巴河区巴河镇,原名青鲜大队更名为青鲜村民委员会;1988年撤区建乡镇,属巴河镇;2001年合并乡镇,属巴河镇至今。

清朝时期属蕲水县北乡;民国时期属第四区;1955年农业合作化时,成立花园初级社;1957年转高级社时为花园高级社,属巴河区;1958年人民公社化时,分为跃进大队、花园大队、前进大队,属巴河公社;1959年恢复区建制,属巴河区;1969年与跃进大队、花园大队、前进大队合并,设跃进大队;1973年更名为江东大队;1974年撤区并社,属巴河公社;1976年与洪峰大队、红星大队、桃园大队合并,设望天大队;1979年分开,仍叫江东大队;1981年以境内出名的山体仓山定名为仓山大队;1984年底恢复区、乡、村建制,属巴河镇巴河乡,原名仓山大队更名为仓山村民委员会;1988年撤区建乡镇,属巴河镇;2001年合并乡镇,属巴河镇至今。

清朝时期属蕲水县北乡;民国时期属第四区;1955年农业合作化时,成立跃丰初级社,属巴河区;1957年转高级社时,原跃丰初级社更名为骑龙高级社;1958年人民公社化时,原骑龙高级社更名为跃进大队,属巴河公社;1959年恢复区建制,属巴河区;1974年撤区并社,属巴河公社;1975年与三元大队、双桥大队合并,设凌云大队;1981年以境内自然村名父子岭定名为父子岭大队;1984年底,恢复区、乡、村建制,属巴驿区茅江乡,原名称父子岭大队变更为父子岭村民委员会;1988年撤区建乡镇,属巴驿镇;1989年原三元大队从父子岭村分出,取名为三元村;2001年合并乡镇,属巴河镇至今。

清朝时期属蕲水县永福乡;民国时期属第四区;1955年农业合作化时,成立跃丰初级社,属巴河区;1957年转高级社时,更名为骑龙高级社;1958年人民公社化时,更名为跃进大队,属巴河公社;1959年恢复区建制,属巴河区;1974年撤区并社,属巴河公社;1975年与三元大队、双桥大队合并,设凌云大队;1981年以境内自然村名父子岭定名为父子岭大队;1984年底,恢复区、乡、村建制,属巴驿区茅江乡,原名称父子岭大队变更为父子岭村民委员会;1988年撤区建乡镇,从父子岭村分出,以境内建筑命名为双桥村,属巴驿镇;2001年合并乡镇,属巴河镇至今。

清朝时期属蕲水县永福乡;民国时期属第四区;1955年农业合作化时,成立凤凰初级社、一岑初级社、茅江初级社;1957年三社合并,设茅江高级社,属巴河区;1958年人民公社化时,更名为茅江大队,属巴河公社;1959年恢复区、社建制,属巴河区巴河公社;1974年撤区并社,属巴河公社;1976年与红光大队合并,设茅江大队;1979年分开,重置茅江大队;1981年以境内水港名茅江港定名为茅江港大队;1984年底,恢复区、乡、村建制,属巴驿区茅江乡,原名茅江港大队更名为茅江港村民委员会;1988年撤区建乡镇,属巴驿镇;2001年合并乡镇,属巴河镇至今。

清朝时期属蕲水县永福乡;民国时期属第四区;1955年农业合作化时,成立红光初级社,属巴河区;1958年人民公社化时,更名为红光大队,属巴河公社;1970年与骑龙大队合并,设红光大队,属巴河区;1974年撤区并社,属巴河公社;1976年与茅江大队合并,设茅江大队;1979年分开,重置红光大队;1981年以境内山名骑龙顶更名为骑龙顶大队;1984年底恢复区、乡、村建制,属巴驿区茅江乡,原名称骑龙顶大队变更为骑龙顶村民委员会;1988年撤区建乡镇,属巴驿镇;2001年合并乡镇,属巴河镇至今。

清朝时期属蕲水县永福乡;民国时期属第四区;1955年农业合作化时,成立宏利社,属巴河区汤铺乡;1958年人民公社化时,更名为宏利大队,属巴河公社;1959年恢复区建制,属巴河区巴河公社;1974年撤区并社,属巴河公社;1976年与洪江大队、团结大队合并,设莲湖大队;1979年分开,重置宏利大队;1981年以境内自然村名邓家墩定名为邓家墩大队;1984年底恢复区、乡、村建制,属巴驿区茅江乡,原名邓家墩大队更名为邓家墩村民委员会;1988年撤区建乡镇,属巴驿镇;2001年合并乡镇,属巴河镇至今。

清朝时期属蕲水县永福乡;民国时期属第四区;1955年农业合作化时,成立调军初级社;1957年转高级社时为调军高级社,茅江中心乡;1958年人民公社化时,更名为调军大队,属巴河公社;1959年恢复区建制,属巴河区;1970年与金盆大队、精华大队合并,设调军大队;1974年撤区并社,属巴河公社;1981年调军大队与金盆大队、精华大队分开,以境内山名调军山定名为调军山大队;1984年底,恢复区、乡、村建制,属巴驿区茅江乡,原名称调军山大队变更为调军山村民委员会;1988年撤区建乡镇,属巴驿镇;2001年合并乡镇,属巴河镇至今。

清朝时期属蕲水县永福乡;民国时期属第四区;1955年农业合作化时,成立金盆初级社;1957年转高级社为金盆高级社,属巴河区;1958年人民公社化时,更名为金盆大队,属巴河公社;1959年恢复区建制,属巴河区巴河公社;1970年与调军大队、精华大队合并,设调军大队;1974年撤区并社,属巴河公社;1981年三队分开,原金盆大队以境内山名高家垴定名为高家垴大队;1984年底恢复区、乡、村建制,属巴驿区茅江乡,原名高家垴大队更名为高家垴村民委员会;1988年撤区建乡镇,属巴驿镇;2001年合并乡镇,属巴河镇至今。

清朝时期属蕲水县永福乡;民国时期属第四区;1955年农业合作化时,成立精华初级社;1957年转高级社时为精华高级社,属巴河区;1958年人民公社化时,更名为精华大队,属巴河公社;1959年恢复区、社建制,属巴河区巴河公社;1970年与调军大队、金盆大队合并,设调军大队;1974年撤区并社,属巴河公社;1981年分开,原精华大队以境内自然村金盆架定名为金盆大队;1984年底恢复区、乡、村建制,属巴驿区茅江乡,原名金盆大队更名为金盆村民委员会;1988年撤区建乡镇,属巴河镇;2001年合并乡镇,属巴河镇,原名金盆村更名为金盆架村至今。

清朝时期属蕲水县北乡;民国时期属第四区;1956年农业合作化时,成立龙二初级社、桃园一初级社,1957年转高级社时两社合并,设桃园高级社,属巴河区;1958年人民公社化时,更名为桃园大队,属巴河公社;1959年恢复区建制,属巴河区;1974年撤区并社,属巴河公社;1976年与洪峰大队、江东大队、红星大队合并,设望天大队;1979年分开,重置桃园大队;1981年以境内自然村徐家林定名为徐家林大队;1984年底,恢复区、乡、村建制,属巴河镇望天乡,原名称徐家林大队变更为徐家林村民委员会;1988年撤区建乡镇,属巴河镇;2001年合并乡镇,属巴河镇至今。